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应松:贞丰古城记
贞丰古城记文/陈应松一
古城是暗夜的爝火,顽强燃烧,抵抗风化和摧毁。有的胜利了,有的被时间打败,退场了,坍塌和失踪是大多数古城的命运。散发着糯米香味的贞丰古城是胜利者,在“中国糯食之乡”黏住了那些飞檐与青瓦的屋顶,抟聚住了城墙的走失和倒下,赓续着六百年的脚步声、打更声。
黔西南,浩瀚的群山中,北盘江大峡谷像大地的一道美丽刀痕,不远处的贞丰古城静卧于澄蓝的天空下,放射着纯银的光芒。一艘艘船只运来了棉纱、布匹、白糖、胶鞋、火柴及日用百货,运走了桐油、茶叶、草纸、皮革、陶器。斜月西沉、马帮铃响的清晨,渐起的市声和高矗的城垣、巍峨的城楼一道醒来。悠长的棹歌持久地叩打着峡谷的石壁,白层古渡帆桅林立,启碇声与浪花一起喧腾,花江铁索桥上,行走着商人和骡夫们。
当年在贞丰,两湖两广、江西四川的客商,将这阻隔行程的异乡之地,当作了故乡的憩园;古城的烟火也牵扯着从云南、陕甘来的回民和征戍的兵士的脚步,这里的美食让他们疲惫的身心得到了滋养。那一刻,滞留羁旅的他们突然找到了家的感觉。
嘈杂热闹的马草巷、捣衣砧声的东门外,人欢马叫。卖水的担子声、赶集山民的乡音、卖糯粽的吆喝、银匠清脆悦耳的锤声、榨坊的撞击声,在城墙的垛口缠绕回旋。潮湿、曲折的青砖木楼深巷中,石板上潴积的雨水照亮了磨损的车辙。店铺门前垒起的石头货台边,背篓客卖出山货,购回他们需要的日用品,或者敞着怀,歇上一气,在茶馆里喝一杯茶,在小吃摊品尝一碗糯米饭、一个布依灰粽。柴炉燃烧,冒着被油烟爆出的蓝焰,锻铁的煤炉呛着行人,铁匠们挥舞着大锤,脊背上的汗珠像泉水滚落。
歇山重檐,硬山穿架,悬山花墙,青瓦石基……凤山之下的这片古老建筑,砖石斑驳,瓦甍青黝。人烟稠密的生活中蒸腾的市声、水井边疯长的蕨草和月影,深宅里伸出的苦楝枝条与杮子红果,粗糙的凿墙缝长出的灌木和芒草,仿佛一个个挺立的人、一张张神秘的脸,被烟火熏燎的群像叠印在渐渐黢黑的院墙上。屋脊重重的剪影犹如神话中的大青鱼群,密密麻麻地拥挤在古城的夜晚。打更的锣声在窗格和排门泄漏的光亮里梦游般行走,诵读声、算盘的拨拉声、马骡的响鼻声、茶馆的惊堂木声、酒肆的猜拳声、戏楼的唱念声,在夜岚飘入城巷的时刻,延伸着这座边城的魅惑。
天井中的大石缸、石头镌刻的对联和檀木牌匾,为往事多了一些文字和证词。木梯上脚步踏动的咯吱声越来越沉、越来越远,石头也扛不住时间的暴力啃噬,只有烟火是不老的。因为炊烟升起,古城便有了丰腴的躯体和好闻的气味,而非一具徒有其表的躯壳。这里是活着的博物馆,是生命不断更新的城堡,是进入我们生活的红细胞,依然风韵犹饶,情态雅致。
二
一座修复的古城,是一册半文言半白话的书。院舍的空间、街巷的辐射是文言的,而烟火里的生活是白话的。一座古城,是一些人的记忆和寄托,是后来者的讶异与邂逅。无论多么遥远陌生的古城,只要它曾经古老过,也会一见如故人。
在未曾修复的年月中,这里有苍老的街石,有倾圮的城垣,有颓靡的门楣,溪中青苔杂草,院里狐蹿蝠飞。但这里依然有烟火袅袅萦绕,人群闲逸幽居。如今这个古城已经修复完毕,规划里没有将城中居民搬迁的愚举,而是让烟火延续,也延续着古城未曾中断的历史、记忆氤氲的岁月。古城中温润婀娜的女子,为刺梨花开的雨巷增添了穿越时光的韵致。哦,刺梨花一样优雅的美人,她们踏着锃亮的石板,让这曲折幽深的古城闪烁着逝去岁月的光泽,像被风雨剥蚀的石头上安静的月光。
据当地的朋友说,这座古城有许多怪事,比如没有北门,西门却有两座——大西门和小西门。如今的大西门是重建的,巨石拱门,如此厚重的城门,虽是一个复制的古物,却气势磅礴、宏伟壮观。城门上的城楼飞檐高挑于云端,有着应有的端庄和威严。最早的大西门建起之后,城门之外,又形成了大片的街巷市井,如油榨街、花牌坊、龙王庙、瓦厂头、坡阳脚等,还有许多以井为名的地方,如龙井、艾子井、石夹井、大水井、方家井、新水井等。有市有井,就是市井生活。
