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积辉 | 麻山秋韵
绵绵秋雨飘散在红水河畔连绵不绝的崇山峻岭间。雨过湿润的乡村公路上,一群长发盘髻头顶,包着巾帕,身着民族服饰,手持簸箕,肩挑箩筐的布依族姑娘与小伙子们说笑着走往秋收的田野。
经过春夏,伴随着阵阵秋风夜雨,才感知秋收的脚步。在红水河畔,北起与惠水县接壤的翁定山麓,南至黔桂两省红水河界,处处滚滚稻浪,田间飘香,与纵横交错宛如生命血管的水陆交通构成了一幅多彩麻山乡村画卷。
路网,托起麻山大地一片蓝天
如果说线条是画的骨架,是画之笔情墨趣,那么乡村路就是多彩雨露中的彩虹,是大地生命之脉络。
家乡的路让我魂牵梦萦,也让我感慨万千。依稀旧梦,往事迷离,母亲告诉我,曾经在60年代没有公路的艰苦岁月,鸡刚叫头遍,母亲就早早炒好了头天的冷饭,父亲起来准备好扁担箩筐,然后包好就翻山越岭。随着担子一阵锅瓢碗盏哐啷哐啷的碰撞声,一起向镇上的粮库去装好公粮。接着他们要挑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县城粮管所交国库储备。当到了一个叫凉水井的山坳时,他们累得就想歇息,那里有个水井,喝上一口凉水,擦一把脸,吧唧吧唧地吃完带着的午饭又匆忙赶路,待到县城时,已是下午时分,一天一个来回,虽说一桃只得了七八角的脚力运费钱,但能够换回一些日子的盐油生活用品。
没有公路,马便成为了代步交通工具。在解放初期,一位到罗甸工作的老同志说,从贵阳到罗甸骑着马竟走了三天才到。
红水河畔的罗甸县地处麻山沟壑纵横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中,如此条件下麻山人对路的梦想和渴望,如同久旱渴望邂逅一场春雨一样强烈。
事实上,早在21世纪初,罗甸县委县政府就按照全省一盘棋的交通工作部署,制定“一枢纽三基地一湖城”(一枢纽:打造贵州南部交通枢纽;三基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示范基地、贵州南部新型工业基地、健康养生基地;一湖城:打造成贵州最美湖城)发展战略,持续加快推进交通路网建设。在打通高速公路“大动脉”的同时,疏通国省干道“大静脉”,畅通县乡道和通村通组公路“毛细血管”。
现在,余安高速和贵百高速在罗甸形成了“一横一纵”交汇“大动脉”。引以为傲的是“动脉”上的红水河特大桥被誉为世界首座非对称混合式叠合梁斜拉桥,从桥上跨入广西前往红色革命老区百色感受当年百色起义,原来需要十个小时行程,骤然缩减到两个半小时左右。顺着这条通道,可以由中国西南快速奔驰沿海北部湾、珠三角以及东盟等地,罗甸县构建贵州南部交通枢纽迈出了关键一步。
闻名于世的罗甸大小井,景区河水碧绿清澈,两岸古榕参天蔽日,翠竹亭亭玉立,农田阡陌纵横,令游人流连忘返。在其河面上,世界最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的大小井特大桥竟凌空架起,桥梁建筑奇迹与自然风光交融,成为举世瞩目的又一亮点。
以“动脉”为骨架,罗甸县延伸构建了从国道省道“静脉”又到乡村“毛细血管”的全域乡村交通网络。
罗甸县麻怀村名气是响当当的,但“山乱如麻”的历史对于麻怀村的群众来说却是一个难忘的记忆。曾经,村里150多户600余人散居在一个个山窝窝里,世世代代被大山阻隔。“漫山遍野尽石头,养牛无用人替牛。一年辛苦半年饭,从春到冬肚无油”,是对麻怀村的真实写照。
为了打通出山路,从1999年开始,村支两委发动群众,筹资买修路炸材,男女老少钻进了山崖下那漆黑的山洞,妇女走前面举灯亮着路,男人在后面跟着打炮眼、炸顽石,凭着“不等不靠、敢想敢干、齐心协力、克难攻坚”的精神,村民们从洞里一车车运出石块,硬是“抠出”了能容一人穿过的隧道,随后就是持续十几年的拓宽、加固、改造。2011年8月16日,一条长216米、高5米、宽4米的“麻怀隧道”建成了。当麻怀村迎来进村的第一辆汽车时,群众忍不住紧紧相拥,喜极而泣。如今的麻怀隧道,人来车往通畅无阻,开启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建设。
走进红色革命老区凤亭乡瞻仰著名蛮瓦党支部革命遗址,无不被当年先辈大无畏献身精神所感染,这是贵州省最早的党支部之一。但过去,全乡只有一条崎岖坎坷山路连着村里村外,村民出行都是天不亮就出门、待天黑尽了才赶回的“两头黑”。群众肩挑背扛翻山越岭,稍不留神就摔个“人仰麻袋翻”。如今,坎坷变坦途,凤亭村在乡村振兴中建成了水泥路,再后来又改建成为柏油路。
