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阳明文化 > 详情

王 华:《龙冈四规》

贵州省作协网 2023-09-14 13:44

我们做每一件事情,总存在一个“为什么做”的问题。关于“阳明学”研究的著作已经很多,也不乏经典,那么,我们今天要在这里谈他的“龙冈四规”,意义何在?

“龙冈四规”,即《教条示龙场诸生》,也就是王阳明在龙冈书院讲学时,对学生提出的“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条学规。历史以来,学界也只把它当成了学生守则,完全忽略了它的价值和意义。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它首先的确只是四条学规,它继承了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但我们同样不能否认,它超越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也就是说,它不仅仅是几条学规而已。

事实上,当我们读到“王阳明”和“龙冈”这样的关键词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龙场悟道”,“龙场悟道”悟出的是什么?全天下只有一个答案: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这几个关键词完整地构成了阳明心学体系,学界的研究也只局限于心学本体,而缺乏对心学体系架构的整体性、综合性认识和把握。仔细琢磨时会发现,对龙场悟道、阳明三观等基本概念或者语焉不详,或者定义不确,使刚接触到阳明文化的初学者摸不着头脑,不得要领。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教条示龙场诸生》一文,遭到了忽略。

如果说,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希望通过教育建立起一种人文的良好秩序和生态,是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那么《教条示龙场诸生》不仅告诉我们要做什么样的人,还告诉了我们怎样才能做到。

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勤学。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止。

改过。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责善。忠告而善道之,攻我之失者皆我师。

立什么志?圣贤志。抱什么样的态度?勤学、改过、责善。

与其说,龙冈四规是书院学规,是治学方略,不如说,它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就要谈到它与龙场悟道的关系了。我们说,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到的是“心即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毋庸置疑,王阳明从此改变、并确立了自己的世界观。那么龙冈四规是什么,是他呼应于这种世界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阳明三观的雏形,即是阳明心学体系的雏形,因此龙冈四规,便必然地成为了阳明心学体系的奠基文献。

历史以来,学界一直停留于心学本体的研究,我们也只停留在“心即理”跟前感叹,并似有顿悟。可当我们放下这些著述,那种顿悟就会随风而去、或遁隐回书本,或逃逸进虚渺,这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只停留于研究,却无法践行。就像我们站在一座辉宏的建筑前指手划脚、夸夸其谈,自己却没法去建一座同样辉宏的建筑一样。那么龙冈四规就像建筑设计图,你必须照着它给予的路径和方法,才可到达“心即理”的境界。

但它又不仅是一张建筑设计图。当我们抛开“心即理”,龙冈四规依然是一个可以独立于人类的人文贡献。不论你生在哪个朝代,哪个国度,也不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甚至不需要有“心即理”那么高的追求,但你只要照着这四规去做人,哪怕你做得不够好,你也能完成你的人格升华。倘若人人照此践行,又何愁社会无太平,无盛世?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说:“立志成为圣人,砥砺精进,就有可能成为圣人;立志成为贤人,就有可能成为贤人。青年当志存高远,并由此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不仅要立志,还要‘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至此我们已经很明白了,本书的目的,正是要我们正确认识龙冈四规,它不仅是个学生守则,它还应该是每个人的做人法则。你可以用它育人,也可以用它律己。

这或许是王阳明自己也没料到的一个结果,但它却是王阳明用半身的苦难和坚持换来的。倘若你能读完这部书,并且照着龙冈四规去做,你也就具备了某一天在某个时候突然悟道的资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