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层作协 > 详情

聆听遵义会议精神的时代回响|全国文学名家红色遵义行开展创作实践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4-12-14 09:47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开启一段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行程,召开了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的遵义会议。

90年沧桑巨变,90年砥砺奋进。2024年12月9日,为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由中国作协创联部指导,贵州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主办,贵州省作家协会、遵义市委宣传部承办的,以“伟大转折 时代新篇”为主题的全国文学名家红色遵义行创作实践活动在遵义新蒲新区举行出发仪式。

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贵州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长锁,遵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统战部部长邓航等贵州省作协、遵义市委宣传部、遵义市委统战部、遵义市文联、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仪式。

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辽宁省作协原党组书记、主席老藤,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龙一,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李浩,著名作家温亚军等作家出席出发仪式。活动期间,作家们将走进遵义深入体验发展巨变,用全局和当代视角,深度挖掘历史细节,以文学的形式书写红色故事、描绘壮美山河、歌颂伟大精神。

出发仪式现场

作为全国文艺名家红色遵义行活动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此次创作实践的每位作家都怀揣着重要选题,通过探访红色遗迹、历史遗存和特色产业基地,围绕贵州红色文化和新时代发展成就开展主题创作

出发仪式上,贵州省作家协会、遵义市委宣传部为著名作家阿来、老藤、刘庆邦、龙一、李浩、温亚军等文学名家颁发了荣誉证书。

书写贯通今昔的红色故事。多次造访贵州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曾在绥阳十二背后景区写下这段文字:“一切都还在生长,水仍然在地下见缝插针,融通壮大,永不停歇”,并将其收录在今年发行的新书《去有风的旷野》中。在他看来,受红色文化滋养,如今的贵州展现出新魅力和新形象。

作家们在遵义会议会址开展创作实践活动

“遵义会议不仅是一段宏大的历史事件,还蕴含着许多未被充分展现的故事,特别是关于红军的生活点滴。”小说《潜伏》《长征食谱》的作者天津市作协副主席龙一认为,新时代需要新表达,当前很多文艺作品倾向于宏大叙事,应该转换视角,聚焦普通士兵的真实感受,让红色故事更加贴近民众,更具亲和力。

“四渡赤水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赤水的多元文化也具有深远意义。”作家温亚军表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革命精神永放光芒,赤水文化斑斓多彩风物俊美,翠绿竹海、白酒和黑色豆花以及竹产业发展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因此,他希望通过文字来反映当下的生活。

在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浩看来,贵州是多彩的、丰富的,更是红色的。“回顾历史,在遵义会议时共产党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正是在这种境遇下,迎难而上最终走向了胜利。这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重要启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坚信自己的道路,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描绘生机勃发的红色土地谈及贵州,北京市作协副主席刘庆邦说自己“来得最多、住得最长、收获最大”。2022年,他走进遵义高远村走村串户、收集素材,奉献与坚韧的驻村第一书记形象让他印象深刻,今年年初,他以遵义市高远村驻村第一书记为原型写作的《花灯调》正式出版。

在散文《好山好水好风光》中,李浩记录下自己对贵州的喜爱。对于李浩而言,到贵州的创作实践活动已不是第一次。自2008年首次探访贵阳之后,他对贵州的探访也因交通发展变得更加便捷频繁。他说,“每次来到贵州都有不同的收获,贵州是一个有无尽宝藏的地方,我对它充满了无限的好奇。”

“贵州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拥有美丽的山水、淳朴的民风,是一个非常适合居住的地方。”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协主席老藤用“润”字概括了自己对贵州的感受。在他看来,贵州不仅气候的湿润宜人,文化氛围更加滋润人心。

当老藤被问起将如何以“红城辣椒别样红”为题进行创作时,他表示,将深入挖掘辣椒这一普通食材背后的文化意义,展现遵义会议精神的当代价值,通过形象化的表达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反映新时代的美好生活与精神追求。

丰富活动浸润这片土地。活动期间,作家龙一、刘庆邦分别走进遵义医科大学、遵义师范学院作“文学的启迪”讲座。刘庆邦以《生命与文学》为题,以其丰富的文学创作经验和深厚的文学理论功底,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文学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他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和个人创作经历,展示了文学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文学的灵感。

遵义师范大学讲座现场

龙一以《文学好比防空洞》为题,以自己的文学创作经历讲述文学对个人的滋养。

遵义医科大学讲座现场

在“文学里的贵州”访谈交流中,对6位文学名家进行了访谈,阿来主席回顾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多次到贵州的情景,从《徐霞客游记》里对贵州的描写,到贵州地名呈现出来的植物大世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贵州。龙一对贵州的折耳根、丝娃娃、酸汤鱼、贵州辣椒、遵义红茶、湄潭翠芽等赞不绝口,全世界最集中的喀斯特地貌在贵州,他认为不用走出贵州,就能领略喀斯特地貌的美景。老藤认为遵义不管是老城区和新城区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他对遵义的辣椒尤为关注。贵州安顺屯堡人民的生活体现在李浩的《被移植的树》,他认为那是他所有经历和经验当中从来没有过的那种的生活,贵州的“黄小西吃晚饭”对全国乃至世界的旅行者都具有吸引力。温亚军谈到新时代的遵义在遵义会议精神的传承中,呈现出新的面貌。刘庆邦在《花灯调》作品中展现了贵州乡村的美景,他对曾去的黄果树瀑布、织金洞记忆尤深,至今仍令人震撼。 

 


来源:省作协创研部、天眼新闻、众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