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 | 桥之魅
大桥与水渠,因功能作用不同,位置高低有异,原本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仁(怀)遵(义)高速上,却有一座傲然耸立的特大桥,以渠名之,它就是位于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的仁遵高速控制性工程——大发渠特大桥。
——题 记
“大发渠”记
顾名思义,“大发渠”乃以人名冠名。
此人就是“七一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当代愚公、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道德模范,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原书记,现任名誉书记黄大发。换句话说,所谓“大发渠”,由黄大发之名“大发”而来。
桥与渠的故事,得从黄大发和“大发渠”说起。
若干年前,掩藏在黔北大山皱褶中的团结村,有个听起来有些霸气的名字:草王坝。遗憾的是,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漫山遍野,林间路旁,杂草丛生,坝子却相当少。更要命的是——缺水,说水贵如油,也不为过。因为缺水,一年到头吃的都是苞谷饭,当地人称“苞沙饭”。欠收年成,“苞沙饭”也难以果腹。
吃上“大米饭”,既是草王坝人多年的夙愿,也是他们朴素而现实的梦想。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中期的黄大发,自然感同身受。打儿时起,一首广为流传的民谣,至今念念不忘,记忆犹新:
山高石头多,
出门就爬坡,
一年四季苞沙饭,
三十晚上,
才有米汤喝。
长年吃“苞沙饭”的根本原因,并非草王坝土壤不肥沃,不出产稻谷,而是缺水,全村上下,没有一块可以栽种稻子的水田。甚至平常吃水,也要走头十里山路,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来回一两个小时。
某年盛夏,天大旱,水稀罕得像金元宝。约莫十来岁的黄大发放学回家,渴得喉咙直冒烟,他急慌慌地跑进厨房,迫不及待地抓起水瓢,掀开盖在水缸上的一个破斗笠,勾下腰,从几乎快要见底的水缸里,舀起满满一大瓢水,一仰脖子,咕嘟咕嘟灌了大半,水足渴解,他“咯”地一声,下意识地打了个长长的惬意的水嗝,随手一挥,“啪”地将瓢里剩余的水,泼洒在地上。
就在他心满意足地转过身来,“啪”地又一声响,不知什么时候走进厨房的母亲,二话不说,狠狠地抽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五个鲜红的指印,清晰可见。
妈!黄大发一声大喊,捂着发红的脸庞,一头雾水,记忆中,和蔼慈祥的母亲,几乎从未打骂过他。
跪下!怒不可遏的母亲命令他跪在地上,一把揪住他的耳朵,一边含着泪,一边骂道:你这个不知好歹的东西,水这么金贵,你喝倒好多,就舀好多嘛。喝不完,倒回去呀!干啥泼洒啊?
我错了,妈!我错了。他愣了愣,如梦初醒,终于明白了挨抽的缘由,深深地埋下头,诚恳地给母亲认错。
多年后,黄大发坦言,正是母亲狠狠地一记耳光,把年幼无知的他打醒了,使他打小就感受到草王坝缺水的残酷现实,一颗立志为村里找水引水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遗憾的是,父母没等到他为草王坝引来水源,便相继离世。孤苦伶仃的岁月中,吃百家饭长大的黄大发,虽然个头不高,已长成墩墩实实、壮如牛犊的小伙子。
1958年,23岁的黄大发,受到乡亲们的拥戴,被选为草王坝大队大队长,他心里那颗为草王坝找水引水的种子,蛰伏多年,终于萌动了。
会上会下,屋里屋外,他大声疾呼:要吃大米饭,就要大家干。
现场誓师大会上,身为大队长的黄大发慷慨激昂,掷地有声:水过不去,来命来铺。
草王坝人盼水的强烈愿望,仿佛一座座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火山,在黄大发通俗易懂、浅显深刻的号召中,不可遏制地喷发出来,变成了修渠引水的强大动力。
打上世纪60年代起,全长15公里的“红旗水利”便破土动工。黄大发率领200余村民,逢山开挖,走壁攀岩,用钢钎撬、用铁锤砸,全力修建水渠,立誓将野彪村螺丝河丰沛的水源,引到草王坝。
这一修,就是13个寒暑。
眼看只有3公里,水渠就大功告成。岂料,一场瓢泼大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临近螺丝河的一段水渠,瞬间,便无影无踪。
“红旗渠”前功尽弃,许多村民唉声叹气,沮丧不已,工程停滞下来。
然而,黄大发不服输,依旧憋着一股劲。
冷静下来,他也在思索,水渠被毁,有天灾的原因,但技术含量不足,经不起折腾,也是个问题。当务之急,必须补上短板,掌握必要的修渠知识和施工技术,仅凭热情和干劲,肯定是不行的。
