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作协 > 详情

相聚苗年品文化盛宴 千里赴约讲生态故事 ——黔东南州首届苗岭生态文学大赛在雷山苗年盛装开奖

《黔东南生态环境》公众号 2023-11-21 12:39

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美丽中国。

11月16日,正值2023年中国·雷山苗年暨鼓藏节开幕当天,黔东南州首届苗岭生态文学大赛颁奖仪式在雷山县白岩村雷公山新时代生态文学采风创作基地举行,受邀出席活动的贵州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高宏,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宣传教育和对外合作处处长黎晓英,贵州多彩新媒体品牌总监艾馨等嘉宾为作家颁发获奖证书、奖金及特色生态奖品,获奖作家享有生态茶园专属认证,一年内实地体验采茶制茶。

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还到雷山县乌东村进行实地采风,从千里赴约写生态故事到走进苗乡体验民族风情再到享受生态红利,实地感受中国乡村旅游一号公路沿途村落的自然风光,走进梯田之上的世外桃源,了解生态产业及乡村旅游发展,沉浸体验黔东南人与自然和谐之美,分享生态文学创作经验。

颁奖现场对获奖作品进行了展示,游客及嘉宾现场品读,相互交流。

河北作家杨万宁作品《雷公山物语(组诗)节选》描绘了黔东南优美的生态画卷。他说:“黔东南都是绿水青山,对生态保护一直非常重视,通过查阅资料、影像创作了这组诗词,这次来,希望能更深入的了解黔东南”

江苏作家谢爱平创作《雷公山,苗岭桂冠上的宝石》获散文类二等奖,在现场采风体验后,对黔东南的文化赞不绝口。他说如果自己写下来的就像一张A4纸,那么今天所看到就是一本书,黔东南可表现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农耕文化太多了,每个都可以形成一个篇章一个段落。

黔东南作家石庆慧对家乡的生态深有感情,在走访调研中被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打动,被真实的故事感动,写下了《牛耕部落的有机之路》,讲述黔东南生态产业发展故事。她说故事里主人公“有牛哥”所倡导的绿色生态有机之路是非常好的,依托生态优势做生态有机米,以生态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让更多的“新村民”以直播带货方式销售有机产品,助农增收。

当天,受邀嘉宾及获奖作家在苗年活动现场观看苗族同胞盛装游行,观看芦笙表演,体验“高山流水”长桌宴等苗年习俗,共享民族文化盛宴。

自首个全国生态日以来,黔东南州开展了“四一”新实践。以“一堂课、一段路、一块牌、一场会”丰富生态文化主题宣传,引导社会大众争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邀请贵州省社科院专家围绕建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开展主题讲座。组织中国作家协会、省作家协会、黔东南州作家协会作家采风团深入雷山县雷公山苗岭主峰、雷公山腹地方祥乡格头村、丹江镇白岩村开展主题采风活动,深入体验黔东南生态文化、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现场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美,调研探索生态优势转化路径。挂牌成立贵州省首个采风创作基地,以生态搭台文化唱戏的方式,深入挖掘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优势,讲好“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文化”的“生态+”故事,多角度展现黔东南各地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成功实践,为持续擦亮贵州生态旅游品牌助力。举办生态文学创作交流座谈会,围绕水资源、古树名木、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及乡村振兴等话题交流采风感想、创作思路,交换繁荣生态文化、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意见建议。

雷山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在生态优势转化上融入特色民族文化,让越多越多的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

白岩村村支书、主任唐文德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有着切身体会,他说,白岩村的乡村旅游从无到有,就是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目前村集体营收300多万元,越多越多的游客到这里来体验生态美。

游客刘晓薇和同伴从辽宁来黔东南过苗年,在白岩村体验民宿后赞叹白岩村的美景犹如仙境。清晨,推开窗户看到的就是原生态的自然之美。

今年以来,黔东南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生态文学。通过建立创作实践基地、举办主题征文创作大赛为载体,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此次苗岭生态文学征文大赛共收到北京、河北、江苏、广东等全国各地作家投稿1175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

黔东南州文联主席李文明介绍了本次大赛的举办情况,他认为生态文学大赛既能激发本地作家的创作激情,又让全国各地的作家书写黔东南,体验黔东南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村BA”“村超”带火了黔东南,生态文学赛事也要贴近自然,贴近群众、贴近生活,通过文学形式让大家关注黔东南生态建设,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近年来,黔东南还依托从江加榜农耕智慧、岜沙“树葬文化”、锦屏文书生态文化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典范、生态优势,持续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生态文学赛事的举办有助于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文化内涵,积极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黔东南实践,持续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促进生态与产业、生态与经济、生态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