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及时资讯 > 详情

《黔村行记》创作启示

贵州省作协创研部 | 2024-09-19 11:22

2024年纪实文学《黔村行记》出版,该作品无论是从作家的实际行动,还是创作方法、思维方式都为新时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把国家战略,还原为具体的生活

《黔村行记》对推动乡村治理升级、农村产业转型、乡土焕发活力进行了生动的文学书写、文学表达。如化屋村大力发展特色苗秀产业、传统食品,以及生态文化旅游、民间文化艺术等产业。苟坝村打造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稻田+”山地农业示范基地。全书以村为点,以点带面,反映贵州的变化、中国的变化。

在反复采访和调研中摸索规律,引发认知

作家在反复采访和调研的基础上,真实记录地方的变化、老百姓生活的变化,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数据,通过作家的记录,让读者真实感受到贵州山村阶段性的面貌和山乡巨变的过程。如原来贵州大部分山村“通讯靠吼、交通靠走、保暖靠抖”到现在贵州交通“县县通、村村通、组组通”。同时从中摸索规律,引发认知,提出新的思考,如何防止返贫等问题。

先成为亲人,再作为文人

作家既是历史巨变的亲历者、目睹者,更是参与者和书写者。《黔村行记》作者以平等的视角,融入老百姓生活中,与老百姓做朋友拉家常,体现了作家的“在场”感和对乡村的温情。如为了更加了解老百姓生活,作家在花茂村前后居住长达一年,村民们还让作家当了荣誉村长。作家在采访中,对乡村对老百姓倾注了深深的感情,用亲人般的温度书写着乡村的变化。

眼见为实,起而行之

《黔村行记》充分体现了“行”和“记”的特点,作家秉承实事求是、眼见为实的创作态度,起而行之,忠实记录乡村的变化、老百姓的生活改变,每一篇章都具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如为了记录黔西南州晴隆县三宝街道的发展历程,作家在晴隆前前后后待了三年,目睹一个极度贫困乡,到整乡搬迁、集中安置、发展致富的全过程。

《黔村行记》是欧阳黔森创作的反映新时代贵州山乡巨变的文学作品,全书分为“黔村行记”“天堑变通途”“风景这边独好”“高原醒了”四个篇章,是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又一部文学图谱。其中“黔村行记”刊发于《求是》2024年第1期,“天堑变通途”刊发于《人民文学》2023年第3期头条,“风景这边独好”为《山花》2023年第11期特稿,“高原醒了”为《中国作家》2023年第11期纪实版重点刊发。书中内容或展现贵州“世界桥梁博物馆”的风采,或讲述脚尧村人劈山造田、种植茶叶的故事,或凸显花茂村鱼、鸭、稻“三物共生”的水田养殖模式的贵州山地农业特色,主题鲜明,语言朴实,情感饱满,呈现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生动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