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民族的和世界的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郭红宇)从牙舟陶到马尾绣,从水书到赛马。5月21日至23日,40余位贵州作家辗转平塘、荔波、三都,走村过寨了解三地民族与非遗传承,感受地域文化魅力、汲取创作灵感。
在位于平塘县牙舟镇的牙舟陶博物馆,作家们观看了这一传统陶器的制作过程、了解其历史发展。独特的工艺、融合历史与地域文化的造型吸引大家驻足欣赏。
牙舟镇附近一种灰黄而粘的优质泥土是生产牙舟陶的原料,早期生产以原始的爬坡窑烧柴为主,制作工艺从打土胚到制模上釉,全用手工操作。
牙舟陶的生产始于明代洪武年间,与贵州建省时间相仿,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其色泽鲜艳、晶莹光润、富有当地民族特色,在我国陶瓷界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观赏性。
在荔波水葩水寨,作家们欣赏体验了豆浆染布这一传统工艺。这种流传于贵州黔南、黔东南的染布工艺首先从蓼蓝草中提取蓝色染料,再将纹饰图案用油纸刻成花版蒙在白布上,用石灰、豆粉拌和水调制出防染粉浆,刮印晾干后用蓝靛染色,晒干并刮去粉浆后得到蓝印花布。
水葩水寨水书非遗传承人书写“百花齐放”和“春夏秋冬出好文”两幅字,分别赠予贵州省作协和黔南州文联,期望作家们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水族、为贵州、为中华文化发声,让过多人了解中华传统文化。
在位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贵州水族文化博物馆,作家们了解了水族的历时、文化和民俗等。作为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水族人口占三都总人口的67%,全国63%以上的水族人口聚居这里。目前,水书、水族端节、水族马尾绣、水族剪纸、水族双歌“旭早”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三都西部赛马城,大家了解了水族的赛马历史。赛马是水族"端节"的一种喜庆活动,养马、骑马、赛马是水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习俗。2023年来,三都利用西部赛马城优势,通过举行的赛马活动,将体育、旅游、民族文化融合,吸引众多游客前来体验、参与、观赏。
在水族马尾绣博物馆,绣娘向作家们讲解马尾绣工艺。这种将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特殊刺绣技艺,制作过程繁琐复杂。馆内一件绣有五十六个民族造型的作品是当前已知面积最大的马尾绣品,集多位绣娘之力历时8年绣成,匠心、恒心引得大家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