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婧 | 从“小山村”走到“大会堂”
见到鲁文贵,给我的第一感觉是高大壮实,方圆脸,古铜色的皮肤,宽厚的肩背,有力的臂膀。我笑道:“你这一看就是消防员的料,满满的力量感和安全感。”这个壮汉笑起来有几分腼腆,他说:“其实,我十六岁刚进入消防队时才一米六二,80多斤,是部队养育了我。”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
鲁文贵出生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的一个偏僻山村。鲁文贵有五个哥哥,两个姐姐,家中姊妹众多,生活格外贫困。回忆成长时光,他说:“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白米饭,平时都是包谷、红薯等粗粮,即使是这些,也难得吃个饱饭。”
麻绳专挑细处断,七岁时,一场大火把鲁文贵本就一贫如洗的家烧得一干二净。木质房屋烧起来极为迅猛,尽管村里人尽力帮忙扑火也无济于事,直到县里的消防队赶来,这些神勇之兵很快扑灭了大火。“水火无情”大概是严酷的生活给小小的他上的第一节人生课,而“人间有爱”就是第二节课,朴实的乡亲们纷纷伸出援手帮助这苦难的一家人渡过难关。消防队员用温暖而宽厚的胸膛抱着鲁文贵,告诉他“要坚强,不要怕”。从此,那橄榄绿色的军装成了鲁文贵虔诚的仰望。1998年,16岁的鲁文贵成为一名消防战士,当终于能把这橄榄绿穿着身上,他格外欣喜、骄傲和珍惜。
鲁文贵说,当了消防队员,才知道消防队不仅是救火,也不是那么好当的。队列走不好,体能不达标,第一次出任务,瘦弱得连消防水管都抱不住,水一冲人先被打飞了。他顾不上疼爬起来,没等来班长的安慰,反而是一脚:“你怎么这么没用?连个水管都抱不住,训练场上掉队没觉得什么,火场上掉水枪后果不堪设想。”鲁文贵红了脸。
贫苦人家出生,能走出大山,每天吃上白米饭,他从来没觉得辛苦过,只觉得自卑,只觉得要加倍努力。训练跟不上,他就更加刻苦的练习。别人练一遍,他就练十遍;别人休息的时候他在练,别人吃饭的时候他还在练。他深知自己只有初中学历更得加强学习,拿到什么书都看,《毛主席语录》和《毛泽东选集》常放在枕边,后来还自学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这个瘦小的新兵不仅锻炼过硬的消防技能、救援技能,也拼着劲儿长高长壮。第二年,鲁文贵就当上了班长,两年后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鲁文贵最难忘的,是2005年10月的一次救援。那是福泉市英坪村有一废弃汞矿洞,洞内有父子三人失联。刚调到福泉市消防救援大队工作不久的鲁文贵和队友一行6人出动救援。
汞洞内最高只有1.5米,且有多处塌方,毒气浓度高。鲁文贵有多次洞穴救援经验,他决定先带1名队员进洞侦察,明知汞有毒,先向汞洞进。为通过洞内最矮的地方,鲁文贵不得不取下呼吸器,先用双手把呼吸器往前移一小段,身体再往前爬一小段的方式前行。终于,在距离洞口约200米处,找到了已遇难的失联人员。洞内极为狭小的通道,如何将遇难人员转移到洞外交给家属是个更大的难题。鲁文贵与队员用较厚的帆布作为工具转移遇难人员,后面的队员往前推,前面的队员用力拉。鲁文贵说:“最矮处的那段区域,大家都是趴着的。”鲁文贵带领队员先后3次进入汞矿洞,历经10多个小时,才将3位遇难人员成功转移。
当最后一名遇难人员被转移到洞外时,鲁文贵满头大汗瘫坐在地。一抬头,发现遇难人员的家属在洞外围跪成一圈。鲁文贵也流泪了:“那一瞬间,我觉得消防员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这是神圣的使命,也是我人生所追求的价值。”后来经历的救援中,他多次体力严重透支而累倒在地上,但一想到那年洞口跪成一圈的情景,他又一次次喘着粗气坚持继续作战。
作为一名消防战士,每三四年会遇到一次“去”和“留”的抉择,鲁文贵也有过特别动摇的时刻。那是父亲确诊患癌的消息传来。一边是热爱的事业,一边是罹患重病的父亲,鲁文贵说:“我少年离家,这个时候更应该在家人身边陪伴。”但这一念头一提出就被家人们坚决地制止了。
鲁文贵的父亲是当地颇有威望的土医生,熟识大山中的各种中草药,乡亲们的小病小痛经常找到他,在他指点下用点草药就慢慢好了。这个善良的老人不懂什么大道理,反复叮嘱的就是一句:“你在部队好好干,家里不要你操心。”五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也把家里的大小事情全部揽下,尽心尽力照顾好父亲。他们没有多少文化,却以朴实的话语和行动全力的支持鲁文贵的工作。许是略懂医药的原因,许是仁义心肠的好人自有天佑,这个坚强善良的老人家患癌后仍生存了8年。他去世时送丧的队伍有上千人,酒席足有200桌,猪都杀了18头。
2018年,根据国家机构改革进程的统一部署,原武警消防部队和森林消防部队正式由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集体转隶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专业队伍。全国公安消防官兵脱下军装,身上的消防服从“橄榄绿”变成了“火焰蓝”,肩章上的军衔改成了消防救援衔。鲁文贵告诉我“火焰蓝”是火焰在极高温度产生的颜色,象征着火焰的高温和纯净,胸前由两把消防斧、一把水枪组合而成的徽章就是消防不改的责任。他先后参加灭火救援1000多场,抢救遇险群众200余人,疏散群众1300余人,抢救和疏散各类物资价值上千万元。还曾连续战斗24小时,为68名处理爆炸事故的指战员提供强有力的装备物资保障……
