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读堂 > 详情

李飞|一本无字之书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0-10-12 15:04

【嘉宾】李飞19768月生于云南昌宁,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历任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2010-2017),贵州省博物馆副馆长(2017-2020),20203月起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曾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2012-2020)。出版论著3种,在《考古》《文物》《贵州民族研究》《贵州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论文与简报30余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中国国家地理》《贵州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学术随笔40余万字。

李飞:《精读堂》过去会是分享某一本书,而我们今天分享的是一个遗址。戴冰老师那天给我命题的时候,我本来想讲一讲我对童恩正先生的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的理解。他说,你挖了海龙囤,就讲讲海龙囤吧。恭敬不如从命,所以,我们今天分享的是一本无字的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为什么是海龙囤?2.海龙囤谁人所建?3.海龙囤因何而建?4.海龙囤是什么?

 

为什么是海龙囤:考古历程

 

海龙囤遗址位于贵州遵义老城西北约30里处,三面环水,一蒂孤悬。从山脚到山顶的相对高差大约400米,非常险峻。从东面往上走,一条小道蜿蜒而上,共有六关口:铁柱关、铜柱关、飞虎关、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山顶有一圈城墙环绕。西面还有三道关口:西关、后关和万安观。整个城墙围合的面积大概有0.4平方公里。公元1600年,24万明军围攻海龙囤,从农历四月一直到六月初六,历时48天,海龙囤才被攻陷。土司杨应龙就在这个早晨上吊自杀,海龙囤毁于一炬。

2012423日,我带领一支考古队上了山。当时海龙囤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我还在四川大学在职读博,单位打电话,让我回来主持海龙囤遗址的发掘。我们的考古工作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开始的。一直到今年510日,我在山上待了差不多8年时间。

20157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贵州海龙囤遗址、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和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联合代表的中国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考古工作有一个流程:第一步是进行考古调查;第二步是考古发掘;第三步是考古资料整理;最后一步是撰写考古报告并向社会公布所有成果。2017年初,由于新的贵州省博物馆将对外开放,我离开了工作了18年的考古所,到博物馆任职,也暂时离开了海龙囤,此时的海龙囤考古报告还没有完成。201810月,经当时的文化厅领导同意,我们再度重返海龙囤,重启海龙囤考古资料的整理与报告编写工作。目前,海龙囤考古报告草稿已基本完成,有望在明年或后年出版。

刚上山的时候,面对这么大一座山,工作从哪儿开始呢?颇有望洋兴叹之感。几经考虑,我们选择新王宫作为突破口。2012年至2014年,我们对新王宫这个区域进行了连续三年不间断地发掘,同时也对周边很多地方进行了调查,有很多重要发现。

民间传说,新王宫的修建是由于以前的老王宫缺水,所以土司就把他的办公地点迁至新王宫。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新王宫确实应该是明代万历年间兴建的一处土司衙署。它的总共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格局非常清晰:通过中轴线,往上就是大门,然后是仪门,左右是东、西两厢,中间有院子,再往后是大堂、二堂。这一部分没有任何文字上的记载,但通过明代衙署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加上每一栋房子在整个遗址当中的位置、结构,结合里边出土的遗物,我们仍可以大致还原它在当时的功能。1600年农历六月初六早晨,土司杨应龙在新王宫内上吊自杀,自杀的地方是土司卧房,第8号房址(F8)应该就是土司的卧房。

播州之役,宣告了杨氏土司在遵义地区的世袭统治的终结,开启了流官治理的新时代。不久,一座崭新的寺庙,落成于新王宫土司衙署的大堂旧址之上,这就是海潮寺。文献记载,是来自山东聊城的进士傅光宅建的。修建海潮寺的目的,民间传说是为了凭吊阵亡将士的亡灵,文献里确有吊忠魂,瘗遗骨的记载,与民间传说基本契合。

科学的考古发掘,不同于盗墓,必须对每一件出土文物的出土情况有清晰的交代,用文字、照片、影像、绘图等进行记录。白天在工地现场进行田野发掘,晚上就在驻地里进行繁重的室内整理工作。发掘出来的几乎全是碎片,很少有完整器。其中9号房子(F9),是一间厨房,这里面出土的青花瓷片一共有10000多片,我们对绝大多数瓷片的出土位置绘图和编号记录,进入室内后按编号进行拼合,一共修复出200多件相对完整的瓷器。由此也通过考古学的手段还原了房子因战火而坍塌,瓷片四溅一瞬间的情景。修复的过程很漫长,有些碎片再也找不到了。F9里出土的瓷器,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其中有一部分瓷器是官样瓷器,做工非常考究,里面出现了五爪龙纹这类的纹饰。这是官搭民烧器。

