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详情

姜晓 | 雨中访象祠

省作协组联部 | 2024-12-06 16:02

以前读《古文观止》时,我知道其中有两篇文章是关于贵州的,分别是《瘗旅文》和《象祠记》。这两篇文章收录于《古文观止》的《卷十二·明文》中,作者为同一人,是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时任龙场驿丞的王阳明。我也知道《象祠记》中描绘的象祠,位于黔西县素朴镇的九龙山,至于个中细枝末节,尚没有探究过。今年五月,在一个天空飞着毛毛细雨的日子,走进了这座中国唯一存在的象祠。一进门,就看见大门上赫然镌刻着一副对联:

访龙山觉世间总有能循之道;

拜象祠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随后,我们聆听解说员娓娓道来黔西象祠的前世今生,才明白这副对联的深刻内涵。

远古时候,舜的父亲瞽叟,是个顽固愚昧的瞎子。舜的母亲早年死去,瞽叟又娶了一个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象”。象的性情桀骜不驯,其父瞽叟却顽固糊涂,十分宠爱后妻和幼子。舜自小品行高尚,以孝顺父母而闻名。在尧舜禹时期,帝位是禅让制,在帝尧开始寻访继承人时,四方诸侯都向尧推荐舜。尧便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做妻子,以考察他的品性。又赏赐给他很多布匹和牛羊,还叫人替他建造了仓房。

这一切都让瞽叟和象十分嫉妒,他们就密谋杀死舜,霸占他的财物。于是叫舜去修谷仓。舜把这事告诉了两个妻子,妻子就给了舜一件鸟纹衣服换上。舜便穿了新衣服去修谷仓。刚爬上谷仓顶,象不但把下面的梯子抽去了,还纵火焚仓。舜则化为大鸟展翅腾飞,脱离危险。

瞽叟和象又叫舜去淘井。舜又把这事告诉了两个妻子,妻子们又让舜穿上一件龙纹衣服去。待舜刚一下井,瞽叟和象就把进出的口子拦起来,并用石头和泥块填塞下去。哪知道穿了龙纹衣服的舜,己经化成一条鳞甲闪光的龙,从井的旁边逃遁了出去。

瞽叟和象填了井后,以为舜必死无疑,就去瓜分舜的财产。象去霸占舜的屋子,还想霸占他的两个妻子。象取了舜的琴,在那琤琤地弹奏着。忽然舜从外面走了回来,象吃了一惊,嘴上却说:“我正惦念你呢。”舜说:“你这么说,总算有点像个当弟弟的样子了。”

瞽叟还不甘心,想请舜来喝酒,等他喝醉了便将他杀害。而舜的两个妻子又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便给舜一包药。舜先用药泡了澡,再去父亲家,喝了一整天,也没有一点醉意。让瞽叟和象找不到下手的机会。

尧听到这些事后,对舜大为赞赏。后来便让舜参与政事,管理百官。舜经过多方考验,最终得到尧的认可,尧便立舜为继承人。这就是宋朝宰相吕蒙正在《寒窑赋》中“瞽叟顽嚣,反生大孝之子”讲述的故事。

而舜直到当上天子后,对瞽叟和象的过往也一直不放在心上,他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好地对待兄弟。舜继位后,以德为本,感化了象。舜对象的过失既往不咎,甚至还封象为有庳国君,直至后来,“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有庳国的政治核心,大约是现今的湖南省通道县区域。象在此主政,与有着千余年统治史的土司政权水西,交往密切。其将中原农耕文明和语言文字传播到此,将当时地属有庳国区域的水西,较为完美地融入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之中。象在舜的感化之下,终于也成为一位明君,惠泽一方,为世人所敬仰,于是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象祠。不料唐代皇帝对象年轻时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把全国所有的象祠毁灭殆尽,唯有水西的象祠幸存,这就是黔西九华山的象祠。

