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贵州作家进行时”启动仪式 在兴义举行
2017“贵州作家进行时”品牌活动启动仪式
在水墨金州兴义举行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响应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号召,贵州省作家协会组织策划了贵州作家进行时系列活动。首期活动以“贵州作家进行时.聚焦水墨金州”为题,于2017年6月26-27日在黔西南州举办。黔西南州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顾先林,省作协副主席高宏,黔西南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桂兵,黔西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黔西南州日报社社长、州作协主席戴时昌,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孔海蓉等出席会议。会议还邀请了杜国景、冉正万、李缨、颜水生、王剑平、郑子运、杨波等来自高校、社科院、作协、媒体等相关单位资深评论家、作家对黔西南州文联、作协推荐的17位作家共计20余部作品进行针对性地专题评阅,并与黔西南作家们作了深入的学术探讨。
专家们在认真阅读黔西南州作家作品的基础上认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享有“水墨金州”的美誉,其文学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个体内心的审视与关照。其中,报告文学最为引人注目,《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和《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县委书记——姜仕坤》是对贵州地域叙事的超越,书写了坚韧的生命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激情与豪情对自“五四”至八十年代的贵州作家与主流文学的苦情与悲情对话方式进行了历史性改写,是引领风气之作。专家们指出,地域文化关系到每个人感知世界的能力与方式,任何写作都离不开地域的滋养,任何作品都会有地域文化的内涵。《永康堡》反映了中国现代历史重要的部分,叙写了黔西南州的历史故事。万松的作品着重对土地、生命经验进行了细致描绘。以陶昌武、王仕学、罗迦玮、王定芳、王永梅和王子豪为代表创作的黔西南散文作品也参与到了地方文化谱系的建构中,折射出黔西南州生活的情趣和文化。
省作协驻会副主席高宏在活动仪式上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专家们从语言的角度对参会的黔西南州作家作品进行了解读。认为《古驿道魅影》中方言土语、昵语俗语运用得当,拿捏准确,突出了人物性格。《玫瑰与废墟》和李云飞的短篇小说在语言的运用上韵味悠长,耐人寻味。陈浪、李静的诗歌也具有一定的张力、灵动。专家们还从语言的“隔”与“不隔”详细阐述了黔西南散文诗歌创作中对人性的思考,认为牧之的诗歌以陌生化的技巧改变了语言的常俗用法。王仕学的《峰林絮语》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讲述,也有对当代人物的描绘,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陶昌武的《鱼钩上的万峰湖》纵横山水,讲述生活的乐趣,语言具有豪爽之气,写景叙事收放自如,其中也不乏对人生命运的独特思考。王永梅擅长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虽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但却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性格特征,展现了关于生存真谛的思考。
博览群书,方可滋润心灵,开启心智。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文学创作亦需要博文累积讲述生命体悟。专家们认为,写作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越来越难做的事情,当下文学发展的共同困境是作家的自我缺失,因此呼吁作家以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与洞见反映生活的本真状态,用心感悟世界。倡导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阅读。强调文化定位和价值观倡导的重要性,希望作家能珍惜笔下的文字,保护好灵魂的质地。
此次会议的召开受到了黔西南州作家的好评,大家纷纷把专家们拉入黔西南州作家群,请专家们审阅文学作品。大家认为,近年来,黔西南州文学创作出现了又一波高潮,以张国华、牧之、戴时昌等为代表的作家取得了突出成绩。小说《二十四道拐》、报告文学《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县委书记——姜仕坤》先后荣获全省“五个一工程”奖。黔西南州广大文学创作者依托州内文学生态,也推出了大量文学作品,一批具有潜力的文学青年脱颖而出。“贵州作家进行时”文学研讨会为黔西南州广大作家打开了“走出去”的另一扇窗口,是对黔西南州广大文艺爱好者的鞭策与鼓舞。既指出了黔西南文学创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又推进了黔西南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的步伐。
合影纪念
经研究,省作协还将在两年内邀请资深评论家、作家到全省各市州开展“贵州作家进行时”文学研讨活动,以发现文学创作生力军,活跃文学创作,扩大贵州文学的社会影响,传播文学成果。通过文学研讨、交流,提升作家队伍建设,助推贵州文学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