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人新作 > 详情

陆青剑|化屋为运

贵州省作协网 | 2023-12-05 10:33

“你们看,那面长长的崖壁像不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快艇不紧不慢得往鸭池河大桥的方向驶,有人往后指着一座大山大声说。然后,坐在快艇上的十多个作家纷纷扭头细细端详。“嗯,还真是像!”“更像国画上的雄鹰,写意味道浓。”“那是个风水宝地……”走进黔西化屋基的“贵州作家基层行”采风团的作家们,这里指点,那里赞叹,议论之声不绝于耳。

那面像雄鹰展翅的崖壁有一个很优雅的名字,叫“最美的悬崖画壁”,千里乌江处处是景,数此处的景致最有艺术气质。摄影家拿起相机“咔嚓”狂拍一阵,总有一幅美图在朋友圈里得到的点赞最多;画家拿起画笔恣意描摹,美术馆里一定有一件关于化屋的主题作品;诗人昂首激越长歌,奔放的语句犹如狂涛拍浪激荡人们的心扉。

远看近观,崖壁牵引思绪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找度娘及时脑补地质知识,得知喀斯特地貌被深切之后能产生无数种奇异形胜;比如儿时的记忆奔涌而来,皆因那高山耸立的英姿在你的心里被激发为走出大山的冲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气势,是在诗人杨慎的艺术颂唱中滋立而成的,作为长江上游南岸最大的支流乌江,像化屋段崖壁这样的胜景数不胜数,每一处,都有着各自的神采和风韵。今天化屋段的崖壁之所以吸人无数,与它对面的苗族村寨化屋基的变化有关,与索风营电站库区形成的索风湖有关。

“化屋基”这个词看上去就有很鲜明的民族风,苗语的解读是“悬崖下的村寨”。改革开放以前,乌江从深谷最低处穿过,“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客观存在没有变山为景、变水为镜。索风营电站修建后,索风湖把水位高度抬升,将山势凶险消解,“高山出平湖”的旅游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快马加鞭的可能,化屋基也因此搬迁到海拔更高的地方。索风湖与东风湖、支嘎阿鲁湖并称为乌江上游的三大连湖,如果要说特点,那就是索风湖两岸横跨着一座举世闻名的桥梁——鸭池河大桥。鸭池河是乌江的其中一段,就像世界的许多大河大江一样,一条较长的河流,每段总是有一个地域特色浓郁的名字,乌江也不例外。

青山殷殷,波光粼粼,快艇压着清澈的湖驶向鸭池河大桥方向。两岸的高山雍容优雅,已没有过去那种慑人心魄的气势,那万年不变的悬崖和悬崖上的葱绿,如同画家笔下的作品鲜活灵动。鸭池河大桥是一座斜拉桥,它把两岸的景致连为一体,乌江流域的发展因此实现了无缝链接。作为贵阳至黔西高速公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大桥本身就是一道亮眼的景观,有人说,在索风湖上游览不看桥,等于没到化屋基。蓝天之下,红色的桥与绿色的山和清澈的水所形成的色彩互补效应,强烈地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贵州是‘平’的”,指的是高速公路产生的乘车体验,而乌江上数个水库所形成的湖泊,显然也是“平”的延伸。路直水静,是当今贵州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一个缩影。宏大叙事的后面,其实是一个个真实可触的细节。

脱贫攻坚大背景下,化屋基一个转身,成了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样板,新房子建起来了,化屋村依托非遗资源和本土资源兴起自己的特色产业。以前化屋基的人们从悬崖下爬到到悬崖上走出山外,仅是一条弯弯绕绕的陡峭小路,行走艰难,如今一条光滑的旅游路把深谷与山外连接起来,于是这里的村寨和湖泊便成了网红打卡地。文化广场、停车场、码头、游艇、农家乐、民宿等诸多符号,给化屋基的发展史平添了许多很巴适的内容。沐着“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辉光的化屋村,近些年的旅游路越走越宽.作家采风团有几位老兄面对眼前的景象,不断地抒发感慨:“这里就像天堂,在这里养老,质量肯定很高啊!”“今后应该会多来化屋基,景色美、空气好,对养身很有好处。”“在这里可以安安心心地写一部小说……”

化屋基上的后山上,是一处新建的旅游休闲好去处。这个好去处有个很好听的名字——花都里·化屋度假营地。从这里远眺,索风湖对岸的景色尽收眼底,是连绵不绝的画壁成就风平浪静的湖泊,还是万年之水丰富了点缀山峦的绿色?没有答案的疑问本身就是一个真伪难辨的命题,它让人在欣赏山水风光的同时,涌动着充满奇思妙想的不凡体验。

一审:宫厚梅
二审:田鹏飞
三审:高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