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访谈 > 详情

南鸥:一位诗人的人文基座与诗性的力量——《欧阳黔森诗选》浅析

省作协创研部 | 2025-04-16 10:11

编者按:

4月15日下午3点,在诗韵与思想交织的文学盛宴中,由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出版集团主办,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省作协创研部承办的“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欧阳黔森诗选》分享研讨会”在新华书店(紫林庵分店)圆满举行。

会上,李寂荡、颜同林、李俊、南鸥等评论家深入挖掘欧阳黔森诗歌的丰富内涵,共同探讨欧阳黔森诗歌的魅力与价值,为这场文学盛会带来了深度与广度兼具的思想启迪。

他们以独到的眼光挖掘欧阳黔森诗歌作品的独特价值,从艺术手法到精神内核,为我们展现了欧阳黔森诗歌在当代诗坛的别样风采。

基于此,我们将这些凝聚智慧与思考的精彩评论整理编发,邀您一同回味研讨会上的思维碰撞,感受欧阳黔森诗歌的独特魅力,探寻其诗歌创作在当下文学语境中的深远意义。

一位诗人的人文基座与诗性的力量

——《欧阳黔森诗选》浅析

南鸥

欧阳黔森的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影视剧等,可谓非常广泛,现在他的《欧阳黔森诗选》在朋友们共同期待中闪亮登场,为他的文学人生又增添了绚烂的笔触,我便有了妄言几句的冲动,谈谈这本诗集在其文学版图上所彰显出来的一位诗人的人文基座与诗性的力量。

请允许我先说一个小故事。

1815年的春天,二十岁的英国诗人济慈站在教室外的花树下,老师问他喜欢什么样的诗歌,他沉默片刻,看着头顶微微颤动的花枝说:“诗歌,应该像树叶长在树枝上那么自然”。济慈的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为诗歌的结构、气息上要自然,要通畅,更应该理解为诗歌的生成要有内在的基因,要有思想和情感的合理性,就像树叶长在树枝上一样自然,显然,这是一位诗人、作家染色体层面的一种内在的人文基质,彰显一种心灵与文本相互构建、彼此朗照、共同呈现的一种双重互证的互为关系。

此刻也许朋友们想,为什么在言说《欧阳黔森诗选》之前,我要从济慈的那句名言出发,其实,我是想透过文本来发掘一位诗人的心灵、格局、情怀、大爱、担当及由此形成的人文基座,来阐释一位诗人的诞生及人本与文本的相互生成、彼此朗照的内在关联。作家拥有什么样心灵,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人文基质,就会创作出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显然这是一位作家严格区别于其他作家重要的内在标识,是一位作家的人文基座,只有这样认知,我们对一位诗人作家文本的解读才是客观的、真实的、立体的、有效的、内在的、富有力量的,既是对诗人的尊重,也是对文本的尊重。

坦率地说,我对当下中国诗歌现场的创作一直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我始终认为有着大面积的“伪写作”,就是人们常说的诗人就是“强说愁”,因为除了高度的同质化与浅表性的喋喋不休之外,我们看不到生成文本的灵魂密码,看不到生成灵魂的染色体的纹理,因而也看不到一位诗人的人文基座与诗性的力量。

1、文本中灵魂的密码、染色体的纹理昭然若揭,因而我对欧阳黔森的创作一直怀有一份源自内心的赤诚、热爱与敬重!

我与欧阳黔森认识已30多年,对他的整个文学生涯与创作成都有大致的了解。尽管他的著作颇丰,方方面面成就非凡,但我认为最能代表他艺术才华与文学成就的其实是他的短篇小说。1999年他在《当代》发表的小说处女作《十八块地》之后,短篇小说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接二连三地在《当代》《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像《断河》《敲狗》《丁香》《血花》等脍炙人口的作品,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并获得短篇王的美誉。其中,《断河》在2004年入围“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敲狗》在2006年获得“蒲松龄短篇小说奖”榜首。他的小说中,巧妙地运用了很多诗歌,并在小说中有了点睛之妙,在其众多的小说中,都见端倪。由此,我有理由认为,能写好诗歌的人,一定能写好短篇小说,诗歌的凝练、简洁,正与短篇小说创作的精髓异曲同工。

2、对英雄的崇尚、对这片土地的赤爱生成了欧阳黔森创作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敬畏!

