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改革开放45周年 > 详情

邓昭海|厚重的交汇

贵州省作协网 | 2023-12-05 10:25

水城,六盘水,凉都。三个名词,三幅画卷。

——题记

 

味道水城

三十年的时间,一直走不出童年的记忆。

老鹰山,一个极度诱惑的名词。名词饱含着盼望和向往,构筑成童年的炫耀和美味。

这一切,要从我的父亲说起。

父亲在水城老鹰山煤矿工作,由此,成了我童年炫耀的最大资本和美味食物的最大来源——我老爸开的火车老长老长了,跑得比汽车还快;面包、油条、牛奶等等,这些都是小伙伴们只在书上见识过的东西,而我却能亲口品尝。

母亲偶尔去老鹰山,回来后会给我讲她在老鹰山听到的故事,还给我买一些小画书和故事书。我还清楚记得,她教我唱的第一首歌是《十五的月亮》。母亲不知道,她不经意间根植给我的文学细胞,之后成长为我的学业追求。一直到现在,我都在文学圈里蹒跚挣扎。

第一次去水城的时候,一下从“农业文明”跨入“工业文明”,满眼都是新奇。高耸的烟囱、繁忙的厂矿、奔驰的火车,等等一切,完全超越村里的鸡鸣犬吠牛屎马粪。闻着油烟煤的味道,简直堪比鞭炮的火药味,沁人心脾美不可言

从赫章到老鹰山,大湾是必经之路。不管去还是来,坐火车的话,必须要在大湾住一晚上。大湾转运站招待所,那时候是五块钱一晚上,包吃包住。一菜一汤,饭管够。提起吃饭的事情,我和我爸有两次经历,想起来真是哭笑啼非。

有次我爸带我去老鹰山,就住在转运站招待所。吃饭的时候,是一个酸汤和一个干煸豆腐条。我爸对我说,好好吃饱,要明天下午才能得东西吃。于是呢,我爸把一大碟子干豆腐条擀了一大半给我拌饭吃。这一顿豆腐条拌饭,可把我吃得恨不得要吐,一次就把我吃伤了。从此之后,见了豆腐我就怕,所以至今我任何豆腐都不会吃。

还有一次是在二塘。我爸带着我住了一家小旅社,旅社的老板是北方的。他们煮面条吃不像我们臊子和面条分开,而是把面条直接放在臊子里煮。我爸看了之后,觉得蛮节约钱的,于是就去街上买了些食材回来,借老板家的餐具也煮面条吃。结果煮了一锅浓得像稀饭一样的面条,把我吃得恨不得去撞墙。

我爸他们是过苦日子过来的,所以什么都舍不得丢,宁愿涨肚子也不愿浪费粮食。可想而知,这两顿饭吃得我是有多么的痛苦了。当然,我知道我爸擀豆腐条给我是爱我,但是……

童年的时光,我的大部分假期都是在老鹰山度过的,因此结识了一大群操持着各种口音的小伙伴。其中有两个小伙伴,至今都镌刻在记忆深处。

小时候有一种游戏叫点名仗,就是找出躲藏起来的人,然后喊出对方的名字,这样就算赢了。有一次我们一方的几个小伙伴躲到公厕里,其中一个小伙伴最先进去,竟然懵头懵脑的躲进公厕的尿槽里,而且用的是最“优雅”的姿势进入的——扑倒进去。

我们都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我们都很坚强,所以臭我们都忍住了。但是,当看着龇牙咧嘴爬起来的小伙伴时,我们再也忍不住了——阿门,原谅我们吧,可亲可爱的小伙伴我的个娘亲诶,稀汤汤的奇臭无比,一下把我们全都笑死去。

另外一个小可爱,是个比我小一点的女孩。大概是四年级的暑假,有一天中午,我一个人在我爸的宿舍里玩。那个小可爱把钥匙掉在家里进不去,跑来找我帮忙。后来我翻窗户进去帮她把门打开,之后她拉着我的手感谢我。当时我懵头懵脑的说,我亲亲你。当然,我说这话并不是我有多成熟,而是私下里经常听几个大一点的小伙伴说,得小可爱亲一口就安逸了,为此几个人还经常争抢和小可爱在一起的机会。之后……之后我在她的脸蛋上亲了一口,随即撒腿跑回宿舍,把自个儿死死的躲在被窝里。小心脏跳得哟,扑通扑通直响。

现在想来,当时我还真是有点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嫌疑呢。或者说,我是乘人之危,敲诈勒索。傻傻的,可爱的童年,居然干了一票大的。

煤都六盘水

……

 

山水凉都

凉都一出,惊艳天下。

正如一个人取笔名一样,说明这人要在另外的天地闯荡一番了,六盘水正是如此。

顺应发展的要求,六盘水紧盯时代的脉搏,在旅游经济异军突起的当口,毅然华丽转身,玩起了“山水牌”。

单就地理位置而言,居身贵州屋脊韭菜坪之下,毗邻的高原明珠威宁草海和云上花海赫章韭菜花海,乃至西接的彩云之南……这些或自然或人文的景观,都自然而然的成了它的后花园。再加上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南、北盘江流域两岸……等等这些其自身所特有的天然资源,六盘水的福气好得实在是让人羡慕。

厚重的历史人文、丰富的生态资源、多彩的民族风情,等等这一切,六盘水玩起“山水牌”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一出手便是大手笔——全国首个以气候资源打造的都市品牌,惊艳天下

废弃的厂区收整成时代见证的展览馆、秀丽的山水增添上基础设施、大自然的馈赠开发出来……因地制宜,顺势而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六盘水的旅游没有理由不发展,凉都的魅力没有理由不四射。

畅游北盘江一波清流、仰望世界第一高桥、在龙头山俯视乌蒙风光、到大地缝探险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去郎岱触摸土司古镇、到玉舍公园玩一把飞雪刺激……品一碗水城羊肉粉、咬一口营盘的蟠桃、尝一块黄土坡的耳块粑、吃一顿茨冲鸡火锅、摘一篮发耳杨梅……不醉都不行,不美都不行。

千年前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夜郎文化的融合延伸,乃至现代的盘江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地域文化交相辉映,多元的文化浸染出六盘水深厚的文化底蕴。由此,这里的文脉生生不息,这里的文艺工作者笔耕不辍。单就文学而言,诗歌、小说、散文、网络小说,每一样他们都玩得风生水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六盘水的发展,是西南地区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见证之一。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万建设者在这里安居乐业,他们之中很大一部分人,至少两代人的血脉完全融进了六盘水。新时期城市的发展,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在六盘水购房定居,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

江流在这里汇集,文明在这里汇聚;物产在这里交通,人脉在这里交流;阡陌在这里延伸,人文在这里延续。这一切的结果是,六盘水的胸怀越来越广博,交汇越来越厚重、积淀越来越丰富、交流越来越广泛。最后,必定是一派花柳繁华,充满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山水凉都,五彩六盘水。

 

 

一审:宫厚梅
二审:田鹏飞
三审:高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