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改革开放45周年 > 详情

《乌江引》创作谈|庞贝:书写长征史诗的“副歌”

天眼新闻 | 2023-09-13 16:02

6月27日,天空湛蓝,阳光炽烈,贵州省作协组织的“走进贵阳安顺改革开放一线采风活动活动”走进云山屯和本寨采风。作家涂万作的防晒服和冰袖显然正在发挥应有的作用,女生准备的遮阳伞撑起一片阴凉的天空。“大家放心,今天的天气虽然是大太阳,但凉风会及时到来。”安顺市作协主席梅培源说,贵阳有“爽爽贵阳”之称,六盘水有“避暑之都”美誉,而安顺夏天的21°,让这座城市与清凉山水的契合更加贴切。

作家在云山屯采风。

曾经的巷道、戏台、烟火,斗转星移之下的云山屯,在时光的洗刷中日渐沧桑,呈现在作家们眼前的场景,是一幅明清风云碾过的历史画卷。阳光照在刻着岁月痕迹的石木结构房屋上,洒在云鹫寺的翘檐上,昔日往事于葱葱郁郁的森林映照中一点一点地爬上人们的心头。

作家在云山屯采风。

作家们穿行于老旧的石板路,与投资客栈的外来客商攀谈,与仍坚守在古寨里的金老汉聊天,与寂静无言的店铺对话,屯堡风云切换成当下的体验和感慨,在作家们的心中缠绕并积淀成丝缕灵感。诗人、诗歌评论家赵卫峰说,小小的云山屯就是一首被浓缩了的史诗,安静中隐藏着许多契机,比如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现代演绎就是一种体现。

作家在本寨屯堡采风。

云山屯距安顺市区18公里,与本寨、雷屯、小山寨、吴屯等8个屯堡村寨组成云峰八寨,是明初征南大军屯驻的核心区。云山屯较好地保存着石砌屯门、城楼、寨墙等古代军屯防御设施,藏于云鹫山峡谷中,寨前古树浓荫,两山夹峙,山势险峻,仅有一条盘山石阶可进入屯门。屯门两侧依据山岩地势,修砌成与悬崖连接的高6米、长10数里的石墙,石墙如长城般在两侧陡峭的高山上蜿蜒合围。各显要位置,分布14个哨棚或者说碉堡。一条东西向的石板街纵贯全寨,街巷两侧有高台戏楼、财神爷庙、祠堂以及老字号“德生昌”中药铺。数条弯曲的小巷巧妙地将各家各户串联起来,住宅、碉楼等大部分建筑,依山势的起伏呈阶梯状分布于两侧山腰,整个村落布局、道路设施和院落结构,巧妙地形成了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清末民初,云山屯成为黔中地区防范土匪侵扰的典范,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它躲过一次次乱世浩劫。

作家在本寨屯堡采风。

依托云鹫山而建的有两个屯堡,一个是云山屯,另一个是本寨。云山屯在峡谷中,而本寨位于山脚。兴致勃勃的作家们走进本寨,在这里见到了另一番景象,石头建筑、石头巷道、石头碉楼构成的村落,彰显着古代人们的攻防智慧。大多民居都设计有形状各异的瞭望兼射击孔,以及布局巧妙的大门和后门,这显然都是为了防止外敌来犯,敌人一旦走进屯堡,就会立马陷入被各个击破的困境。7栋高于其他建筑的石构碉楼,护卫着生活在此的居民们。因为跟云山屯一样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因此居住在屯堡里的人很少,里面的居民已迁居到附近更为宽阔的地方了。

作家在本寨屯堡采风。

据传本寨过去曾经是明朝征南时期一个武将的大本营,600年来,驻守在这里的人们一直按祖训传承着建筑、衣着、饮食、节日等习俗。各家各户均是自成体系的封闭式“合院”建筑,却又以曲折的小巷连成一体。户与户有暗门相通,家与家有高墙相连,形成布局严谨、结构坚固的防守格局。许多宅院大门有雕凿精美的垂花门楼,房屋和天井有精致的隔扇门窗、额枋、门簪,石础、石地墁、石水漏、石门联随处可见。广东作家庞贝、张梅、詹谷丰深被设计精巧、造型独特的建筑所吸引,抚摸着斑驳的石墙,望着风格迥异的民居,行走在石板铺就的窄巷,几位作家的内心波澜涌现。“多年前我就知道黔中地区有屯堡,如今身处其中,觉得就像走进了漫长的历史隧道。”长期从事历史散文写作的詹谷丰拿着手机,每到一处都要“咔嚓咔嚓”拍上一阵子,他说镜头里的景物都是他今后写贵州的素材,古老中透着新鲜。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