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详情

詹谷丰|屯堡上的贵州 ​

贵州省作协网 | 2023-12-05 10:20

云山屯古老戏台上的寂寞,其实是一个采风者的错过。

我的脚步到达屯堡的前一天,古老的演武台空地上,刚刚上演过一出地戏。当地人告诉我,地戏是一种庄重的生活仪式,一年当中限定在稻谷扬花和春节期间演出。这两个时段,祭祀色彩最重的当是阴历七月的演出活动。为了祈求一年的辛苦能获得好的收成,缅怀祖先,每年在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开箱跳“米(稻)花神”,时间为三到七天。春节时间开演地戏,一是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给乡民提供娱乐节目,增添节日气氛,娱乐的时间十天半月不等。他们看出了我脸上可遇不可求的失望神情,有人立刻补充说,地戏演出如今有了很大变化,由于旅游的需要,地戏演出已经打破了老规矩,旅游旺季的时候,每天都能看到地戏。热情的屯堡人,还向我介绍了一个“神头”。

屯堡人口中的神头,其实是一个姓陈的乡民。此人家中,有几个黑色的大木箱子,里面装着岳飞、关公、薛仁贵、秦桧等木制面具,墙上挂满了刀、枪、棍、剑、矛、戟、铛等木制道具。这些道具饱经风霜,每一件都凝结着岁月和历史。

对于地戏的历史,屯堡人如数家珍。朱元璋的明军到达之前,安顺乃至贵州,只有山歌和传统的祭祀仪式,朝廷屯田戌边之后,地戏就像一只外来的美丽蝴蝶,随着军旗飘扬,到了远方。地戏集江南农村的傩戏与嗔拳假面戏于一体,在黔中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生根、开花、结果,最后自成一体。

安顺,是外来地戏扎根的肥沃土地。这种源于古代军队出征祭典、振奋军威、震慑敌人所创造的军傩仪式,遇到了最适合它生长的水土,在从军营进入民间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生活化的元素。随着局势稳定,屯堡的屯兵功能逐渐弱化,但人们心中的英雄情结蓬勃生长,地戏迅速在民间普及。《续修安顺府志》记载的“草创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借以演武之事,不使生疏,含有喻兵于农之深意”,就是地戏从军傩到民间艺术演化的证明。

屯堡人尊称的神头,并不是陈姓乡民的自封,而是老一辈人的公认和托孤。二十多年前,当地最有名望的陈姓地戏名人,在临终之前,郑重地将自己付出了一生心血修订的地戏剧本三十一卷,全部赠送给了神头。这些秘不示人的剧本,有18卷本的《说岳全传》,8卷本的《薛丁山征西》和5卷本的《雷岳扫北》。

有地戏的研究者,用文字记录下了地戏托孤的场景:

接过老先生交给他的31卷唱本,陈先松感到肩上突然担着一副沉甸甸的担子。是的,地戏要传承,要发展,要繁荣,不能后继无人,他,一个杀猪匠,能有资格担负这个神圣的使命吗?陈先松的心里没谱,但老先生的眼神告诉他,他就是天龙屯堡地戏的传人。老先生知道他有许多字不认识,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地戏的精髓传下去,并发扬光大。

戏台上的空旷,只是短暂的遗憾。我通过《续修安顺府志》,看到了故事和情节: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一个二龙戏珠,送出两对人马,就是两军对垒,万千军马;一个龙出海和龙摆尾绕场一周,就是大部队千里迢迢的行程 ;一条板凳,可以是雄兵据守的险关;一张桌子,也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一棵小树,撑起一片繁茂的树林;一块帕子,化作一泻千里的大江大河。

我曾经是京剧舞台下的观众,如今,我又成了地戏的粉丝,徽班进京两百多年,地戏却存在了几百年。民间的地戏里,有舞台京剧的影子。

一审:宫厚梅
二审:田鹏飞
三审:高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