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勤在第五次贵州青创会上的发言
有信仰的创作
肖 勤
各位领导、作家朋友们:
大家好!
我发言的题目是《有信仰的创作》。
2018年9月20—21日,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按照贵州省作协要求,我、肖江虹、陈丹玲、石庆慧、曹永、夏立楠参加了青创会。
9月19日晚,我们贵州代表团到达北京会议中心。没想到的是,这天晚上,中宣部组织全国文艺创作研修班学员和部分青创会代表集体观看的电影竟然是贵州脱贫攻坚题材纪实影片《出山记》,那一时刻,心里充满力量和骄傲。
9月20日上午,在青创会开幕式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莅临会议中心并作重要讲话,要求各位代表和参加全国文艺创作研修班的学员们要用心用情用功创作精品,努力筑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力戒浮躁、潜心创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
两天的会议是一场学习和相聚的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作家互相问候创作情况、交流创作心得,相比上一次青创会,会场里增加了许多九十后、零零后作家,看着他们年轻的面孔,我的心中充满了紧迫感和紧张感,在文学的世界里,前面的标兵离我们越来越远,而身后的新秀不时超越我们,这时候才意识到,时光在手心里流逝得太快,快得我们连一枚果子都还没抓住,绿树和阳光就已经属于新的一代人了,仿佛应了那句,革命还尚未成功,黄花就已经落了遍地。
今天,我再一次坐到省青创会的现场,在中国走过筚路蓝缕的改革开放40年、走向更加成熟自信的新时代之际,我更感到另一种紧迫,它不是来自于年龄,而是来自于责任——很明显,时代已经走到了我们创作的前面,我们要追上这豪情满怀的时代,还有一段距离。
曾几何时,我们很多人都喜欢把创作停留在批判这一视角,我们年轻,所以热血沸腾,所以看什么东西都喜欢带点轻慢和不屑,仿佛这样的血气方刚才是一个作家应有的气节和气质,就跟当年追求新潮的青年,不买条夸张的喇叭裤来穿都对不住自己。然而,其实我们知道,批判指责与干事创业、解决问题相比要容易得多,所以年轻的我们十分轻松地选择了批判,不然能怎样?说到底,年轻的我们真还不具备干事创业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也有一部分人,关上小楼成一统,不管人间秋和冬。吟一曲小调、作一首小诗,在一已悲欢的世界里越写越窄,却乐在其中。
正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当下文艺创作存在的问题,有的调侃崇高、颠覆历史,有的是非不分、以丑为美,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有的追求奢华、炫富摆阔。这些问题,应该也是我们今天讨论中不能回避的问题。2019年的脚步已经临近,一百年前,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文学成为国人觉醒的呼声、中华民族救国救亡的武器,文学在那一段风雨如晦的岁月里是最微弱也最有穿透力的灯与光。苦难的延安岁月中,又是文学,以深入人民的姿态,用《白毛女》《兄妹开荒》,把根据地和全国的农民兄弟紧紧团结在一起,最终,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新中国发展初期和土地改革时期,还是文学,以最敏锐的触觉,用《创业史》《乡场上》讴歌了时代变革,让人民信仰更坚定、生活更幸福。
可是,今天,我们文学却在某种程度上走向了萎缩,我们的创作更多走向个人化与情感化,宏大叙事扛不起来,农村题材潜不下去,局部领域解剖专业能力不足、打量整体事物又只能见皮毛不能见内核……于是我们投机取巧选择了批判。时间久了,遇上什么都自然选择另一面——不写美的,专写丑的。不写新的,专写旧的。不写光亮的,专写黑暗的。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作家的担当。然而,担当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这里的担当,是对青年的期望和勉励,是向青年发出的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奋斗与奉献的召唤。
我们常常低估了自己的力量,就像钱塘潮里的水滴,以为澎湃和壮观是潮水的事,与它这一滴小小的水滴无关,然而事实上,潮进潮退都与我们有关,因为我们身处其中,不仅享受之、而且作用之。我们今天写下了什么,我们的孩子读到的就是什么;我们播种的是什么,土地生长的就是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当中有些人听着那些诸如“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更好地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之类的要求时,常常是不以为然的,有人甚至是会打瞌睡的。因为他们觉得创作跟使命没有关系,与信仰也没有关系,甚至有人说,文学与政治无关,少跟我讲政治——这就像坐在一艘乘风破浪的巨轮上畅游四海的人,无视于脚下的舢板,却一味歌颂向往大海的自由一样。
鲁迅教会我们《呐喊》,《平凡的世界》教会我们奋斗,《乡场上》铭刻着农民拥有土地的喜悦,《看万山红遍》记载着贵州在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成功转型为生态旅游新城迈出的新步伐、创下的新乐章。
如此,文学是这么一个美好的事物 ——在黑暗中给予我们灯光,在寒冷中给予我们温暖,在苦难时给予我们力量,在迷茫时给予我们方向。它引领时代风气,开启时代变革,弘扬时代精神。
而今天,身处伟大时代的我们,更有责任书写好这一切。让我们把信仰的旗帜高高举起,担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争做一名“心中有大义、胸中有信仰、肩上有担当、笔下有乾坤”的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时代需要的有筋骨、有力量、有温度、有信仰的精品力作。为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贡献更多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
肖勤:女,1976年生,贵州遵义人。鲁迅文学院第十二期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贵州省第十四届“五个一”工程奖。曾荣获贵州省第二届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贵州省第三批“四个一批”人才,贵州省青年作家特别贡献奖等。作品见《人民文学》、《新华文摘》、《小说月刊》、《十月》、《芳草》、《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山花》等。代表作有《暖》、《所有的星星都有秘密》、《丹砂》等,已创作近两百万字小说。小说集《丹砂》入选中国2010年度二十一世纪文学之星丛书。小说《暖》获《小说选刊》中国2010年度第二届茅台杯小说年度奖,《金宝》获《民族文学》中国2010年度小说大奖。有多部小说、诗歌入选中国各年度选本并译为韩、法、蒙古、哈萨克斯坦等文。根据其小说《暖》改编的电影《小等》获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最佳长片”奖。现为贵州省政协第十二届常务委员,遵义市文联党组书记,贵州省妇联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