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堂”第64期——“白银的月亮照耀白银的时代”在贵阳举办
6 月 29 日,“精读堂”第 64 期于贵阳也闲书局成功举办。本期主讲嘉宾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汪剑钊,他以作家阿赫玛托娃的创作为主题,为现场数十位听众及通过“动静贵州”APP 直播参与的广大文学爱好者,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学盛宴,让大家领略了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作品及其汉诗俄译的风采——宛如“白银的月亮照耀白银的时代”。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这位出生于 1889 年的俄罗斯杰出诗人,是 20 世纪世界诗歌史上少数堪称“大师级诗人”之一,享有“继萨福之后第二位伟大的抒情女诗人”的美誉,其作品更是“俄罗斯的伟大象征之一”。她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创作生涯跨越了俄罗斯历史上的诸多重要时期,其作品在这样的背景映衬下,显得格外深刻且动人。有评论家断言,倘若普希金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那么阿赫玛托娃便是俄罗斯诗歌的月亮。
汪剑钊介绍,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以深刻情感和简洁语言著称。其作品常常融入对爱情、孤独、痛苦和希望的深入探讨。早期作品饱含对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后期则更多反映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深邃思考。她的语言风格简洁有力,常通过短小精悍的诗句传递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这种风格不仅使其诗歌通俗易懂,更赋予作品独特的美感。
阿赫玛托娃的第一部诗集《黄昏》于 1912 年出版,此乃她在文学界崛起的标志。随后,《花束》和《白色的群鸟》(1917)相继出版,进一步巩固了她作为重要诗人的地位。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不仅在俄罗斯文学中占据重要席位,对世界文学亦产生深远影响。其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深受各国读者的喜爱与推崇。她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将个人情感体验与时代宏大背景紧密相连,为读者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谈到阿赫玛托娃的“汉诗俄译”,汪剑钊表示,阿赫玛托娃对中国文化和诗歌兴趣浓厚。她深受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简洁优美、意境深远的风格影响,曾翻译和改编过一些中国诗歌作品。这些翻译工作不仅丰富了她的诗歌创作,更有力地促进了中俄文学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阿赫玛托娃对中国诗歌的翻译主要表现在翻译屈原、李白、杜甫和王维等人的作品。她以独特的诗人视角,对这些经典诗作予以重新诠释,使之在俄语读者中绽放新的生机。她的翻译注重保留原诗的意境与情感,同时融入自身艺术风格,使译作既忠实原作,又具备独特审美价值。通过翻译中国诗歌,阿赫玛托娃不仅深入领会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还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中国诗歌简洁凝练和深远意境的元素。借助简洁的语言和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深刻的情感和思想。这种风格的融合,令她的诗歌兼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与中国诗歌的优美灵动。这种跨文化的文学交流极大丰富了她的艺术表现力,使其诗歌更具多样性和深度。
阿赫玛托娃对中国诗歌的翻译工作,不单是她个人艺术成就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中俄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有力促进了中俄文学的交流,让更多俄罗斯读者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丽与智慧,为中俄两国的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充分展示了跨文化文学交流的无限可能。
汪剑钊除了是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外,还兼具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等身份,他也是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外国诗歌研究中心研究员等。出版有专著《中俄文字之交》《二十世纪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诗歌的乌鸦时代》《俄罗斯现代诗歌二十四讲》,诗集《比永远多一秒》《汪剑钊诗选》《毫无缘由的独白》《白雪的隐喻》(白俄罗斯语)和译著《俄罗斯黄金时代诗选》《俄罗斯白银时代诗选》等数十种。
由贵州文学院主办的“精读堂”已走过七载岁月,将始终秉承精读经典、品读名家、传播文学的宗旨,邀请更多名家与读者面对面交流互动,讲述经典背后的故事,分享阅读的感悟,为提升广大文学爱好者的文学创作鉴赏水平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