老辈子人回忆,从凤山上望去,曾经有无数参差美妙的庙宇道观聚集在这片城区。老南门有城隍庙、观音阁,旧城街有文庙,顺城街有关岳庙、药王庙、万寿宫,大街有寿福寺、天主堂。街后有川主庙、黑神庙、清真寺,鱼塘坎有文昌宫,后山上有望海楼,西大街有火神庙,城外有龙王庙,教场坝有东岳庙。庙宇中的万寿宫、川主庙和城隍庙均建有戏台,供川戏班唱戏。但不知何时,它们消失在了时间的无情淘洗攫啮中。
回忆起东门外峡谷的夏天,到处是嬉水的壮汉与少年。妇女洗衣的砧声、晾衣的绳阵、流水的喧哗,曾是古城繁华烟火的一部分。一座古城的运转,依靠的除了商人,就是匠人,他们显示着生活的便利、丰富和精细程度。九佬十八匠,木匠、篾匠、箍桶匠、鞋匠、银匠、铁匠、鞋匠,钟表修理铺、肉铺、杂货铺、茶馆、戏院,制陶、制革、制糖、碾米、榨油、造纸、纺织、鞭炮,一应俱全。20世纪初,贞丰城里的行会组织有轩辕会(疋头业、缝纫业)、张爷会(屠宰业)、老君会(五金业)、药王会(医药业)、鲁班会(石木匠人)、詹爷会(烹饪业)、马王会(驮马运输业)等。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还有近二十个同业公会及十多个手工业同业公会。
各种能工巧匠,各种买卖行当,各种作坊车间,各种店铺货摊,充盈在马草巷、鱼塘坎、中街、南大街……弯曲逶迤的街道和麻石路面,没入密集的青瓦屋顶和它们的墙角。商家门前宽大的石砌货台,白天属于商户,据说夜晚则是专为来往的骡马队和乞丐准备的。石砌货台、石缸、石槽、石磴、石鼓,院落里精美的桌椅,阁楼中斜挑出的窗幔,沿街盛开的三角梅,小吃摊上的火炉和那些身着民族服装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妇女在这里交汇。她们头上和胸前闪闪的银饰,同油纸伞上圆润滴下的边城雨珠,凝聚成岁月的风情。
三
贞丰县,曾是古夜郎国的一部分。城因石头垒建,故名石头城,亦称珉球,后者据说与城中的一块珉球石有关。贞丰城内有三块奇石,一为珉球石,一为蛤蟆石,一为昂蛇石。这三石甚为奇特,美姿天成,尤以珉球石最为神奇。此石高约13米,由上下两截组成,上石如弹丸,下石呈扁圆柱形。石色黝亮,轻叩石头,便发出铛铛声响,恍如古钟。换个角度看,此石又酷似一位仙女,亭亭玉立,正凝眸远眺。
贞丰古城现保存的有两湖会馆和两广会馆,而四川会馆和江西会馆则成为记忆。
湘鄂两省因靠近黔地,有大量商人来此,于是,曾经是名为“寿福寺”的宗教场所被两湖商人捐款改建为两湖会馆,为客商们提供议事谈生意和寄宿的便利,还为两湖省籍的旅人提供各种帮助。
这座会馆现在是一个香舍,出售各种香料。但我惊叹于它的建筑,依凤山山势而建,是一个侧座式四合院,中间的场院不大,却有一个戏台在二楼,旧时商人们优雅的生活让我们艳羡。这个戏台,保存有两根垂莲望柱,雕工精美。有荷式花坛交错在石阶庭院里,是为“茶墙”。后面的单檐配殿,是商贾们办公或居住的房舍,后殿还有逃生窗口,发生战乱匪患时,可从此逃出钻入凤山避险。
在两湖会馆不远的街对面,有一座不大的两层楼房。一排拱形的窗楣有着与众不同的欧式风格,但细看使用的又是传统的中式老瓦,有着坚固的石勒脚、青砖墙、小青瓦滴水——中西结合得天衣无缝。
大量的南北商人汇集于此,于是此地有了京杂货、苏杂货、川杂货、广杂货。棉纱、布匹、食盐、桐油等大宗商品的贸易昌盛,此地也因而富庶繁华,被称为“小贵阳”。贞丰曾为州府,后为县府,当地朋友说,这里曾建有黔西南地区唯一的银库。银库建在山洞中,黔西南包括广西云南边地的税银先集中在这里,再运至贵阳,后运往京城。