交通落后如梦一般的传说已成为过去,如今,高速、国道、省道、县道、乡道,还有“村村通”“组组通”在麻山罗甸交织,构成了麻山交通“便民网”,打通了乡村振兴“快车道”,人们“以路美村、以路兴业、以路富民”筑起了飞翔的梦想。
走在乡村路上,处处可闻到秋收果实扑面而来的清香。“百香果够装一整车了,一会儿还有车过来,多打些啊。”“以前那日子呀,做什么都难。现在路通了,穷山沟变‘花果山’。”在通往凤亭乡蛮瓦村(今为凤亭村)的乡村路旁,皆是满山遍岭百果香,男女老少采摘欢。
“不用在外闯荡了。”小芳姑娘原本是常年外出奔波就业的本地人,但自从山寨通了油路和政府开发了蛮瓦村红色旅游后,她辞掉了外面的工作,在家乡收购特产糯米、紫叶、芭蕉叶,在家门口办起了布依族特色荷叶粑小吃店,每当旅客走过都会闻到扑鼻的香味,进而令人馋涎欲滴,成了一拨又一拨游客的打卡地。
交通网络流畅了,自然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繁荣,这也给曾经遥远偏僻、经济滞后的罗甸县带来了空前发展机遇。
罗甸县城四周群山起伏,城北矗立起一座以当年当地义军领袖王乃命名的王乃山。那一天,爱好摄影的我顿生观云的冲动,早早在凌晨不到五点便出发登山了。到了山顶,果然,视野一片开阔,王乃山腰间薄雾缭绕,远处群山绵延起伏,天际间飘浮起层层金黄色的云彩。慢慢地,一轮金色圆盘跳跃升起,将周边云彩染得更加绚丽,顿时,在山顶感受到了极目远眺的一种洒脱与飘逸。
站在王乃山之巅上俯视,一座美丽县城在云海里若隐若现,车流在宽阔路网中穿梭,如同流动血液,喇叭声此起彼伏,紧紧挨着的城东一条坝王母亲河流在缓缓绕城而过。我在惊叹中不停按下快门,记录下美好的瞬间。
现在,罗甸县城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形成了“五横五纵”的便民交通路网体系,一批明珠商贸城、未来城、安邦华城、永龙玉石城、伴山小镇、玉湖华府等楼盘如雨后春笋矗立城中,紧随其后建设的以生活、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也应运而生,人们感到了生活幸福指数的浓厚。
东进西拓、南改北扩,建新区带老城,罗甸县城区面积已由五年前的4.5平方公里拓展到眼下的9.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近50%,实现了再造一座罗甸新城的“夙愿”。
夜晚降临,贵州边陲罗甸县城万家灯火齐明,一幢幢高楼大厦的灯光仿佛闪烁着的星穹,一条条街道也都变成了皓光闪耀的银河。
好听的音乐必然感人肺腑,而罗甸县以县城和边阳镇双核驱动唱响的“双城发展二重奏”同样是沁人心脾的美妙一曲歌。
人们纷纷感叹“说走就走,想回就回”,路不再远的罗甸交通发展变化。边阳是贵州四大旱码头之一,也是罗甸县的第一大古镇,常住人口10.7万人,是罗甸县城以及平塘县塘边镇、克度镇等地通往省城贵阳的必经之路。从罗甸县城出发,沿着银百高速20多分钟即可到达边阳镇上。一路上,一辆辆出租车往来如梭,仔细一看,车身都印有“天眼驿站 古镇边阳”的字样。一问才知,边阳早在六年前就有了出租车,近几年更是开通了多条公交线,“20分钟生活圈”将城市与乡村串联在一起。
深秋,位于边阳镇路网一侧,边阳工业园贵州中焰环兴实业有限公司8条生产线开足马力全速冲刺,员工们在各自岗位上有序忙碌着,公司每天生产的70多万只打火机,到月底可装满十辆大型货车跨越万水千山运送到浙江宁波港,然后转销法国、西班牙等80多个国家。因交通便利,这样的入驻企业已达8家之多,并为当地近千名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光阴流淌中,人们不禁对边阳镇多了份遐思,边阳镇与罗甸县城遥相呼应,在技术、劳务和创业的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中必定更加艳丽妖娆。
红水河,承载梦想扬帆远航
晚霞夕照,落日苍流,家乡淡去的轮渡见证了水运历史的沧桑风雨。
