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学明:《在文学的园地里挖呀挖》
2023年9月16日下午,在《民族文学》贵州作家培训班和新时代文学山花高研班上,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以《在文学的园地里挖呀挖》为题为学员授课。
彭学明首先向学员提问,在文学的园地里挖什么?他讲到,要用挖烂苹果的精神,挖文学的烂根。
一是要挖语言的垃圾。什么语言才是好语言?语言的风格决定作品的风格,语言有很多种美,有朴素淡雅之美,有绚烂诗意之美,有阴柔婉约之美,有阳刚硬力之美,有雄浑稳健之美,有清新脱俗之美,除了这些语言单向之美,还有相互融合的双向之美。在创作中,语言要有生气、灵气,要让语言站起来、舞起来、跳起来、飞起来,作品才有先声夺人的力量。
二是要挖没有诗意的表达。一切文学创作都应该有诗意,诗意的美好最能让人看到希望、温暖人心。诗意是骨子中的浪漫。浪漫主义是最大的诗意,作品最大的想象力也是作品诗意最好的表现。想象就是一种创造。文学的激活就是创造想象力。天才的想象力,就是天才的创造力。在写作时要多读唐诗宋词、中国民歌。
三是要挖内容的空洞虚假。所有作品都以内容为王,内容就是我们的生活、情感、思想、世界。在挖内容的时候要深刻不要深猛,要生动不要生涩,要思想不要乱想,要温度不要尺度,要精神不要大神。文贵在情,情贵在真,要对笔下的人物寄托真情,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四要挖思想的虚无。作家要有尊严、风骨和责任。要为天地立言,为万物立心,为世道立德,为百姓请命,为来世开太平。他激励与期待每一位作家,做一个有温度有光亮的人,胸怀大度能够理解别人的人,做一个既有人格魅力的人,又有尊严的人;赖得住寂寞、心无杂念搞创作,创作出记得住、留得下、传的远的经典文学作品。
课堂上,彭学明还与学员分享了他的长篇散文《娘》,分享了沈从文的《从文别集》、毕飞宇的《玉米》等作品。
彭学明,著名作家、评论家,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创作联络部主任,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有四十多篇作品被《新华文摘》《读者》等转载,《跳舞的手》《白河》《鼓舞》《庄稼地里的老母亲》等7篇作品先后入选教育部初中、高中语文教材和大中专院校语文教材。先后获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第二十届全国广播电视星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国家大奖。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俄、日、阿拉伯、哈萨克斯坦等文字。主要代表作有轰动全国的《娘》《我的湘西》《人间正是艳阳天——湖南湘西十八洞的故事》《祖先歌舞》等。
二审:田鹏飞
三审:高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