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采风活动 > 详情

2017“贵州作家进行时•聚焦水墨金州” 文学研讨会综述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17-07-05 16:33

2017“贵州作家进行时·聚焦水墨金州”

文学研讨会综述

由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办的2017“贵州作家进行时·聚焦水墨金州”文学研讨会于626-27日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召开。省作协驻会副主席高宏,黔西南州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桂兵,黔西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黔西南州日报社社长、州作协主席戴时昌,省作协创研部副主任孔海蓉,以及来自黔西南州的作家、文学爱好者40余人参加会议。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杜国景,省作协《南风》杂志社主编、作家冉正万,贵州日报编辑出版中心文艺部主任李缨,贵州民族大学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馆特聘研究员颜水生,贵阳市作协副主席、作家王剑平,省社科院副研究员、博士郑子运,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杨波任本次研讨会专家团成员,赴黔西南州兴义市调研考察,并分别对黔西南州文联、作协推荐的17位作家,共计20余部作品进行针对性地专题评阅,并与黔西南作家们展开学术研讨。

 

地域视野 挥写人生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享有“水墨金州”的美誉,其文学创作体现了作家对个体内心的审视与关照。杜国景教授认为,黔西南是一块让人敬畏的土地,此次活动征集的作品中,报告文学最为引人注目,其中,《让石头开花的追梦人》和《倒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县委书记——姜仕坤》是对贵州地域叙事的超越,书写了坚韧的生命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通过激情与豪情对自“五四”至八十年代的贵州作家与主流文学的苦情与悲情对话方式进行了历史性改写,是引领风气之作。他指出,地域文化关系到每个人感知世界的能力与方式,任何写作都离不开地域的滋养,任何作品都会有地域文化的内涵。王仕学《峰林絮语》就是一种“地学”的艺术荟萃,无论是怀旧还是考证,都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王子豪《普纳山札记》很好融合了地域精神与人文情怀;王定芳《田野的哲学》具有地标性意义,体现了作者哲思;陶昌武《鱼钩上的万峰湖》将传奇与史实、神性与现代性相融,可读性较强;罗迦玮《人生点滴》和韦夏夏《青春记忆》超越地域审美追求明显。此外,他就黔西南诗歌作品作详细评述:牧之的诗凝练干净,有超越地域历史和文化的哲学蕴含;胡荣胜和子淇侧重个人感兴;陈朗将历史抒情化,是贵州诗歌一条值得尝试的新路径。从解读贵州地域文化的新角度看张长江电视文学剧本《古驿道魅影》,阐述了独到见解。从小说文体来看,从贵州历史解读了罗松《永康堡》和历史对话的巨大空间,描写了辛亥风云的地方传奇与百年恩怨,围绕小说的通俗化与精英化定位谈冉茂荣《玫瑰与废墟》、万松《是非之地》,认为夜郎山魈、王永梅短篇小说集和散文韵味悠长,潜力很大。

郑子运研究员从外来视角解读贵州地域文化。认为《永康堡》就历史大事件而言,作者从远处着笔,逐渐逼近这些事件;就历史人物而言,作者从近处着笔,写他们的家乡和成长的经历,写他们在历史大事件中的表现,人物命运也随之进入高潮。从艺术真实与想象虚构的角度对文本细致剖析。《永康堡》中主要人物刘显世、刘显潜、王文华、何应钦、袁祖铭等都是历史人物,主要事件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也是历史事实,但核心人物、主人公四浪及其所作所为却是虚构的。四浪是英雄好汉,周旋于真实的历史人物之间,并且参与历史事件的进程,作者把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基本上融合在一起了;真实与虚构大约各占一半,大大拓展了作者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他强调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并详细解读了《永康堡》和《古驿道魅影》的文本语言,认为两部作品中方言土语、昵语俗语运用得当,拿捏准确,突出了人物性格,同时也对文本部分语言细节处理作修改建议。

黔西南作家以地域为视野,挥毫书写家乡百态,展现一方水土上的风情各色,为读者再现了黔西南的社会生活原貌。

 

博览群书 腹笥渐满

冉正万主编从时代变迁分析了阅读方式改变对文学产生的影响,将《玫瑰与废墟》和《永康堡》置于时代的显微镜下,谈人物刻画与情节设置的细节处理。认为冉茂荣语言流畅、优美,塑造的主人公杨玫忍辱负重、任劳任怨,总是把是失败归结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想法。也确实是很多女性的想法。不过,她百折不挠的努力似乎更多的是作者的想法,作者就像一个慈悲又严厉的家长。并就《玫瑰与废墟》的情节设置谈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指出两部作品存在的一些问题。阅读,是文化积淀和知识储备的唯一途径。冉正万主编强调作家创作时的文学感受,认为写作就是一个角色扮演的过程。叙事的空间除了情节的建构,和知识的贫乏是息息相关的,作家要把纷繁复杂的生活凝炼成小说,就要有别于常人的观察与思考,因此勤奋和阅读都很重要。

