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详情

与时代同频 与人民共情 20余文学名家在贵阳谈创作、说贵州

众望新闻 | 2024-11-06 22:05

多彩贵州网·众望新闻讯(记者 郭红宇 实习记者 张冀虹 张琬娴)11月6日,在贵阳举行的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创作实践工作座谈会暨西南六省(区、市)文学发展联盟协作交流活动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学名家分享创作经验、心得,并针对贵州创作题材挖掘、西南文学事业协作共进作交流。

中国作协副主席白庚胜:扎根人民出精品

自2022年6月起,中国作家协会会同有关团体会员单位,创新性设立了一批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截至目前,已先后设立了26个新时代文学实践点。

这些文学实践点设立以来,充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采访调研、研讨交流、志愿服务等文学主题实践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两年多来,先后有五百余名全国知名作家、中青年作家、基层作家深入到文学实践点的厂矿、企业、社区、村镇、学校、科研单位采访调研当地历史文化、社会风貌、发展近况,书写了一批反映新时代发展成就和人民精神风貌的文学作品,累计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散文百家》等全国知名报刊发表作品三百余篇,出版长篇作品、文集等十余部,文学创作实践硕果累累,为宣传和塑造当地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贵州省文联主席、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交流互鉴 以文促旅

贵州山川壮丽、人杰地灵,是有名的山地旅游大省。如何推动以文促旅,更好地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是做好贵州文学工作的一篇大文章。

此次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朋友们不辞辛苦应邀来到贵州,除了参加座谈以外,还将参与文学访谈、文学讲座及创作实践活动,有了大家的鼎力支持,本次活动必将出新出彩,对推动贵州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增进贵州文旅融合起到有力促进作用。

近年来,西南六省(区、市)文学发展联盟在组织创作、培养人才、刊物交流等方面建立了紧密合作机制,为促进西南地区文学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此次西南六省作协齐聚贵阳,是又一次交流互鉴的好机会,希望大家把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分享出来,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柳建伟:作家签约的实践就是文化自信的展现

近年来中国作协和贵州作协与时代同频共振,在文学创作这一点做的非常好,这也是文化自信的展现。

当年我读大学做文学梦时,何士光的作品就让我对贵州心生向往,1998年我来贵州开会还专门拜访他。还有欧阳黔森,这个在贵州成长的湖南人,他对贵州影视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方面,贵州已成为全国重镇,这体现了贵州的包容性。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河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关仁山:融入新生活,讲好新故事

今年四月,中国作协在贵州挂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基地。我在贵阳参加授牌和作品签约仪式后,当日即赴毕节化屋村见证挂牌。这是中国作协、贵州作协与作家三方有创见的联手。

今年我已四次来贵州,夏天在海拔2400米的海雀村长住,感受这里的山乡巨变。在积累素材构思创作的过程中,我越发认识到乡村振兴要塑形铸魂,关注人的情感、心理、精神变化至关重要。我们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高度思考农村问题,弘扬传统、继承经验,立足时代书写新农民新生活,探索文学服务社会新途径,彰显文学历史主动性。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主席、作协主席东西:加强交流 创作精品

文学作品要传播出去,写作的视野就要不断扩大,远方、他乡就是文学的一个创作领域,但所写的内容又要在他乡找到共鸣。这次中国作协和贵州作协进行的文学创作实践,邀请作家从异地来创作贴近时代的作品非常有探索价值,大家题材的构思、协作角度很新颖,可以预见实践活动会让我们看到很多好的作品。

同时,西南六省文学发展联盟内部一直是非常友好、互相支持的,特别是在评人才、评作品时,大家都很有奉献精神,希望未来大家能有更多机会、更多时间进行交流。

新疆作协主席刘亮程:文学可能就是一种守望者

十多年前,我在天山脚下的菜籽沟村抢救性地收购了30多处空院落,创建了木垒书院。当地的领导说,作家的进入带活了乡村旅游,也带动了周边旅游发展。在我自己看来,我成功的把一村庄五六十岁的老人带到了七八十岁,中国最后一代农民都七八十岁了。如今村里的道路修得非常好,房屋也建了,但是那些人已经走不到柏油路上了。

在这个村庄我写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两部长篇小说《凿空》《捎话》,用我的文学在关注那里的生老病死、时代变迁。我觉得,文学家或许是守望者,确实有一定能力吸引游客来,将村庄变成旅游胜地。但是无力改变的是太阳终将落山,村庄里的人们终将老去。

山西省文联主席、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葛水平:贵州,有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