我问鲁文贵:“这么多场抢险救援,你身上有伤么?”他回答:“我当了二十多年的消防战士,如果我现在回答你我身上没有伤,我会非常羞愧。不管前方是否有危险,只要群众需要,我们就会义无反顾冲锋在前。”是啊,我问了一个多么肤浅的问题,作为一名消防战士,战火海、排险情、救危难,为民排忧解难、救民于水火中,从抢险救灾到应急救援,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和瞬间,怎么会没有伤?他们是钢铁战士,却不是钢铁之躯呀。生活中的英雄,谁不是爹娘的心头肉,是妻儿的主心骨。但是,不管是身着“橄榄绿”,还是“火焰蓝”,面对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鲁文贵和千千万万的消防队员们一起,始终将人民的利益置于自己安危之上,奋斗不息,冲锋不止,险中逆行,将自己锤炼成为一名英勇顽强的钢铁战士。
从“小鲁”到“鲁班”
鲁文贵说:“在消防工作中,所有岗位我都干过,有一线的救援,刀山火海的冲锋陷阵,也做过后勤保障,喂猪、养鸡、种地,现在是负责维护装备器材的装备技师。”
2010年,支队检查装备时,发现有个装备需要维修,情况发给生产厂家,那边报价好几万元。鲁文贵试着自己修一下,结果只花了15元就修好了。这次的成功让鲁文贵自豪了很久。消防救援离不开各式各样的装备器材,它们既是保护消防员的“盾牌”,又是消防员手中挽救人民生命财产的利器。鲁文贵说:“我发现在装备维修和改造这一个环节专业人才少,而且我们亲历一线的,更清楚装备存在哪些不足,更清楚怎么样改才好用。”他知道,装备维修和改造需要多学科基础,自己没怎么上过学,更得多看多学。鲁文贵一有空就钻进图书馆,还利用探亲休假的机会,自费去山东、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的消防设备生产厂家去学习,了解消防设备的设计生产过程,找到厂里的老师傅虚心请教。他慢慢从队里经验丰富的救援尖兵成为设备维护维修的专业技术骨干。
2015年4月6日,福建漳州古雷石化大火,他在观看救援视频后发现,现场人工搬运泡沫极为不便。泡沫桶一桶有400斤,要五六个人才搬得动,还要把它搬到有两三米高的消防车车顶上,费时费力,还很危险。如何让泡沫运输更快,让队友们在灭火救援中更加便利?“如果有个装备能够减轻重量,将极大有利于救援的开展。”抱着这样的想法,空闲之时,他利用队里废旧的空气呼吸器接头、气管和泡沫桶桶盖,尝试去做一个便携式泡沫液输转装置。但是新装置要么漏气,要么接头开裂,效果并不理想。鲁文贵不断总结经验,一次又一次改进。经过半年时间,他研发出了效率高出近30倍的泡沫输转装置,多功能便携式泡沫输转装置及车载泡沫液填充系统。在2015年全国消防队伍灭火救援装备“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中荣获大赛最高奖项,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是鲁文贵第一个获得国家专利的装备技术,很多家消防设备公司想购买这项专利权,他都拒绝了,将专利项目无偿向贵州省基层一线推广,此举为消防救援队伍节约装备经费数百万元。
谈起为什么将专利项目无偿推广,鲁文贵说:“16岁离家,在我的成长中,对家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我最深的记忆和情感都在部队。身为一个贫苦人家走出的农村孩子,我的专业和能力的提升,是党和国家一直培养我、教育我。部队给我关怀,给我身体、生活、物质、精神上的改造,给我鼓励,让我立功,给我授奖。我现在是一级消防站,是长安路特勤站的站长助理,这已经是我能到达的事业最高点了。我的所有成就都是组织培养的,我不觉得做这些发明有多么了不起。如果卖出这项专利,对于我个人而言最多就是增加点存款。这不是我所追求的东西,我现在已经生活得很好。消防装备本就属于消防事业,应该免费为人民群众服务。”
2018年,消防改革转制后,面对“全灾种、大应急”的职能和任务需要,鲁文贵深感装备的作用尤为关键,需要加快装备维护与技术革新的步伐。鲁文贵向组织申请,不定期组织黔南州各基层消防站的装备技师轮训,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际操作,让更多人掌握设备维修维护的技能。
