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采风活动 > 详情

贵州作家肖江虹参加中国作协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

多彩贵州网 | 2023-07-19 18:20

7月18日,贵州作家肖江虹参加“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实地调研走访了贵州安龙招堤半山亭、南明皇宫、明十八先生墓等地,通过听取介绍、采访交流的形式,详细了解安龙县明清两代历史人物、历史遗存、历史事件等,用文学视觉探秘安龙历史文化。

贵州作家肖江虹(左)参加中国作协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

据了解,“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由中国作协主办、中国作协创联部承办、中国作协团体会员单位协办,旨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引导广大作家深化对新时代文学的认识,主动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招堤半山亭,肖江虹详细了解其历史发展脉络,领略其丰富文化魅力,探究其中蕴含的独特时代价值。据介绍,招堤位于安龙县城东北,为纪念清康熙年间招国遴治理水患而建,以“荷”“古”闻名,历来是览胜、泛舟之佳地,后人树有《招公堤记》石碑以记。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张之洞之父知府张锳将堤加高五尺,从江浙移植菱荷于沼泽,在金星山上建了“半山亭”。在一次宴会中,时年十一岁的张之洞即兴作了700余言的《半山亭记》,文辞璀璨、语惊四座,后镌刻于石壁之上,半山亭由此声名远播。

肖江虹了解招堤半山亭历史脉络

离开招堤半山亭来到南明皇宫,肖江虹依次参观了门楼、大殿、角楼、兴义府试院遗址等,并与当地文史专家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晚明永历皇帝西迁安龙的来龙去脉。

据了解,南明皇宫史称“永历宫”,是中国南明皇朝的最后一座行宫,始建于明末清初。皇宫门楼、文华殿、配殿、角楼等均采用了独特的南明建筑风格。晚明时期,皇族朱由榔自立永历皇帝,因时局动荡,被迫西迁安龙,设立“永历行宫”,在此驻跸四年有余。现今留存的历史遗迹、史料器物等,对研究晚明史、研究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肖江虹参观南明皇宫

在明十八先生墓,肖江虹认真听取当地文史专家的介绍,并仔细阅读墓地楹联碑文题刻,逐一观摩了国画家黄天虎所绘《明十八先生之狱》图卷。

1654年4月8日,拥戴永历帝、力主抗清复明的吴贞毓、郑允元等十八位朝廷重臣,因不满大西军首领孙可望专横跋扈、篡权夺位,被孙可望杀害。十八人殉难后,其家属及安龙百姓将他们合葬于城内西北隅天榜山下。1656年,抗清名将李定国由广西至安龙为十八人垒墓,建庙于马场。1658年,永历帝朱由榔移居昆明,遣使赴安龙为十八人树碑,碑镌“明十八先生成仁之处”九个大宇,由朱由榔亲题。至此“十八先生”之称便流传下来。

十八先生慷慨赴死、舍生取义的气节,以及他们不为奸活宁为忠瘁的民族精神为后人所仰慕,历代不少名人贤士来此凭吊,并留下大量题词,使这里成为贵州西南部名人摩崖石刻最多的地方,也是全国仅存的一处南明历史文化遗迹。

肖江虹了解明十八先生文化遗迹

“安龙县至今仍留有众多珍贵的实物史料和纪念建筑,这些都承载着当地悠久的历史脉络与厚重的文化底蕴。”肖江虹表示,将以2023“中国一日·走近中华文明”大型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结合自身创作实际,立足贵州本土文化资源,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集中精力创作一篇文化散文,将安龙明清历史文化的独特魅力表现出来,为推动文化繁荣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