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及时资讯 > 详情

那山,那水,那人——欧阳黔森诗选研讨会在京举行

众望新闻 | 2024-12-17 15:45

12月15日,由中国诗歌学会、十月文学院、贵州省作协、贵州出版集团主办的那山,那水,那人——《欧阳黔森诗选》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欧阳黔森诗选》研讨会

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山,《欧阳黔森诗选》作者、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十月》主编陈东捷,贵州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何长锁,贵州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史红云,以及梁鸿鹰、李少君、欧阳江河、敬文东、秦立彦、谷禾、戴潍娜等诗人、评论家参加会议。李晓东、孙晓娅发来书面发言。

欧阳黔森作为贵州文坛的领军人物,其诗歌作品一直备受关注。此次研讨会的主题“那山,那水,那人”恰好概括了欧阳黔森诗歌中常见的元素——对祖国、家乡山水的深情描绘,对人民生活的细腻刻画。他的诗歌不仅展现了贵州的自然风光,更通过文字传达了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对《欧阳黔森诗选》进行了深入剖析和高度评价。大家一致认为,欧阳黔森的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感,他用独特的笔触描绘了贵州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用深情的文字表达了对家乡和人民的热爱。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小处着手,以小见大

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吉狄马加高度评价了《欧阳黔森诗选》,认为欧阳黔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剧作家,更是一位深具诗人气质的创作者。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尤其是对贵州文化的深情描绘,展现了英雄主义和抒情性的结合。欧阳黔森的诗歌从小处着手,以小见大,语言自然且富有感染力,反映了他对地方文化和人类精神的深刻理解。《欧阳黔森诗选》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当代诗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强调了诗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AI时代的背景下,诗歌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贵州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长锁:记录时代变迁,抒发内心激情

贵州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何长锁谈到,欧阳黔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作家,他创作的小说、报告文学、剧本等为我们所熟知。这部诗集出来之后,他的作家形象更可爱、更灵动了。他的诗歌记录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抒发内心的浪漫与激情。期待他在诗歌、散文、小说、编剧等领域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记录贵州这片神奇土地的发展巨变和各族人民的崭新精神风貌。

贵州出版集团副书记史红云:是诗歌创作的精神集结

在贵州出版集团副书记史红云看来,《欧阳黔森诗选》是诗歌创作的精神集结,展现了欧阳黔森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卓越才华,以及贵州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时代精神。该诗选的出版对贵州出版集团而言既是荣幸也是重要收获。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充满想象力和概括力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认为,《欧阳黔森诗选》的出版使欧阳黔森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了他的创作面貌。此前,公众主要通过他创作的电视剧《奢香夫人》认识他,该作品曾掀起中国当代地域性历史人物创作的热潮。尽管欧阳黔森并非以诗歌为主,但诗集的出版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了解其文学历程的机会。李少君鼓励小说家尝试写诗,认为诗歌能帮助作家更好地表达自我。欧阳黔森早期的诗歌受到政治抒情诗和地质勘探经历的影响,充满想象力和概括力,如《中国的版图》中对钓鱼岛的精妙比喻。《欧阳黔森诗选》的出版对中国当代文学意义重大,展示了他的艺术追求和文学价值。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广阔视野和高远站位 

在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看来,《欧阳黔森诗选》展示了欧阳黔森作为勘探队员的广阔视野和高远站位。早年的地质工作使他对国家和民族充满自豪感,创作时将个人置于历史和现实的宏大背景下,思考国家和民族的需求。他的诗歌超越了狭隘的自我表达,关注国家和时代的重大议题。例如,《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聚焦于当下的群岛和台湾问题,既辽阔又切合现实,提出了关于自我与世界的深刻问题,延续了诗意的思考。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礼赞