2012年的时候,我还是照片中貌美如花的模样,8年之后,我变成了现在这副很沧桑的模样。但是这8年的付出是值得的。首先,2015年的74日,海龙囤成功跻身世界文化遗产,是贵州的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世界文化遗产。这期间,20131月,海龙囤考古成果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当年4月,海龙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6年,海龙囤入选全球年度十大田野考古发现,并获得了中国田野考古奖一等奖。海龙囤几乎获得了这个领域有分量的所有奖项,这是我们今天要在这里分享海龙囤考古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我讲的第一部分:为什么是海龙囤,即为何我们今天分享的是海龙囤的故事?

 

海龙囤谁人所建:杨氏风云

 

海龙囤背后,有一个强劲的家族——杨氏家族。根据文献的记载,公元876年,播州被南诏占领,山西太原有一位名叫杨端的人,应诏入播,把播州从南诏的手中夺了回来。但是很快唐朝就灭亡了,杨端回不去了,于是就留在这个地方,开始了世袭的统治。从杨端开始,一直到杨应龙,整整有二十七代,一共有三十位杨氏族人担任过这个地方土司。海龙囤的创建人是杨家第十五世土官杨文,到第三十世土司杨应龙时进行了大规模重建,但很快毁于播州之役的战火。

通过多年的考古探索,目前已经发现了其中10余人的墓葬。最早的一座,是十三世土官杨粲墓。这是一座大型石室墓,很早就被盗了。墓室里有非常繁缛、精美的石刻装饰。

1957年进行考古发掘,腰坑里出土了2件铜鼓,是铜鼓八大类型里遵义型铜鼓的标型器。杨粲大约死于1230年代,他是杨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人物,文献记载杨氏十三传,至粲始大,他的一系列改革决定了杨家的整个走向,他是实行全面汉化的一个历史性人物,他的墓葬也是目前我们发现的最豪华、规模最为宏大的杨家墓葬。

2014年,在修中桥水库的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遵义新蒲发现了杨粲的儿子杨价夫妇合葬墓。这个墓地里有一座已知的墓葬,是杨应龙的父亲杨烈及其妻子张氏的合葬墓,很早就列为省保单位。在杨烈墓右前方约200米开外,另有一座墓葬,过去一直被认为是一座宋墓,因为离河更近一些,被称为挨河宋墓。这座墓葬也多次被盗,墓室几乎是空的,过去也没有人把它跟杨氏土司墓葬相联系。正是在清理这座墓葬时,有了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在墓室外发现了记载墓主生平的墓志铭,确认墓主是杨氏第21世土司杨铿夫妇。墓志铭中还提到一条重要的线索,那就是杨铿葬在其祖先杨价墓的右边。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在周边展开了大规模的考古勘探工作,并最终找到了杨价墓。这是一座土坑木椁墓,里边葬的是杨粲的儿子杨价,及其夫人田氏。因为从来没被盗扰过,这座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金银器。田氏头枕银质枕头,头戴金凤冠,并有黄金覆面,十分奢华。男室和女室的头部,各有一个头箱,里面摆满了金银器,其中一部分正在省博三楼展厅展出,一部分还在修复过程中。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遵义高坪发现了杨文墓。这是一座三室石墓,中间葬的是男主人杨文,右边是妻子田氏,左边的小墓是他的妾,是一夫一妻一妾的格局。杨文墓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在墓前发现了杨文神道碑。碑文记载,公元1257年的时候,一个叫吕文德的南宋官员因为抗蒙战争的需要,来到播州,跟杨文见了面,两人商议一起置一城以为播州之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龙岩新城就是龙岩囤,就是海龙囤。后来这块碑被杨氏族人主动毁坏了,为什么呢?考古发掘揭示,神道碑出土时,其中两块被用作田夫人墓门的封门石。杨文1220年出生,1265年去世,大约1267年下葬,神道碑应立于此时。田氏1230年生,1290年去世,次年下葬,此时南宋已亡。过去认为,因为神道碑中记载了大量杨氏抗蒙的事实,因此在入元之后,被杨氏主动毁埋。最新的研究表明,神道碑的被毁,可能还与碑文的撰写者有关。碑文可能的撰写者朱禩孙1275年降元,被宋廷惩处。心向华夏的杨氏,必定不能接受,可能在其1276年也降元之前,即摧毁了此碑,不必等到入元(1279年)之后。