从2019年开始,鲁文贵每年都会帮助3个地州市29个县(市)50个消防救援站开展装备巡检服务,检查装备2万余件,修理完善装备500余件,排除故障1000余个,为消防队伍节约经费累计数百万元。“我把消防员集中起来,问他们在救援的时候,哪些装备不好用,或者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再根据消防员的想法进行研究。”鲁文贵的发明创造解决了实战中遇到的许多难题。消防员进行救援时,要使用几十盘水带,一盘水带四五十斤,救援结束收拾繁重的水带,让原本在救援中就消耗了大量体力的消防员们很辛苦,鲁文贵设计收水带卷盘机正式上岗后,收一盘水带只要5、6秒的时间。戒指等金属环套在手指上取不下来,是消防员经常遇到的事情,用鲁文贵设计的“指环切割套装”能在2分钟内就将铁环安全取下。他用摩托车发动机纯手工打造的“消防小坦克”,是个履带式多用途物资运输车,这个小家伙自重300斤,载重可超800斤,还能爬45°陡坡。如遇到道路问题,消防车进不了的地方,把它卸下来,就能带着灭火器材等轻松到达火场前线。有网友评论到:“小家伙有大身手,重庆山火,物资全靠摩托车送,如果有这个,应该轻松多了吧。”
“履带式多用途物资运输车、不锈钢折叠车、便携式泡沬液输转装置、半自动水带卷盘机、车载式泡沬液输转装置这5项是国家专利的装备革新技术。履带车最复杂,涉及到机械学、动力学,要考虑最大承载、发动机等,都是特别专业的东西。我花了八九个月研发,光是组装就花了半年。一开始定的目标是自重四百斤,后来又减重到三百斤。”鲁文贵说。他最近一次受伤,就是在做履带车的测试检查底盘时,被没有固定好的车身给砸到,断了三根肋骨。他说若不是当时恰好自己正起身去拿工具,后果不堪设想。他说:“这是一个教训,警示着我在实验操作中更注意规范和安全。”
鲁文贵是班长,又精于发明创造,慢慢的,“红门鲁班”这个称号就叫开来。在贵州黔南州消防救援支队“鲁文贵创新工作室”,鲁文贵毫无保留地将技术传授给同事,带领大家投入到一项又一项的发明中。他说:“只有不断传承,创新才能够与时俱进,消防事业才能够不断发展。”鲁文贵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发明创造就是要有灵感和想法,要尝试。你们有什么创意和想法,不管多么天马行空,只要有想法就去尝试,不是每一次实验都会成功,但每一次尝试都是为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行就再来呗。”
鲁文贵创新工作室革新创造了20余项成果,自主研发5项专利装备并无偿给消防救援队伍使用,免费帮助全省50多个消防救援站巡检装备2万余件,修理装备500余件,排除故障1000余个。
采访中,鲁文贵说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了不起。”他说:“我背后还有一群同样奉献的兄弟,只是他们把我推在了前面。像王少绅、陆塔、邹小军他们都和我并肩战斗多年,都是很优秀的装备技师,王少绅是个98年的小伙子,踏实肯干,邹小军调到六盘水市消防救援支队也已经是那里的专家和顶梁柱了。”
从“小山村”到“大会堂”
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鲁文贵也收获了很多尊敬和荣誉。“全国消防优秀人才一等奖”,“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中国消防忠诚卫士”、“全省灭火救援尖兵”“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消防卫士”“灭火救援尖兵”“执勤岗位练兵先进个人”“贵州省‘明礼知耻·崇德向善’道德模范”“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等荣誉纷至沓来。
2020年鲁文贵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2021年11月4日,鲁文贵被应急管理部表彰为“中国消防忠诚卫士”,在北京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会见。鲁文贵说:“能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真的让我特别激动,感觉特别的骄傲和自豪。我这样一个农村娃娃,其实我并没有比别人干的好干得多,我感觉我就只是做了日常我该做的工作,但是居然能够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也更促进了我更加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珍惜荣誉、不忘初心、牢记嘱托、继续奋斗,发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新时代工匠精神,为热爱的消防救援事业继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当我们回望云南大山里的小山村,那个火场中哭泣的小男孩,从小山村走到了北京,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这条路,鲁文贵走了二十多年。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从抱不住水枪的“小鲁”到大有作为的“鲁班”,从小山村走到大会堂……诚如鲁文贵所言,他不是一个人,他是全体指战员忠实践行训词精神、坚决履行职责使命的奋斗缩影。
正是无数“火焰蓝”们负重前行,守护着国泰民安的“中国红”。
谨以此文致敬所有的消防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