3.1万网友在线听李钢音解读经典文学《天使望故乡》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李桢)“书,是那份触手可及的慰藉。”5月30日,由贵州省作家协会等主办的精读堂第33期讲座,开启线上直播。作家李钢音以“谁不曾这样活着并成长——托马斯·沃尔夫和他的《天使望故乡》”为主题,与3.1万观看直播的网友一起解读托马斯·沃尔夫及其作品《天使望故乡》。
李钢音在精读堂直播间讲述《天使望故乡》(视频直播截图)
“美国小说家沃尔夫从12岁开始写诗歌,散文,上大学后就写剧本,他曾在一本自传里说,‘在我身上有某种力量,使我不得不进行写作。’”直播中,李钢音从托马斯·沃尔夫的生平经历说起,“1926年秋天,从哈佛大学毕业的托马斯·沃尔夫独自来到伦敦,孤单一人蜗居在异国,没有方向和目的,少年式的清愁和迷惘,在一个个寂静失眠的夜晚积聚起来,诱使他怀念起远方的家乡。”
据悉,《天使望故乡》出版于1929年10月,是托马斯·沃尔夫的处女作。作品具有浓烈的自传色彩,小说的主人公尤金·甘特及其一家人,基本是以作者本人及其家人为原型而创作。
“《天使望故乡》书中涉及的所有人物,几乎都能在他的家乡小城阿什维尔找到原型。”李钢音介绍到,托马斯·沃尔夫创作《天使望故乡》一书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小说手稿原名叫《啊,迷茫》,作者还对不少段落和章节进行了重新编排。
李钢音收藏的《天使望故乡》(视频直播截图)
“小说的主人公尤金是个浪漫的人,可他却从不想逃避生活,而是要投入生活,他一方面精神丰富与激荡,另一方面也是涉世未深且经历不多。”李钢音认为,在《天使望故乡》中,哈姆雷特式的独白、少年维特式的抒情、乔伊斯式的意识流动都证明了托马斯·沃尔夫的写作源自一种浪漫主义的传统精髓。
“即使时光流逝,每一次打开《天使望故乡》,依然能感受到那些流淌在文字里的温暖与震撼。”李钢音表示,托马斯·沃尔夫对生活的探寻,对不同时代的人都有着深刻的意义,“不停歇地寻找一份充满智慧的力量,并超越现实生活的信仰。”
在李钢音看来,无论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河流》,还是《远山》,“沃尔夫用文字带领着我们看‘生而为人’的一路风景。”
主讲人简介:
李钢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理事,鲁迅文学院17届高研班学院,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出版并发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文学评论、文化随笔、舞剧音乐剧剧本、舞台台本等。曾获两届贵州省文学奖、文华奖、荷花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佳编剧奖”等。
记者:李桢
编辑:郭邱磊
编审:应腾
审签:张超 黄盛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