贵州是一个美丽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多民族文化环境相互凝聚的地方,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我,我对贵州的描述也可以说是情有独钟,比如苗绣,一个古老少数民族的村落里物质性的民族服装,包含了一个民族的信仰和传统。

贵州独特的气质,像一种童年的单纯,总给人以一种清新的感觉,一种扑面而来的自然气息。

中国作协小说创委会委员,重庆作家协会主席张者:写小说只要“抓住”了人,终会有一条路

我写的这本《万桥赋》由贵州出题、重庆出人、四川出版,这就是真正的联盟吧。

最初接到这个题目时,我有点懵了,1万八千多座桥该怎么写?我在贵州狂奔了二十多天,还是没有灵感,写不出来。可当我看到葛镜桥,突然灵感就来了。但是要把这个东西和现代的桥连在一起啊,要打通过去和现在,这是个问题,所以我就想到了小说,于是就有了今天的《万桥赋》。

文学创作中,大概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就是主旋律、纯文学和畅销书的不可能三角。但这次创作经历让我认识到,写小说最终写的都是人,无论是桥也罢,还是山也罢,水也罢,只要你抓住了人,最后你终会有一条路的。

云南省作协主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范稳:把西南文学做成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学

从联席会议到文学发展联盟成立,这些年西南六省的交流合作不断加强,也取得了诸多成果。

下一步能否把西南区域的文学理论研究向全国推送,形成某种有影响力的地域文学。这需要在联盟基础上做工作,请评论家对我们西南六省的作家进行一个全面的一个深入的研究,把西南地区的文学推广出去。

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河北省作协主席刘建东:我期待着更深层次的探寻贵州

我从99年开始在《山花》发表作品,有13篇小说,包括3部中篇、10部短篇,贵州对我的文学之路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我初学写作时,《山花》对我的整个的文学的成长确实有巨大的帮助。

贵州非常吸引我的,是一种良好的文学和氛围,但我想肯定还有更重要、更深刻的东西在里面。我希望能深入到贵州的文学世界里去,深入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贵州篇章当中,去体验一些新的东西,去思考一些新的问题。

中国作协第七、八、九届全委会委员吉米平阶:让西南的地域特色因文学作品被更多人看见

西南是中国最富特色的地域之一,从构成上有自治区,有省,还有直辖市,在这之下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所以这样一种联盟会给我们的彼此的文学创作带来很多新的启发。

此次贵州的活动,我见证了贵州签约作家的计划。我想,西藏也是一块文化丰富的地方,可以提供给作家们非常大的心灵空间,希望有新鲜的血液加入我们,我将拿出最大的热情,欢迎各位主席和作家到西藏创作。

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武汉文学院院长张执浩

文学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其他形式,创作过程中都应该怀着开放的心态去关注人的生活,拥抱时代变化、传达人民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去回答“人生在世,人之为人”的问题。

我对贵州有着深厚的情感,我的创作与贵州紧密相关,我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在《山花期刊》上得到了发表。我清晰地记得在贵州的一些具体经历,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我。

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蔡骏:希望未来能为贵州写一部小说、拍一部电影

我曾在 06 年就来过贵州做签售,那时感受到了贵州的美丽风光和热情读者,如今再来,感受又完全不同。

文学即人学,从中国大的历史和现实层面看,贵州非常独特。古时贵州如流放地,从王阳明开始,很多知识分子来到这里,在文化碰撞中催生出新的精神和文明种子。到了20 世纪,知青时代很多从东部大城市来到贵州的人结出了文学硕果。改革开放后,贵州的迁徙是反向的,很多农民工走出大山,到东部沿海、长三角、珠三角打工,在迁徙交流中,贵州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历程中也是一块有故事的版图。

希望未来能为贵州写一部小说、拍一部电影。

四川省作协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李铁:加强交流合作,探索文学发展新路径

去年十月成立了西南文学发展联盟以来,我们在强化交流合作,主动探索新时期文学发展路径上做出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加强了川渝文学交流合作,建立交流合作的议事机制,通过共同推进主题文学创作等形式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

同时,我们密切西南地区作协间的联系,壮大评审专家库,在文学项目评奖评审工作中,我们把省外作家,特别是西南作家纳入专家库,在重点作家、作品研讨,领军作家作品研讨也积极吸引西南的作家评论家的关注。此外,我们还通过激励精品文学创作的方式,推进文学入川,希望得到西南六省作家的支持。

一审:郭邱磊
二审:陈李育
三审:张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