老黄是贵州罗甸县羊里村人,30年前,作为贵州罗甸县方参与广西天峨县各自管理属地红水河羊里渡口两岸轮渡。渡口两岸双方各自配备一艘轮渡船,是红水河段中上游两省往来的唯一通道,每当过往人车够了数量,老黄都要重复吆喝好几遍“上船了,都穿上救生衣”的催促声,随着几声鸣笛,轮渡船很快就开到了对岸。让老黄感到十分无奈的是每当遇到大雨涨洪水,渡口就要停运好几天,等待轮渡的旅客只能回到镇上旅店吃住,等待洪水消退后才又和同伴重返渡口。这样时断时续的交通梗阻也一直是老岑挥之不去的遗憾。交通瓶颈成为了两省群众往来和经济发展的痛点,直到2010年横跨红水河罗天乐大桥通车后,红水河沿岸的人们,都和老岑一样彻底解开了多年来交通上的心结。
站立新码头,眺望眼前“突突”进出频繁的船只与罗天乐大桥上一辆辆满载水果快速驶过的汽车,我不禁思绪万千。如今,渡口已成为人们远去的记忆,在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中,罗甸、天峨和乐业三县联合在原来的羊里渡口上建成了一座以三县“罗天乐”命名的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两省群众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打小以小渔船捕捞为生的红水河畔岑氏兄弟,在龙滩水电站建设库区红水河形成深水湖泊后各自买了一艘旅游快艇,转身跑起了接送游客观光生意。每天,加满油,细心擦拭船身,打扫船内卫生,然后抽上一支烟,坐在船头静心候客。
周末还透着一股闷热,我挂起墨镜,妻戴着太阳帽,登上了岑氏兄弟前往广西天峨县的旅游快艇。随着两声“呜呜”鸣笛声,快艇启动了。坐在船上,迎着湖波,吹着河风,看看两岸风光,听听波涛江水,心里顿生心潮缠绵的感受。红水河的汹涌澎湃,是迈着激昂的步伐,是民族的英勇气概,自古以宽广胸怀承载人们乘风破浪前行。
夕阳西下,我们在意犹未尽中返航,但见港口各类船只一字排开,顾客有序流动,既有休闲垂钓、走港口访亲戚的,也有旅游慢步观光的,一片热闹沸腾,港口之间有船只来往,水路交通繁忙。几十年的水上生涯让岑氏兄弟十分感慨,国家在红水河湖泊沿岸的每个村寨都修建了支线客货码头,经上游可北上南、北盘江,南下可抵达著名龙滩水电站,让群众往来自如。
岑氏兄弟还期待,位于红水河羊里港口下游的龙滩水电站待建成通航船闸设施后,他们扬帆启航通江达海的梦想就会变成现实了。
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在北纬25°线上的罗甸大地吹拂着,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秋去不知冬来到,当大地开启入冬模式时,而地处贵州最南端的罗甸县依旧是秋的金黄,依旧是秋的清香,这不能不说这里是垂钓、游泳的天堂。
秋水一碧万顷,波澜不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天是宁静的,往湖泊一跳,游泳自由自在,顿时消去一身的不适与疲劳,神清气爽。而从乡镇到每一处湖泊每一条河流都有乡村公路通往,来自各地的钓友纷至沓来,他们在关注气象预报后便选择排水、风力和地势平缓之地搭起小帐篷宿营,然后观察找一处合适的钓位,架起鱼竿,抛放菜饼引诱鱼群进入垂钓圈,随着起钓、收线,钓友便开始了舒心爽意的垂钓之旅。
源于交通顺畅,贵州省首选罗甸作为游泳秋冬训练基地。2022年在此举行的全国陆上赛艇锦标赛以及世界陆上赛艇锦标赛中国站贵州赛区比赛等赛事,让当地群众享受到了精彩迭起的视觉盛宴。
充分利用交通便利和冬暖资源优势,罗甸县开启了体旅融合的旅游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数十年,弹指一挥间,麻山交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条道路宽阔平坦,一座座桥梁凌空飞架,一艘艘帆船破浪航行,一辆辆往来车辆欢快疾驰,罗甸在缤纷绚丽的秋色中变成了发展前沿。
雨后彩虹是绚烂多姿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远远望去,麻山乡村在薄雾笼罩下时隐时现,迎着大地的芳香,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村民们正策马扬鞭疾步在蜿蜒盘旋麻山的乡村幸福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