在宋元之交的历史时刻,杨氏家族内部发生了一些事。据《杨氏家传》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杨邦宪死后,其妻贞顺夫人田氏带着5岁的儿子杨汉英,入京师见元世祖,世祖赐汉英名赛因不花,并将邦宪的头衔都给了他。第二年(1287年),杨氏家族发生内乱,杀了贞顺夫人。早在1276年杨氏降元时,邦宪捧诏,三日哭,才做出最后决定,可见降与不降,内心很是挣扎。贞顺夫人与元廷的密切互动,可能是她迎来了杀身之祸的主因。也就是说,一部分族人仍不能接受降元这件事。因为至迟从杨粲开始,播州杨氏就以来自山西太原的诗书礼仪之家自居,开始了对汉人习俗的全面模仿,不大待见周边少数民族,比如一直到覆灭前夕,仍不愿意与民族性鲜明的水西安氏(今彝族)联姻。

通过近七十年的考古发掘,杨氏族谱中,从杨端到杨应龙为止,30任土官中近一半人的墓葬已经被发现,最早就是十三世杨粲墓,也就是说杨粲之后的杨氏诸祖是可靠的。进一步看,杨氏诸祖中,最早被同时期文献记载的是七世祖杨贵迁,苏东坡在元丰四年(1081年)的《答李琮书》就提到了贵迁,说播州首领杨贵迁者,俗谓之杨通判,最近乌蛮,而枭武可用。其子光震、孙文广等也有记载,表明从七世祖杨贵迁至十三世祖杨粲也是可信的,但他们的身份都是夷人。而贵迁之前的杨端、牧南、部射、三公、杨实、杨昭诸祖,只见于晚出的文献,是追记的历史,是否真实,还有待考证。

从明初宋濂所写的《杨氏家传》中,我们可以看到杨贵迁之前的三条或明或暗的祖源叙事:一条杨端,一条是杨业(即两宋时期就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这两条都是明的,都指明杨氏的祖先是来自中原的汉人;另一条是比较隐蔽的牧南-部射-三公的叙事,他们的名讳听起来不像汉人的名字,其中的牧南一名,与北宋时活动在这一地带的木攀木柜夷人高度相似,可能才是杨氏真正的祖先。换句话讲,杨氏真正的祖先也应是夷人,杨端可能只是一个被假借的祖先,端者,始也,根据元人程钜夫(1249-1318)所撰的《忠烈庙碑》,奉杨端为始祖,是杨粲开始干的事情,宋嘉定六年(1213),高祖忠烈公(即杨粲)始考典礼,建家庙,以祀五世,奉太师公为始祖。无论是杨端之裔,还是杨业之裔,都是杨氏的华夏英雄徙边记叙事,即一个华夏的祖先因故到了边疆地区,回不去了,便世长其民。《史记》里箕子之朝鲜、太伯奔吴、庄蹻王滇等都是类似的叙事,由来已久,台湾学者王明珂先生称之为华夏英雄徙边记,这是华夏周边人群融入华夏核心的模式化祖源叙事。

不管杨氏是汉或非汉,至迟从13世纪起,他们已高度认同汉文化,并宣称自己乃汉人,从文化的角度,已高度汉化,并依汉界为重,与两宋朝廷开始了频繁的互动。回到海龙囤,在我们根据《杨氏家传》等文献及相关考古发现所整理的这张世系表中,十三世杨文是海龙囤的缔造者,三十世杨应龙重建了海龙囤,并很快毁于播州之役的战火。这是我们今天分享的第二个话题:海龙囤谁人所建?问题是,为何在杨文统领播州的时候,创建了海龙囤?