该祠究竟建于何年何月,因年代久远,难以稽考。象既是舜的同父异母弟弟,他生活的年代应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从《象祠记》中“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的表述,即“在有鼻——象的封地,象的祀庙都被唐朝人全部拆除了”来推断,象祠应该建在唐代或唐代之前。

根据《王阳明年谱》记载: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刘瑾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南京科道官戴铣、薄彦徽等20余名朝臣上书,请求皇上惩处以刘瑾为首的“八虎”势力,反被刘瑾矫旨逮捕入狱。时任刑部主事、年仅35岁的王阳明,不满官场的黑暗,上书为戴铣等人鸣冤,得罪了刘瑾,被廷杖四十,打得皮开肉绽。之后被贬谪贵州龙场驿。龙场驿天高路远,王阳明一路奔波,躲过了刘瑾安排的多次追杀,终于在明正德三年(1508年)的春天,辗转到达龙场驿。

龙场驿属于“龙场九驿”之一。龙场九驿系明朝著名女政治家奢香夫人代袭贵州宣慰使一职时组织修建。“龙场九驿”为龙场驿、六广驿、谷里驿、水西驿、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归化驿、毕节驿(龙场九驿的终点),而龙场驿在今贵阳市修文县城附近。

王阳明初到龙场驿时,其地仍处于万山丛中,环境险恶。由于人地生疏,面对“洪荒草昧,羊肠险道无人通;雪栈云林,落落千秋无通款”的贵州高原,满眼是莽莽苍苍长满艾蒿长满荆棘长满巴茅草长满狗尾草的黑洋大箐。折了翅膀的凤凰不如鸡。丢官遭贬的王阳明,只好在离驿站不远的小孤山下,搭一间草棚暂时遮风避雨,权且作为栖身之地。可是草棚难避风雨,不久他又在驿站东北3里许的龙冈山山腰上,发现一个原名“东洞”的古洞。洞较宽敞明亮,王阳明遂搬到岩洞里栖身。为了维持生计,他带着两个仆人开荒种地,砍柴挑水。在缺粮断炊的时候,他只能上山采摘野果。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王阳明劳作之余,一心攻读圣贤书,修身悟道。

当地少数民族慢慢地了解了这位从京城来的“大官”,他的和善谦恭很快赢得当地少数民族的信赖和同情。他们见王阳明居住的岩洞阴冷潮湿 ,就自发地组织起来砍树割草为他新建了几间茅屋,还教给他种庄稼的知识和技术。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的淳朴善良和无私帮助,让王阳明感动不已。

龙场驿属于当时贵州彝族土司安贵荣宣慰使的辖区,安是西南彝族“六祖”默部落水西第七十四世君长、奢香夫人第八代孙。当王阳明被贬谪到龙场驿之后的情形传到安贵荣的耳朵里后,安贵荣对王阳明十分敬重和同情,给予了“雪中送炭”般的帮助。

一开始,安贵荣主动“使廪人馈粟,疱人馈肉,园人代薪水之劳”,即派人送去米、肉,并派了帮忙挑水、砍柴的人去,但都被王阳明婉言谢绝退回了。这使安贵荣对王阳明更多了一份敬重。后来,安贵荣又派人送去了金帛、鞍马、柴、米、炭、鸡、鹅等物,王阳明十分感动,感到盛情难却,就接受了两石米和柴、米、炭、鸡、鹅等物,而将金帛、鞍马等礼物退回,并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谢安宣慰书》。此后,看惯了朝廷的明争暗斗,目睹过帝王阴险毒辣的王阳明,与“土官”安贵荣友谊日深。他给安贵荣写过两封信,特别是在几个关键问题上,给安贵荣提了重要的建议,使他免遭厄运。明正德三年,因征香炉山有功,朝廷加封安贵荣为昭勇将军,复升为贵州布政司右参政,安贵荣却嫌封赏不够,怏怏不快,欲上书朝廷请赏;加之先前明廷在水西设军驿,欲奏请减去龙场诸驿。安贵荣在犹豫之际,想到王阳明曾担任过刑部主事,便派心腹就这两件事请教王阳明。王阳明了解事情原委后,写了备陈利害得失的第二封信——《与安宣慰》。信中强调:“凡朝廷制度,定自祖宗;后世守之,不可以擅改。”他指出,设军驿是朝廷制度,并非针对安氏而来,进一步阐述了要求减驿的利害得失:“夫驿可减也,亦可增也;驿可改也,宣慰司亦可革也。由此言之,殆甚有害,使君其未之思耶?”安贵荣收到王阳明信后,心中豁然开朗,不觉对之前自己的鲁莽冲动有些汗颜,对王阳明的分析完全认同,打消了上书请功和减驿的想法。