1989年,已逾天命的黄大发报名参加区里举办的水利培训班,仅有小学文化的他,认真听讲,刻苦钻研,不懂就问,起早贪黑玩命地学。半个月下来,人瘦了一圈,却掌握了不少必备的水利知识,修渠的底气更足了。
3年后,也就是1992年春节,大年初三,志在必成的黄大发,冒着纷纷扬扬的大雪,又带领200余名村民开赴工地,停工数载,获得区里立项支持的草王坝引水工程,再次动工。
黄大发既是指挥长,又当技术员,虽年近花甲,却身先士卒,重活危险的活儿带头干,抢着干,锐气不减当年。修到擦耳岩时,一处倒悬的崖壁难以测量定位。大伙一筹莫展之际,他奋勇当先,把麻绳一端系在自己腰上,另一端,让人固定在崖头一棵结实的大树上,随后,拉着麻绳,一步一步地吊下悬崖,测量水渠流向,确定打眼放炮的位置……
修渠期间,黄大发23岁的女儿因病去世。他用自己的棺材装殓女儿,当天就下葬。次日,便强忍着悲痛,含泪返回工地。
两年后,13岁的孙子因家人都在山上修渠,无人照管,生病时擅自吃药,不幸离世。
他擦干眼泪,依旧坚守在修渠第一线。
1995年,历时36年,绕过三重大山、跨越三道绝壁、穿凿三座悬崖,全长9400米的水渠,终于全线贯通。
螺丝河白花花的流水,仿佛一条长长的水龙,奔腾着跳跃着,满满当当地流进草王坝,流进村里人干涸已久的心田。
乡亲们由衷地称之“大发渠”。
黄大发被誉为“当代愚公”。
因“大发渠”多挂在悬崖峭壁之上,又称“天渠”。
其实,在草王坝人心里,“大发渠”也好,“天渠”也罢,不过是个称谓,抑或赞誉而已。更重要的是,“大发渠”像一把“金钥匙”,打开了草王坝千百年来梦寐以求的致富之门。
通水后,黄大发马不停蹄地带领乡亲们“坡改梯”,修建通村公路。村里的稻田,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高达 700 余亩,吃大米饭,不再是梦想。走出村口,便可坐车远行。
2020年,草王坝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迈进小康。
2021年6月2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黄大发颁授“七一勋章”。
他是贵州唯一获此殊荣者。
渠桥有缘
2018年3月1日,“当代愚公”黄大发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声名远播。
同年,“大发渠”被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平正乡团结村名誉支书黄大发的感人事迹,不胫而走,“大发渠”顿时火了起来。
慕名前来参观游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团结村的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然而,团结村虽已通了公路,但路面又窄又烂、坑坑洼洼,平时出行都很恼火,难以适应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要,前来游览的客人,叫苦不迭。
硬件不硬,团结村刚刚火起来的旅游业,大有夭折之虞。
怎么办?黄大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一度无计可施,一筹莫展。
这时,喜从天降:仁遵高速规划基本敲定,途经团结村。
年过八旬的黄大发兴高采烈,奔走相告,兴奋得像个孩子。
不过,待对仁遵高速的详细情况有所了解,他就有些沮丧了。通俗地说,高兴得太早了。
按最初设计,仁遵高速途经团结村,并要建一座大桥——团结村特大桥。但没有开设匝道,就是通常所说的出口。
没有出口,也就远远地看看一辆辆汽车奔驰而过,饱饱眼福而已,对团结村旅游业,对团结村今后的快速发展,作用不大。一向注重实际,讲求实效的黄大发,暗自思忖,琢磨开了。
通高速,对团结村而言,是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如果说,当初他带领大伙排除万难,开渠引水,是温饱和生存的需要。那么,当生存不成问题,温饱不在话下,草王坝的快速发展,至关重要,迫在眉睫。
思考再三,他决心为草王坝的未来,为家乡更上层楼,再尽一份责任,再努一把力,绝不能让迎面而来的大好机遇,擦肩而过,眼睁睁地溜过去。
2018年元旦刚过,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在省城贵阳召开。期间,身为省人大代表的黄大发提出建议:希望仁遵高速在团结村境内开设匝道,以促进团结村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黄大发的建议,引起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责成相关部门研究解决。
同年6年,他的建议有了回复。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仁遵高速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确定仁遵高速增设团结村互通。