 

海龙囤因何而建:斡腹山城

 

公元1235年到公元1279年间,南宋和蒙古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打了近半个世纪。当时南宋的都城在临安,即今天的浙江杭州。宋蒙战争,根据蒙军主帅的不同,可以分为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1235-1251),窝阔台攻宋之战。双方在四川、京湖与两淮三地展开争夺,激战的重心在长江以北。第二阶段(1251-1259),蒙哥攻宋之战。蒙哥亲征四川,并在开庆元年(1259)战死重庆合川钓鱼城。第三阶段(1267-1279),忽必烈南征。蒙哥的去世使蒙军的大规模扩张转入低潮,忽必烈在稳定内部局势后于淳祐三年(1267)再启战事,并将战略重心转向京湖,一举攻陷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厓山(今广东新会)海战后,宋灭。

在宋蒙战争的第二阶段(1251-1259),除保留东、中、西三大战场外,蒙军还采取了一种非常规的打法:蒙哥遣忽必烈、兀良哈台带领十万铁骑经由吐蕃远征大理,迂回绕击宋之西肋,成功突破长江而形成南北夹击之势,这就是所谓的斡腹之谋。公元1253年,蒙军攻陷大理,将云南作为据点,向东进发,此时战事第一阶段的长江天险被蒙军成功突破,对南宋朝廷形成震慑。

早在淳祐六年(1245)的时候,余玠主持四川防务,当时统领播州的杨文,向余玠提出了保蜀三策:在川北驻军,经理三关,拒敌于门户之外,这是上策;在各路险要处,筑山城进行阻击,这是中策;以长江为天险进行防守,江北则任敌往来,这是下策。余玠最终采取了中策,在四川遍建山城进行防御,并听取了播州冉璞、冉琎两兄弟的建议,修筑了合川钓鱼城。这一时期的山城,都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而1253年之后,长江天险被斡腹蒙军突破,东西向的压力加大。宋廷判断,蒙军可能沿长江而下取所谓汉路(即南宋朝廷实际控制的汉族地区)东进;或者取蛮路,即从少数民族统领的罗闽(今贵州毕节)、播州(今贵州遵义)、思州(今贵州铜仁)一线挺进;或者从广西经湖南东进。于是在理宗的亲自过问下,开始在长江以南地区布置斡腹之防,即为抵御蒙军斡腹之谋所进行的军事部署,包括派驻军队、修筑山城、拉拢当地少数民族等。海龙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修筑的。

蒙军的斡腹之谋,让宋理宗寝食难安,在京湖(今湖北湖南)主持防务的吕文德受命将防御重心渐次西移,并在宝祐五年(1257)十月进入播州,与杨文商议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于是筑龙岩新城。思州田氏也前置,参与了播州防务。吕文德驻守黄平,以防止蒙军取蛮路攻破罗闽、播州、思州后,顺沅水进入湖南。为强化蛮路防务,南宋朝廷先后两次拨给银两各1万两,在思、播筑城,对与云南相接、态度暧昧的罗闽则采取笼络的政策。与此同时,朱禩孙在四川宜宾筑凌霄城(1255),史切举在重庆南川筑龙岩城(1256),谢昌元在湖北恩施筑柳州城(1259)。此外,今遵义境内还有养马城、桐梓鼎山城(1258)等。这些城池均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且是在蒙军攻破大理的1253年之后修筑的,均是用以抵御突破长江防线的斡腹蒙军的,因此均是斡腹山城

综合起来看,海龙囤是在宋蒙战争的第二阶段(1251-1259),蒙军突破长江、占据云南(1253),斡腹东进的背景下,南宋朝廷与地方土官联合修建的抗蒙山城,由于防御的重心是斡腹蒙军,故可称斡腹山城。它是以南宋都城临安为中心的层层防御工事中的一环,因此是一个国家防御工程。这是海龙囤初创时的情况,但到后期性质发生了转变。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第四个问题。

 

海龙囤是什么:从国家防御到地方性防御

 

公元1595年前后,到了最后一任土司杨应龙的时期,那时候杨应龙跟政府和周边小土司的关系已经非常糟糕了。有好几次明政府要治他的罪,而且也派人去攻打过他,他也嗅到了危险,所以就在他的祖先所修建的城堡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铜柱、铁柱等九个关隘,清一色都是明代的关口。相应的,与这些关隘相接的城墙,也是明代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在多个地点发现这类城墙内,还包裹着一类做工相对粗糙的城墙,两者之间存在早晚的关系。

从这张图上看,山巅大城的南北城墙是南宋时期的,因为下临深渊,有山险可据,没有发现明显的明代重修的痕迹。明代的重建,主要表现在东西两端的防御上,现存九关以及与之相连的城墙,都是万历时期的遗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飞龙、朝天、万安等关隘上,至今遗有土司杨应龙题写的关名,有纪年,并有重建字样。通过建筑材料如砖、瓦、瓦当等的比对,可以确定土司衙署新王宫也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目前在所谓老王宫(尚未进行大规模揭露,只进行了局部试掘)中发现的建筑材料也集中在明万历时期,所以两者之间不是新老早晚的关系,而应是性质不同。