同年,贵州另一土司——宣慰同知宋然所辖水东发生叛乱,苗民酋长阿贾、阿扎聚众2万,围困红边(今贵阳市乌当区),袭击宋然所居之大羊场。贵州督府命安贵荣出兵平乱,安贵荣却拥兵观望。督府三檄催促,安贵荣才勉强出兵。红边之危刚解,安贵荣就擅自撤兵,导致红边重新陷入危险境地。王阳明写下第三封信——《与安宣慰》。信中阐述了出兵与否之利害,促使安贵荣再次出兵,使问题得到解决。王阳明的规劝,使安贵荣避免了因一时糊涂招来的革职甚至杀身之祸。王阳明致安贵荣的三封信,既是两人之间深厚友谊的见证,又是王阳明与水西各族人民水乳交融、其思想影响水西人民的生动例证。由此,王阳明与安贵荣成为心心相印的朋友。

明正德三年(1508年),水西以彝族安氏为首的各少数民族请安贵荣出资翻修象祠。象祠修好后,安贵荣眼前一亮:因为机缘巧合,学富五车的王阳明竟然被贬谪为龙场驿丞,并且成为了自己的挚友。于是,安贵荣恳请王阳明为象祠作记。处于人生低谷的王阳明,不仅在人格上得到安贵荣的尊重,而且在物资匮乏的时候,还得到安贵荣的悉心照顾,内心对安贵荣和水西人民充满感激,因此欣然应允,写下了千古名篇——《象祠记》。《象祠记》以唐人毁象而黔西奉祀象的史实,赞扬了水西各族人民的忠厚、淳朴及豁达的胸怀。王阳明先生在《象祠记》中提出了“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的著名论断,宣扬了他的“性善论”、“致良知”。自此之后,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水西,不断充实和丰富了象祠文化的内涵。

明正德四年(1509年)早春,为了把友人所托的文章写好,王阳明渡过六广河到黔西境内的灵博山,先看见该地群山峭壁峥嶙,山形奇特:一峰翘首,众山相从,宛若九龙腾飞。既有洞穴吞云吐雾,又有石笋插拔云霄,还有清泉四季不竭。观看翻新后的象祠后,乍暖还寒的早春气息和沿途的美景,令他心旷神怡,即兴吟诵《六广晓发》:

初日瞳瞳似晚霞,雨痕新霁渡头沙。

溪深几曲云藏峡,树老千年雪作花。

白鸟去边回驿路,青崖缺处见人家。

遍行奇胜才经此,江上无劳羡九华。

诗中展现了六广河畔朝霞的温暖亮丽、雨后的清新惬意,描绘了古树白鸟与青崖人家的魅力画卷,最后诗人赞叹:六广河的景色,不次于佛教圣地九华山。

黔西是一个源远流长之地。考古学家早已断定,五六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黔西这片大地上繁衍生息:他们早就发现了观音洞古人类遗址是中国南方人类始祖的发祥地,因而就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之说。从商周的卢夷国地,到春秋的蜀国、鳖国,再到战国和西汉前期的夜郎国地,直至后来以鸭池河划分“水西”“水东”,再至元明清的分分合合,数百年甚至是上千年的尘世和烟火皆已灰飞烟灭。这其中,以黔西为核心的水西政权,在漫长的历史星河中延续了15个世纪,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地方政权统治时间长度之最,后人亦常说:一部贵州史,半部在水西。或为:百年皇帝,千年土司。而作为六广河水畔之上的黔西素朴镇,更是连接旧时水东最为重要的一段,阳明先生就是在那一年的早春,逆向沿此路一路跋涉西征,渡过鸭池河来到灵博山的。一个地域的演变史和一个历史巨人的辛酸史,在它们汇聚的交点处,碰撞出了思想的光芒,仿佛是一把巨焰,又或是一座灯塔,照亮了人们前行之路。

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黔西县志》记载:黔西象祠大约建于隋朝。象祠建了之后,每年苗彝群众都上灵博山朝拜。明朝正德初年,安贵荣应水西各少数民族之请,翻修象祠。最让水西群众引以为傲的是:请到了大名鼎鼎的王阳明写《象祠记》,这篇经典名作赋予了象祠更多的文化内涵,使象祠名扬华夏。湖南的象祠在唐代就被拆毁殆尽,而黔西的象祠明代还在重新修缮,其中的反差令哲人王阳明深思: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深思之后,他在《象祠记》中深刻指出:“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也就是说:祭祀象实质上是祭祀舜。那么兴建祠庙,不是为了象,而是为了舜。

象祠从修建至今,走过几千年的风雨雷电。遗憾的是,安贵荣整修、王阳明作记的象祠,在清康熙四年(1665)吴三桂“剿水西”时被毁,周围的寨子被夷为平地。此后当地各族群众在原址上修建寺庙,把对象的尊崇和对佛主的供奉合为一体。后来各族群众又出资翻修和增修寺庙,当地彝族土目安氏世代传袭,供奉寺庙灯油。寺庙颇有规模,分别有三官殿、大佛殿、观音殿、文昌阁、禅房等。后来,重修的象祠又毁于“大跃进”时期。现残存清代所建禅房一间,碑刻两通,基石无数,还有石坝子、石坎等。

1996年5月,黔西象祠遗址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为期3天的王阳明与象祠文化高峰论坛在黔西举办,国内40余位专家、学者云集论坛,活动硕果累累,对于如何提高象祠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引起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秋,云南楚雄彝族企业家秦正刚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使命感,出巨资修复象祠,2013年夏主建筑落成。2013年元月,黔西县文体广电旅游局、素朴镇人民政府和施工方共同完成在象祠修复过程中对原有残存建筑物实施保护性拆除。在拆除过程中,相关单位采用同步跟踪拍照、摄像和编号等手段,记录下这一珍贵资料,为下一步在象祠整体修复工程中和对象祠文化的发展作更深层次的研究提供有巨大价值的实物见证。

象祠景区建成以来,研学价值逐渐彰显。该景区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概括起来即“一祠三馆,九龙八景”。“一祠”即象祠;“三馆”即水西馆、阳明馆、养心堂;“九龙”即九龙山的九条山脉,名称依次为麒麟、睚眦、嘲风、蒲牢、椒图、霸下、狴犴、负屃、貔貅;“八景”即九龙阁、灵博寺、抗战纪念亭、奢香公主亭、阳明书院、奢香古驿道、九龙湖、牛场大街。

2015年5月,象祠被列为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象祠景区获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0年9月,贵州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版权局发布“阳明问道十二境”文化符号及经典游学线路,象祠被正式纳入阳明问道十二境之《水西论象》。象祠景区成为贵州省人文社科示范基地。

瞽叟和象的故事远去,王阳明远去,安贵荣远去,唯有老祖先舜以德为本,感化了象的故事,浸润中华民族的血脉。王阳明先生“访龙山,觉世间总有能循之道;拜象祠,知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理念,一如这初夏淅淅沥沥的雨,洗涤着我们的心灵,永远流淌在水西人民的心中,让我们依然从遥远的过去触摸到温暖,感触到君臣与庶民的炽爱和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