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读堂 > 详情

王华:《追风筝的人》是一部看哭了全世界的史诗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0-08-30 23:46
严肃文学作家大都对畅销书嗤之以鼻,那有没有某本书例外呢?
8月29日,由省作协、贵州文学院、贵州都市报、千翻与作书店等联合主办的“精读堂”第36期举行,国家一级作家、省作协副主席王华以“我们命里的那些风筝”为主题,分享了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畅销世界的作品《追风筝的人》。

主讲人王华

“作为严肃文学作家,我很长时间都不看畅销书,认为它不过是在一个时代、一个时段受到大众欢迎而已。但看过《追风筝的人》后,我发现这不过是自己的偏见。”讲座开始,王华开门见山地谈起对畅销书的态度,以及对该作品的偏爱。
在对该书写作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后,她把所讲内容归结为“史诗”与“救赎”两个关键词。“不是写了一段历史的都叫史诗,堪称史诗的作品,肯定不仅仅是畅销书。”王华说,《追风筝的人》不仅仅展示了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灵魂史,一个国家的苦难史。而它之所以能够吸引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读者,之所以能够感动全世界,是因为它讨论了关于人性和人性的救赎问题。人性救赎,是这部小说的核心。
王华提醒,除了阿米尔和哈桑的故事,书中的另一条伏线才是最震撼人心的。这条伏线中,阿米尔的父亲正直、勇敢又善良,但正是这么个正直、善良的人,居然产生了奸情,并有了私生子哈桑。他喜欢哈桑,但却不敢承认,甚至哈桑出走时,也不敢相认。甚至,在国家遭到侵略时,也只能带着孩子逃难。因此,阿米尔最后救赎的,不仅仅是拯救自己,也是拯救自己的父亲和家族。
“作者非常智慧,直到最后,才让读者看到阿米尔父亲真正的面目。他之所以讲这么个故事,是在讲人的宿命—人非圣贤。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我们眼睛看到的和耳朵听到的,来给一个人下判断。我甚至认为,我们就不应该用是和非,用对与错来对下判断。人性永远是复杂的,是善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位神明,用它来审判并宽恕自己。”王华表示,网上说这是一部看哭了全世界的书,一点不夸张,因为自己就读了三遍,且每一遍都能找到共鸣。
她强调道,书中所讲的斗风筝风俗,其实是一种象征。生活中,我们的那些美好或尴尬的过往,其实就像风筝。书中,主人公为哈桑的儿子追回风筝,其实是追回一条重新做好人的路。 正因如此,阿米尔喊出了那句哈桑对他说过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
“我认为,每一部小说都应该是一部诉状,小说必须要控诉点儿什么。这部书控诉的是一段阿富汗史吗?肯定是。但我觉得它更多的是在控诉人性,控诉它的不可操控,控诉暗藏于人性中的那个心魔。这就是为什么它感动了全世界,因为全世界都在这本书里找到了共鸣。”王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