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访谈 > 详情

李俊:时光荏苒中的诗意栖居——评《欧阳黔森诗选》

省作协创研部 | 2025-04-16 10:09

编者按:

4月15日下午3点,在诗韵与思想交织的文学盛宴中,由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出版集团主办,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省作协创研部承办的“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欧阳黔森诗选》分享研讨会”在新华书店(紫林庵分店)圆满举行。

会上,李寂荡、颜同林、李俊、南鸥等评论家深入挖掘欧阳黔森诗歌的丰富内涵,共同探讨欧阳黔森诗歌的魅力与价值,为这场文学盛会带来了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思想启迪。

他们以独到的眼光挖掘欧阳黔森诗歌作品的独特价值,从艺术手法到精神内核,为我们展现了欧阳黔森诗歌在当代诗坛的别样风采。

基于此,我们将这些凝聚智慧与思考的精彩评论整理编发,邀您一同回味研讨会上的思维碰撞,感受欧阳黔森诗歌的独特魅力,探寻其诗歌创作在当下文学语境中的深远意义。

时光荏苒中的诗意栖居

——评《欧阳黔森诗选》

李俊

许多并非以诗歌闻名的大作家年轻时写诗,成名以后依然写诗,老年以后还写诗,不为稿费,不为沽名,比如莎士比亚、鲁迅、郭沫若、莫言等。评论者一般都认为是作家为了保持对生活的敏感、思考的敏捷和文字的敏锐。或许,这还源于作家的赤子之心和诗意栖居的人生理想。

青年时代的欧阳黔森酷爱文学,大量地写诗。1992年春,他与同样酷爱文学的青年人刘华、夏晖等筹备创办一份文学刊物,还有女诗人周西篱加盟,很快就有了刊号。夏秋时节,他们的《黄果树文学报》创刊号出版了,第三版是“欧阳黔森诗歌专版”。可惜因经费缺乏,文学报仅办了一期就停刊了。深受“无钱而停刊”刺激的欧阳黔森不久后就义无反顾地扑进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大潮里。经商之余他也偶尔写一些诗,还忙里偷闲地出版了第一本诗文集《有目光看久》。大约在2000年,欧阳黔森从商海回归文学之路,转型以小说创作为主,同时写影视剧本,还当制片人,都迅速地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奖无数,2022年还因一部报告文学站在了中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的领奖台上。在这20多年里,欧阳黔森始终没有忘记诗,闲暇之余一直在写,也时不时地发表一些。2024年,他从跨越40余年的几百首诗歌中精选出38首,集结成《欧阳黔森诗选》出版,诗坛元宿贺敬之欣然题写了书名。

这38首诗里,有七八首是我早已读过的旧作,是欧阳黔森的青春模样。比如开卷第一首《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是他27岁时从地质队调到《杜鹃花》文学杂志社工作期间的作品,写得青春飞扬、豪情满天。30年前笔者认为是他写得最好的一首诗,30年后仍然认为是他诗歌中的代表作。2005年贵州师大中文系编写的一本《写作》课程辅助教材《写作范文解析》(大众文艺出版社),将之选入其中。许多任课教师反映,这首诗便于教学,也便于大学生们学习、模仿、背诵,还多次成为文学朗诵会的篇目。这首诗的核心意象,是将青藏高原比作一位古老而年轻的巨人头颅,他的两道目光一泻千里而成为黄河、长江。但诗人并未直白地说黄河、长江,而是用“只有这博大而神奇的目光/才有着生命力的色彩/一道黄色/一道蓝色”来喻指,从而营造出了一种神奇、宏大、壮美的意境。诗中的两组排比句式所形成的音乐美、建筑美和节奏感独具审美感召力:“向西、向西/那儿有狂风般剽悍的骑手/那儿有风吹草低的原野/那儿有高不胜寒的雪山”“向西、向西/去骑一骑狂风般剽悍的骏马/去看一看风吹草低的牛羊/去摸一摸冰凉的世界屋脊/去吧!男儿要远行/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

诗与远方,是苟且于生活泥潭中的大多数人内心真实的向往。这里的“诗”,即为“诗意栖居”,出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生充满辛劳/但还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之上”,表达的是一种自由、快乐、雅致的美的精神生活理想。“远方”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外出旅游”,若能上升到法国诗人兰波说的“生活在别处”,那就是一种超越乏味的现实生活而达到理想境界的人生。欧阳黔森去过不少地方,走一路写一路,于是诗集中便出现了西沙群岛、横断山区、新疆罗布泊、天山,以及俄罗斯的托尔斯泰庄园、陀思妥耶夫斯基故居、普希金广场和肖洛霍夫笔下的顿河等篇名。这些诗歌基于叙述、描写、抒情和言志,升华以哲理与思辨,诗情画意给人以美感,诗中的地域让人心驰神往。欧阳黔森十分推崇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在普希金雕塑前》一诗中就有充分的表达:“我至少看见十多座你的塑像/每一次,我都会停下匆匆的脚步/蹑足注目/在俄罗斯广阔的土地上/只要有你站立的地方/那个地方便会神圣起来/令人肃然起敬”。普希金写过一首著名的短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欧阳黔森却在诗中说“生活从来就没有/欺骗过任何人/你有花前月下的良宵/也可能就有妻离子散的时候/你有风和日丽的日子/也会有着暴风骤雨的岁月/生活的真相/原本就是如此”。反其意而深入开掘人生社会,写出了新意,写出了哲理,让人读罢掩卷长思。