那么怎么确定被明代城墙叠压的城墙是南宋城墙?这要回到杨价墓中。杨价死于1243年,他的墓园应该是在该年之后由他的儿子杨文修建的。发掘时,我们在杨价墓周边发现了一圈垣墙,形成一个封闭的墓园,垣墙土石混筑,顶上覆盖小青瓦,并有瓦当出土,墓葬的填土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瓦当。在对海龙囤的早期城墙进行解剖时,我们发现了4座门道,门道里出土了大量瓦砾和部分瓦当,与杨价墓所发现的一模一样,表明年代一致。这与海龙囤创建与宝祐五年(1257)的文献记载是吻合的,我们据此可断定早期城墙(含门道),以及城内相关遗址(如构树)正是龙岩新城的遗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海龙囤整体格局从宋到明的变迁,重点是防御线向东西两端延展,这在这张图中反映得很清晰。

也就是说,考古发掘揭示,海龙囤上目前仅有南宋晚期和明万历时期遗迹,中间时段的遗存暂付阙如,表明入元之后,到明代早中期,海龙囤可能处于荒废状态,直到万历年间杨应龙的大规模重建。何以如此?我在《土司无城》的演讲中专门讨论过,由于时间关系,今天不展开。前面我们重点谈到杨文神道碑的被毁,对待一块有抗蒙事迹的碑刻,杨氏的态度尚且如此,何况是一座修来抵御蒙军的城堡呢?

万历年间杨应龙为何重建海龙囤?这段历史文献有较为详细的记载,我认为有主观和客观两大因素。客观因素是,在土司制度的后期,由于这一制度存在的一些弊端,改土归流已是大势所趋。播州之役的最终结果,就是取缔了土司的世袭统治,由明朝廷派遣流官来进行治理。贵州在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建省,就是废除了思南、思州两土司,分其辖地位八府,同时在贵阳设立贵州布政使司,实际上就是一次改土归流的活动。众所周知,土司制度一直存续到民国时期,而万历时期明政府为何选择对播州杨氏动手?这就涉及主观因素,即杨应龙的个人因素,他与辖境内的小土司,以及周边的贵州、四川两省政府都闹僵了,不能相容。随着事态的逐步恶化,至迟在万历二十三年(1595),杨应龙启动了大规模的重建山城的活动。根据文献记载,杨应龙修筑的山城不少于17座,除海龙囤外,还有养马城、养鸡城、望军囤、龙爪囤等,海龙囤是中心,也是最为坚固的堡垒,所以在最后的关头,杨应龙退守海龙囤。

可以看到,海龙囤前身是一个国家防御工程,到了明代它的性质完全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一个地方土官和中央王朝对抗的大本营,成为一个地方性防御工程。万历三大征之役的播州之役一共打了114天,其中攻打海龙囤就用了48天,24万明军将海龙囤围得水泄不通,囤上播军大约有几万人,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所以才会有筑海潮寺以超度亡灵之举。战事的惨状,贵州监军杨寅秋在写给他儿子的信中有所描述(《临皋文集》)。随着万历二十八年(1600)六月初六凌晨,海龙囤被明军攻陷,杨氏一族在播州700余年的世袭统治宣告终结。次年,播州被分为遵义、平越两府,开启了流官治理的新时代。从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海潮寺僧众成为海龙囤的主人。

海龙囤到底是什么?它的前身是一座抗蒙山城,是一座由政府和当地土官共同营建的国家防御工程;后期,它是地方土司和中央王朝对抗的大本营。从宋到明,它经由了国家防御工程到地方防御工程的历史变迁。其间的漫长岁月里,它可能长期处于荒废的状态,由于中央王朝对地方土司有土司无城成例,土司不得私自营建城池。如今,它是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是土司制度的重要见证和载体。什么是土司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讲,土司制度就是中国古代的一国多制,其核心是齐政修教,因俗而治,这一制度保障了国家的统一,也保障文化的多样性,有着积极的一面,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若干弊端,因此最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海龙囤所揭示的,有土司对国家的认同,主要反映在衙署的格局,比如中轴对称、门和厅堂的间架数量等,都是中规中矩的;也有对中央王朝的忤逆,比如打破土司无城成例,违规营建固若金汤的山地城池,以备不时之需。海龙囤这本无字之书,还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