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作家探访“红旗水利”水渠 实地体验“大发”精神
在省作协党组书记张绪晃率领下,省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杜国景,省作协副秘书长、创研部副主任孔海蓉,黔西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作协主席、《黔西南日报》社长戴时昌,《南风》杂志社主编冉正万,省作协组联部副主任赵旭,黔南州文联副主席、州作协副主席孟学祥,水城文联主席王鹏翔,作家李祥霓、蒋德明,都匀市作协副主席丁玉辉,黔东南州作协副主席、秘书长莫屈,《遵义文艺》编辑部负责人王永东,军旅作家雷晓宇,以及遵义市文联党组成员、秘书长张定一,作家游天永、王龙、张洁、钟华华、冉小江、胡静等10多人在黄大发的家中,聆听了老支书的先进事迹即前往大发渠,实地体验黄老支书带领群众在悬崖峭壁上修建天渠的艰辛与不易。
在密林中探访大发渠附近“红旗水利”水渠
在大发渠上,作家们听当地媒体记者说起,离大发渠高出海拔200多米的上方,有一条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由黄大发带领乡亲们修建后又废掉的“红旗水利”。红旗水利主渠全长设计为
这个大工程至今还藏在“大发渠”上方200多米山腰的乱林中。
在“翻岩隧道”中前行
作家们前往一探究竟。但是,从大发渠前往“红旗水利”的路被密林封住,大家在路边取下树枝劈开路障,可谓披荆斩棘,花了近3个小时终于到达当年花了9个多月打通的“翻岩隧道”。
当作家们用手机照明,走过200多米长、
据介绍,“红旗水利”已沉寂40多年,除了去年底今年初有部分新闻媒体记者到访外,今天是它迎来的首批大规模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