诗集的“缘像花一样绽放”专辑里有7首“花花草草”诗,什么梨花、桃花、杜鹃花、兰草、蒲公英等,初看标题觉得很一般(已是年近六旬的大作家了,还痴心于那种少男少女的小情小调),细看内容却很不一般。《热爱兰草》写的是“老山兰”、英雄花:一位喜爱兰草的女性友人穿着兰草一样的绿军装上了老山前线,在救死扶伤时英勇牺牲了,“我知道你已化成了一株老山兰/永远长在了老山上”,这是大情大义大爱,令人肃然,让人动容!《你是一叶紫苏》可与集子里的另一首《我知道你走了》联系起来解读,诗情意涵会更完整。紫苏是一种可药用、食用的一年生草本香料植物,为“百草香”之一。诗作以“紫苏叶”喻人,追忆那如花的年华和情爱的芬芳,表达永失我爱的伤痛与人生无常的怅惘:“你就是一叶紫苏/掩蔽了百草香”“今世已无缘相见/于是佛让你醒在/我的梦中/你依然是嫣然一笑/依然是芳香弥漫”。这种刻骨铭心的生命情感际遇,有个性也有共性,既陌生又熟悉,对于许多有生活阅历的人来说,很容易引起共鸣。细品这7首“花花草草”诗,其实是对中国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这一美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创当今时代别样表达之新。就像1960年的一个冬夜,曾写下无数铁血军旅诗的60岁的陈毅元帅夜不能寐,接连写了十几首“花花草草”诗(《冬夜杂咏》),那些“青松”“红梅”“秋菊”“兰花”“含羞草”等,哪一首不是在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怀?

欧阳黔森年轻时当过地质队员,有一段踏遍青山找矿的人生经历,因而写过上百首“地质诗”。这本诗集里只选了4首,辑为“地质之恋”。从诗歌类别来说,都属于内容真实的叙事诗,手法是叙事以抒情。《血花》讲述的是一个地质队司机在大年三十违章冒雪开车送山里的地质队员们回家过年,因积雪打滑,为不使汽车掉下深渊而选择了撞山壁,车上的人安全了,司机却不幸身亡;《勘探队员之歌》叙述一个受《勘探队员之歌》激励而走进地质队的工程师,失足跌下山谷身亡,同伴将其就近埋在河边高地。多年后他可以进入烈士墓群了,当人们去迁坟时,那里却已变成河床,尸骨早被山洪卷走了;《一张中国矿产图》记叙一个功勋卓著的地勘队员,临终前仅仅要求在他的身上覆盖他亲手绘制的一张中国矿产图;《勋章》叙说了一个十几年专心找矿而希望获得勋章的地质队员,不幸摔断了一条腿,截肢后就地埋在山沟里,他也被迫离开了地质队,因为没有找到矿而未获得勋章,这成为他一生最大的遗憾,诗人却告诉他:“你的勋章不挂在胸前/是埋在深沟里的那条断腿/你的腿啊就是一枚血的勋章”!这4首叙事诗所组成的“地质之恋”是苦涩、辛酸的,是无奈的,同时也是悲情、悲壮的,读之使人五味杂陈、感慨万千。尤其是《血花》中那位违章出车的司机,死后就孤零零地埋在路边,“永远不会被授予烈士的遗体/血花开在雪地里/鲜艳灼人”“没有纪念他的墓碑/只有记事牌一块/‘小心路窄坡陡/曾出恶性事故’”。可以说,欧阳黔森30年前写的这4首现实主义地质诗,极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艺的人民性。诗歌与现实社会紧密关联,诉说劳动实践的艰辛与悲苦、反映劳动者的生活、情感和命运,这是一个大众性的文艺观。西方关于文艺起源于社会实践的“劳动说”、中国古代《春秋·公羊传》里说的“劳者歌其事”即为实证,白居易更是大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写诗是“人的一切活动中最为纯真的”“诗极为自由地构拟出自己意象的世界,沉浸于想象之域乐而忘返”。明代思想家李贽的“童心说”也有类似的表述。但凡不为名利而身心自由快乐地写诗的行为,是童心、真心与爱心使然,是对诗意栖居精神境界的追求。可以说,《欧阳黔森诗选》正是其40余年赤子之心的感性显现和诗意栖居的岁月留痕。

作者简介:

李 俊,贵州师范大学教授,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电影家协会第五届主席。出版诗集《五色石》等7部专著,编剧作品有电视剧《杨虎城的最后岁月》《伟大的转折》等20余部。获全国“飞天奖”“金鹰奖”、贵州省文艺奖等20余项,荣膺“贵州省十佳电视艺术工作者”“贵州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来源:省作协创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