珉球书院距今已有一百八十年的历史,培养了贞丰历代的众多人才。这个四合院里有不少曲径通幽处,如今,各种艺术实践和文艺沙龙活动,儿童绘画和书法班,阅读或是喝茶、喝咖啡,全是免费,这个古老的书院成了新的网红打卡点。展卖的文创产品有许多布依族和苗族的文化元素,琳琅满目,古朴却又新颖。
文昌宫气势恢宏,主体建筑是一座二层楼,一层是一长溜木雕窗户,二层有长长的美人靠栏杆。两边的泮池很大,有很多鱼、很多荷花,泮池是长方形的,中间一座石桥通往宫中,远看就是一个“中”字。整体建筑由低而高,错落有致,正殿外观似“高”字,连起来意为“文笔高中”。文昌帝君,是科举之神,兴文昌学。在古城,文昌宫跟珉球书院一样,是以文化人、以文化德的重要场所,是古城文化底蕴的基石,也是古城的魂之所在。
贞丰古城的文庙(贞丰州学),始建于清乾隆时期,单檐歇山,面阔五间,有大成殿等老建筑。马二元帅府在县一中内,原是雍正时期修建的“长坝营游击署”,亦称“武官衙门”。咸丰同治年间,马斯俊为首的部队设帅府于此,故当地人称为“马二元帅府”。贞丰古城内有县一小和县一中,这也是如今古城文脉之所在。几千学生每天穿街走巷,给古城增添了勃勃生机。
古城阁楼是一栋独立完整的楼阁,也是贞丰历史最悠久的回族纪念建筑。六角攒尖顶,穿斗式木结构,有“走马转角楼”直通各层。正脊中有葫芦形宝顶,鳌鱼翘角,风铃高悬,在凤山吹来的风中,叮当有声,有如诵经。一百多年的老建筑,记载着因为商业昌盛而在此落脚的回族人的迁徙史。
这里为三省边地,百年前也有天主教堂和法国传教士。教堂起初设在火神庙,因遭大火焚毁,后在离原址不远处另建了精巧的天主教堂。还有保存完好的望海楼、观音庙、谭家大院、赵家大院,这些建筑无不在诉说着贞丰丰厚骄傲的历史。
为什么这个古城的烟火气息如此浓郁?是当地政府的远见卓识,留住了城中居民。如果古城没有了人与烟,只有商业,要么就是死城,要么就是个古建筑博物馆,要么就只是个旅游景点,而居民的烟火气象,正是想象、延伸和激活古城的荷尔蒙和多巴胺。
四
贞丰古城还是闻名遐迩的美食之城,这也是古城活力满满的源泉。无论是赶集天,还是平日里,城中大量的美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饕餮客。小西门、大西门、洗布河、新市场、花牌坊,沿街尽是香喷喷、热辣辣的小吃摊点,最负盛名的是贞丰粽粑和油糯米饭。
贞丰粽粑又称布依灰粽,是布依族的传统美食,所呈的灰色是用糯谷草灰染成的。其中重要的一道制作工序是炒米,即用草灰、猪油和香料一起炒糯米,既要把糯米炒成灰色,还要炒出香味。粽子馅除了各种猪肉,还可以加入板栗和其他坚果。煮粽子的香味和烟雾混合在一起,在风中搅拌,越来越浓地在街巷漫漶流走。人们的食欲烫着宁静的日子,一颗颗、一丝丝黏扯住他们的乡愁。
油糯米饭是由油浸润的童年滋味,上面要铺上十几片瘦肉叉烧,并有大头菜、腌萝卜、腊肉、盐菜、折耳根等。油糯米饭是贞丰这个“中国糯食之乡”的“美食天花板”,贞丰古城是被油糯米饭泡着的,没有人能离得开它。
在花江铁索桥边的摩崖石刻上,有“履道坦坦”四个大字,让我瞩目良久。我想,这是古代商旅行客对黔西南群山的冀望。如今,在北盘江上,有曾经是“亚洲第一跨度”的北盘江大桥;还有“世界第一高桥”花江峡谷大桥,桥与水面垂直距离为625米,一时半会儿世界上还没有哪座大桥能超越这个高度。从北盘江往万丈悬崖上看,有飞架的高速公路在云端里穿山越洞,这是真正的天路。这里正在悄悄产生着桥与路的神话,天堑变通途,“履道坦坦”成了现实。
贞丰,茶马古道上的古城,如今在黔西南尖锐而又辽阔的大山波涛里,犹似打开了一坛秘藏老酒,向世界溅射出令人眩晕的醇香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