这是一个萦绕、渗透欧阳黔森几十年创作生涯的一个关键词,对英雄的敬畏、对历史的敬畏、对大自然的敬畏,并由此构成了一位作家的格局、情怀、大爱、担当的人文精神与文学品格的人文基座。

欧阳黔森出生在贵州铜仁,自幼受到诸多红色故事的熏陶,形成一种崇拜英雄的人生情结,这种情结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影视作品,无不渗透着他对英雄的崇尚。他1984 年参加工作,是贵州地矿局103地质大队的一名地质队员,历任组长、项目负责人。这是一份异常艰辛的工作,用自己的双脚,翻山越岭,在崇山峻岭中寻找矿藏。这样的经历,使他与大自然有着一种特别的挚爱,这也是嵌入他灵魂的另一个重要情结。

欧阳黔森的诗歌创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从1985年在《杜鹃花》上发表诗歌处女作《晨曲》出发,开启了他的诗歌创作之路。从诗歌创作出发,走向文学之路,应该是古今中外绝大多数诗人、作家走向成功的路径,一是因为诗歌本身的独特魅力,二是因为诗歌创作对于培养自己的感知力、淬炼自己的语言能力都有很大支撑,从这个意义上说,欧阳黔森的诗歌创作,对其整个文学和影视剧创作所取得的非凡成就显然功不可没,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用三个晚上的时间细读了《欧阳黔森诗选》,感慨颇多。诗集由《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俄罗斯诗抄》《新疆行》《缘象花一样绽放》《民族的记忆》《共和国不会忘记》《地质之恋》七个组诗与长诗《贵州精神》以及《旗树》《我知道你走了》《一句格言》《李彬颂》四首短诗构成。在我的阅读经验与期待中,我总是渴望在文本的背后,触摸到诗人心灵的温度、精神的质地、诗性的力量,只有文本具有了这些人文内核的元素,语言才能获得灵魂的支撑,文本才具有应有的质地与重量。

3、欧阳黔森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思考,完完全全是从欧阳黔森体内生长出来的,都是从他的血汁中渗透出来的,都是他血液的喧响。

阅读《欧阳黔森诗选》似乎是轻松的,因为他的语言朴素、真切、简洁,总是在不动声色的叙述,自自然然就流淌进读者的内心。阅读中,我的思绪不断被激活,每读一首,都要掩面沉思,我强烈地感悟到文本的每一个意象,每一个思考,完完全全是从欧阳黔森体内生长出来的,都是从他的血汁渗透出来的,都是他血液的喧响,人本与文本获得了一种双重的互证,而且这样的互证是一种肉体、精神、文本三位一体的彼此构建、相互支撑、共同呈现的诗学存在。

4、欧阳黔森的创作,彰显了一种“人本”与“文本”高度的双重互证。

显然,这样的诗学存在是坚实的,是灵魂的,是诗性的,并成为一种诗歌生成的有效路径,这就大大提升了诗歌文本的精神纯度与诗性的力量。

诗集开篇是组诗《那是中国神奇的版图》,这组诗歌我几年前就精读过,当时我就认定这组诗歌是欧阳黔森的代表作,无论题材上体现出的格局与情怀,还是饱满与炽烈的情感,都完全是从他体内自自然然生长出来的,是真实的生命体验所分泌出来的诗歌,这是一位诗人作家的人文起点与艺术逻辑,这就从本质上远远地把那些强说愁的文字,那些无病呻吟的情绪从心灵上严格地剔除。

5、在我看来,心灵是诗人、作家最大的才华。

只有心灵,才能让文本获得灵魂的温度、思考的重量、充满纹理的质地、诗性的力量。所以我常说我们只有把心灵昼夜打开,再打开,我们才能听到万事万物的声音,才能听到神奇的声音,我们写下的文字才有可能具有一点点价值和意义。

其实从诗歌本身的意义上说,认知上的嫁接、文本上的拼贴、语言上的游戏如果成为一种时尚的话,那么大量“假花”一样矫情的文本将会充斥着诗歌现场,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对心灵的背叛,对文本的远离。哲学家维特根斯坦非常强调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忠实于具体的场景和细节,这就为我们的诗歌回到心灵,回到文学的本身,具有本体性的哲学支撑与直接的诗学意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欧阳黔森这些从心灵出发,从敬畏出发,从真实情感出发的文本,才是真正具有文学价值与诗性力量的文本。

作者简介:

南鸥,本名王军,贵州贵阳人。著名诗人、作家、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委员。贵州省诗歌学会会长,有部分作品介绍到欧美,入选多个外文版本,出版二部人物传记,获改革开放三十年贵州“十大影响力诗人”等多个大奖。

来源:省作协创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