王剑平副主席从散文创作与评论的双重角度谈黔西南散文作品。认为以陶昌武、王仕学、罗迦玮、王定芳、王永梅和王子豪为代表创作的黔西南散文作品参与到了地方文化谱系的建构。他指出,当下文学发展的共同困境是作家的自我缺失,因此呼吁作家应敬畏天下苍生,以与众不同的独特感受与洞见反映生活的本真状态。针对散文的文化性和文学性偏弱、叙事过程中产生的自我缺失,以及文本内涵国语单薄等问题,他倡导在大量阅读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阅读。强调文化定位和价值观倡导的重要性,认为散文创作者应用心感悟世界。写作是这个世界上,唯一越来越难做的事情,因此希望作家能珍惜笔下的文字,保护好灵魂的质地。

博览群书,方可滋润心灵,开启心智。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文学创作亦需要博文累积讲述生命体悟。

 

文化引领 水墨金州

李缨主任从媒体批评的角度谈当代文学创作者的文化担当。多年文艺编辑工作的累计,使她认识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她一一列举了早期踊跃投稿的黔西南作家,认为黔西南作家具有匠心精神,希望未来更多的唯一爱好者以之为引领,无功利地进行文学创作。她指出党报文艺副刊,追求的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融合。走进现实、关怀当下是文艺副刊板面应该具备的品格坚持,同样也是每一位文学创作者应该强化的文化担当。李缨主任引述习近平总书记的话“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她认为,新的时代必然会有新的文化命题,文艺工作者理应与时代同步,文艺创作同样应与时代共振,讲述中国好故事,传播贵州好声音。她指出,报告文学很好地反映了时代,评价戴时昌的两篇报告文学力透纸背,通过平铺、自然、娓娓道来的描写,通过一言一语真实而贴切地把故事衔起来,靠着作者深入生活的一个个细节打动着读者。

颜水生教授认为黔西南作家是贵州作家的重要阵地,在诗歌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牧之、王定芳、胡荣胜等,在散文方面较有代表性的有王仕学、陶昌武、罗迦玮、王永梅、王光能等,报告文学的代表性作家有戴时昌等。他从语言的“隔”与“不隔”详细阐述了黔西南诗歌创作,认为牧之的诗歌以陌生化的技巧改变了语言的常俗用法。王仕学的《峰林絮语》既有对历史文化的讲述,也有对当代人物的描绘,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的独特思考。王仕学的语言贴近生活,又能恰到好处地引用典故。《岔江寻古记》《初识七舍》等篇章都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陶昌武的《鱼钩上的万峰湖》纵横山水,讲述生活的乐趣,语言具有豪爽之气,写景叙事收放自如,其中也不乏对人生命运的独特思考。王永梅擅长在日常生活叙事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虽是芸芸众生中的小人物,但却展现了非同一般的性格特征,《被打劫的幸福》就是关于生存真谛的思考,作者认为活着就是一场艰难的行走,生命的本身就是一场修行,更是一场没有期限的忍耐,充满张力的语言给人以无限的思考。

杨波教授谈了自己对黔西南文学创作的印象、收获和看法。他认为,黔西南作家的双重身份建构值得探究。评价夜郎山魈和万松的作品都是关于土地、生命经验的细致描绘。不同的是,夜郎山魈关注乡村土地,作品充满了对乡土的原初性依恋,融合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面向。万松将城市土地开发作为叙述话语展开深刻的现实剖析,展现人性的矛盾交织和社会的迷狂色彩,让小说具有了大众话语与严肃叙事的离合效应。两人的作品都彰显了传统与现实的价值契约,体现了个人生命体验与历史哲学惯性相融的精神世界。

会上,杜国景教授还指出,作家群的研究是当下文学研究热点,建议黔西南结合地域特色,打造“万峰湖作家群”,和主流文化、历史和前沿对话。将作家群作为黔西南作家品牌,打造黔西南文学的水墨金州。

最后,中共黔西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黔西南州日报社社长、黔西南州作协主席戴时昌衷心感谢省作协精心策划此次评论研讨会。他指出,黔西南不乏文学爱好者和文学作品,数量上升才能带动质量提升。希望黔西南作家能形成一个相对固定的流派,以此次活动促进黔西南文学创作。如杜国景教授所言“在交锋中寻求突破,在交锋中寻找灵感。”把批评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在接受批评的声音中找到前进的方向。望黔西南文学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共同努力,开创未来,突破瓶颈,勇盼新高,推进黔西南文学大繁荣、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