黄大发和草王坝人的美好心愿,梦想成真。
此后,好事儿喜事儿,接踵而来。
2018年7月31日,仁遵高速开工仪式在团结村隆重举行。
2020年,团结特大桥、收费站和停车区,分别更名为:大发渠特大桥、大发渠收费站、大发渠停车区。与此同时,增设“大发渠景区”标志标牌。
“大发渠”之名,几乎贯穿团结村高速之命名。
打高速开工,年逾八旬的黄大发,只要有空,就会到高速工地走走看看,打听施工进展。有时,他还背上开水,到工地慰问,建设者们亲眼目睹这位“当代愚公”的风采,不由得心生敬仰,干劲倍增。
其间,他对雄伟壮观的“大发渠特大桥”,尤其关注和上心。
这座全长1427米、主跨410米、桥宽33米的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主桥桥面到河面高281米,飞跨遵义
、仁怀
地界,是仁遵高速控制性工程之一。
之所以号称“特大”,建成后,它将是世界上同类型桥梁宽度最宽的大桥。
出乎黄大发意料的是,匝道的开通,“大发渠特大桥”等一系列高速相关工程,让他与建设单位增进了情谊,结下不解之缘。
省公路开发公司仁遵项目办,特聘黄大发担任党支部名誉书记。
党史学习教育中,为贯彻落实“为民服务办实事”的要求,省公路开发公司党委班子成员,齐刷刷地来到团结村,与“当代愚公”黄大发面对面地交流。他坦言,“大发渠特大桥”是家乡的致富桥,美中不足的是,天一黑,什么都看不见了。希望公司再做件好事儿,让游人哪怕在晚上,也能看到这座漂亮的彩虹桥,为景区增添一道亮丽的夜景……
老支书富有创意的建议,情真意切的肺腑之言,省公路开发公司党委一班人深有触动,欣然应允。没多久,便敲定了大发渠特大桥设计亮化方案和大发渠纪念厅设计图。
投桃报李。
2022年7月5日, 在仁遵高速5标大发渠特大桥引桥上,黄大发携团结村村民,为全体参建人员送“年猪”,以乡村最隆重的礼仪,慰问完成大发渠特大桥建设,即将奔赴下一项目的建设者。
路地把酒言欢,依依惜别的场景,令人动容。
魅力之桥
2015年12月31日,年末岁首。
贵(阳)瓮(安)高速清水河大桥正式通车,标志着贵州成为西部率先县县通高速的省份。
这是贵州高速公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诚然,此前,抑或此后,贵州高速高桥,并非仅此一座。
17.6万平方公里的黔中大地,散布着2万余座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桥梁,为贵州赢得“桥梁博物馆”的美誉。千姿百态,壮观雄伟的各式各类桥梁,已成黔山秀水间一道道炫丽的风景。
世界高桥前100名中,80多座在中国,50座在贵州。
如果说,新时代10年,是贵州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最大的“黄金10年”。交通的巨变,尤其令人瞩目。作为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交通的巨变,则从“桥”发端。
一座座高速大桥的飞架,一条条四通八达的高速,让山地贵州,蝶变“高速平原”。过去“地无三里平”,如今“天堑变通途”,神话般令人惊奇。
“贵州是平的”!既是世人由衷的感叹,更是发自肺腑的赞美。
蜚声世界的“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被誉为桥梁界的“诺贝尔”奖。
2022年,继毕都高速北盘江大桥、贵黔高速鸭池河大桥、平罗高速平塘大桥之后,贵州首座“提篮”式公路桥梁——G320线花鱼洞大桥,被国际桥梁大会(IBC)授予“古斯塔夫·林德撒尔奖”。
至此,全国获此殊荣的9座桥梁,贵州占了4座,几乎一半。
贵州桥梁如此骄人的成就,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打2022年国庆开始,天眼新闻、当代先锋网陆续推出“沿着高桥看贵州”系列报道,相继用镜头、文字、图片,全方位、多角度聚焦贵州高速10座高桥。
首先出镜的,就是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
《“天渠”之上·“天桥”飞架》的标题,意蕴丰厚,赫然夺目。
除此而外,还有锦江特大桥、牂牁江特大桥、德余乌江特大桥、龙里河特大桥、北盘江大桥、鸭池河大桥、坝陵河大桥、平塘特大桥,以及前面说到的清水河大桥。
这10座贵州高速大桥,造型不同,风格各异。但它们都跻身高、大、特之列,都是贵州高速大桥一张张闪亮的明片,都在各自区域,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一桥通·百业兴”的巨大贡献。
也许,10座贵州高速大桥中,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并非顶尖,但它与“天渠”意味深长的交集和渊源,它由此产生的深厚人文底蕴,却别具一格。这既是它与其他大桥的不同之处,也是它遐迩闻名的魅力所在。
“天桥”与“天渠”,珠联璧合,交相辉映,魅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