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主任李晓东称赞欧阳黔森对贵州及祖国的爱,并特别赞赏诗集第一部分将长江、黄河比喻为目光的豪放笔法。他认为,欧阳黔森虽籍贯湖南,但在贵州成长并成就了自己。而且他对贵州的爱延伸至对中国的深情。诗集《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中,欧阳黔森将长江、黄河比喻为“一泻千里的两道目光”,化婉约为豪放,赋予传统意象新的生命力。这一神来之笔不仅展现了宏大的历史感,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他的诗歌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国家和民族的礼赞,体现了他对时代精神的独特理解。

研讨会伊始,小朋友们朗诵了欧阳黔森的诗作《共和国不会忘记》

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欧阳江河:具有断代史特征

欧阳江河认为,欧阳黔森的语言具有一种“断代史”的特质,展现了超越个人的“大我”,同时隐藏着真实的小我。诗歌不仅描绘贵州的古老山水,还融入高科技、英雄主义和生态问题等当代话题,赋予贵州现代性。欧阳黔森从高空视角俯瞰,将贵州置于共和国版图中,融合了地方性和全球视野。他的作品既有宏大的国家视角,又有细腻的情感表达,为当代诗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敬文东:敢用“大词”,并采用颂歌体的语调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敬文东注意到,欧阳黔森在诗歌写作中敢于使用一些“大词”,并采用颂歌体的语调。这在现代汉语诗歌写作中需要更多的勇气。在一些作品中,欧阳黔森也注重使用“小词”,给人温暖、亲切的感觉。在“大词”和“小词”之间如何保持平衡,生发出新的诗意,是诗歌写作者始终面对的课题。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秦立彦:文笔大气,善于捕捉地区独特之美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秦立彦则表达了对《欧阳黔森诗选》的喜爱,他认为,这本诗选的目录设计独具匠心,没有列出每首诗的具体标题,而是有意简化,突出了整体的宏大风格。这种安排去掉了细节,保留了骨架,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她认为,欧阳黔森在风景书写的处理上尤为出色,尤其是对偏远地区和罕见景致的描绘,展现了这些地方的独特魅力。他的文笔大气磅礴,成功地捕捉了这些地区的奇特之美。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装帧精美,诗画相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娅谈到,《欧阳黔森诗选》装帧精美,诗画相融,给人以视觉享受。欧阳黔森游历丰富,诗作中充满对世界的思考和感悟,尤其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民族历史有深刻抒情。他善于在集体中发现个体,讴歌无私奉献的个人,彰显大时代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副研究员戴潍娜:诗歌扎根于贵州山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研究所副研究员戴潍娜读欧阳黔森诗歌时,脑中浮现贵州方言朗诵的场景,感觉诗歌扎根于贵州山水。文学能将边远地域变为文化中心,保持世界弹性。她认为欧阳黔森的诗作以贵州山水为背景,展现出辽阔气质和广阔情感,具有政治抒情诗的特点,而写政治抒情诗在当代是一门艺术。

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内容丰富,展现赤子之心

十月杂志社主编陈东捷说,欧阳黔森曾在《十月》发表多篇中篇小说,主要以地质题材为主,后来转向重大题材长篇小说和影视剧的创作。现在他的诗歌集中出版,令人感到惊喜和意外。这本诗集内容丰富,展现了一份赤子之心。

十月杂志社主编助理谷禾:展现了宽阔的时代视野,与时代共振

十月杂志社主编助理谷禾表示,欧阳黔森作为小说家写诗,与专门写诗的诗人所写的作品有所不同。他的诗歌展现了宽阔的时代视野,与时代共振,表达了当代中国人的时代情感和视野。他的诗歌,表达明朗,不晦涩,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换一个角度来认识诗歌。

最后,欧阳黔森在答谢发言中说:“我从小就想当诗人,想当诗人的心一直没有泯灭。我的小说、散文、剧作无一不有诗歌影子的存在。特别是一些小说里,就有很多的诗歌文本。感谢所有师友的关注和鼓励。”

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为文学界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为贵州文学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会嘉宾纷纷表示,将继续关注和支持贵州文学事业的发展,共同推动贵州文学事业的繁荣与进步。


来源:众望新闻
记者 张思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