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佳清:竹元,一片被云雾吻过的土地
我是谢佳清,在竹元村的第十一个春天,木窗棂外那株野木棉又开花了。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我更愿意以诗人的身份,为您展开这幅水墨长卷。
这里的地势是大地未完成的诗行——乌蒙山的尾韵与黔北的平仄在此交融。十九点七平方公里的稿纸上,喀斯特地貌是造化执笔时溅落的墨点。海拔落差是竖排的阶梯诗,从580米到1680米的海拔高度间,我们种云朵在低谷,藏星斗在山巅。
记得初来时,山路是垂落的绳结,拴着41个村民组千户人家的炊烟。而今条条公路宛如银色飘带,轻轻别系在群山的发际和腰间。从前大山里空寂的马铃铛,如今已化作热闹的车水马龙。但乡亲们眼里的澄明从未改变,像观音寺河的水,总映着完整的月亮。
我们耕种的方式带着古意:红樱子高粱在陡坡上写满长短句,秋收时便成了茅台酒瓶里的平水韵。散养的黑猪是自由的标点符号,在竹林间创作即兴散文。那些带着晨露的卷心菜,每一片叶脉都印着有机的十四行诗。石林是大地突然的断行。上千亩的咏叹调被苦竹和柳杉填词,与万亩奶子山森林构成对仗。当雾霭漫过,整座山就变成了会呼吸的长诗短句。我最爱带访客去听竹笋破土的韵脚,在平均海拔1130米的任何高度,都能听见红豆杉与云朵的唱和。
小河淌水时,时间就慢了下来。沙粒从指缝滑落的节奏,恰似陶渊明停云诗里的逗点。年轻人在攀岩的绝壁,用绳索系住风的意象。而老人们更多的时候则是在小院的时光里,把野刺梨晒成脱水的春天收藏。
绕村而过的观音寺河
交通不再是平仄的障碍。当年五个小时的颠簸,现在化作高速路上一阙小令。但您若从大发渠收费站下来,请务必摇下车窗——7公里村道两侧,63.7%的森林覆盖率正用释放的负氧离子填写欢迎词。
我总在暮色里收集炊烟的平仄。那些新修的青瓦屋顶下,有电商直播的韵脚,也有柴火炉灶延续的古老节奏。乡村振兴的新诗行,继往开来的新乐章里一定会赋予乡愁合适的韵部。 而竹元的春天,是万紫千红迸发的力量汇聚而成的多彩诗篇,浅吟低唱都相宜。
在这里,每个清晨都像刚被露水校对过的清新诗稿。而您若来,便是最精彩的那一行。
远山不远(十年前,我从市区开车5个小时才到达,现在走仁遵高速公路从大发渠下道,到村只有7公里,总共不到一个小时的车程),白云驮你,山风载你,一路生花。
(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贵州省作协会员,曾获全国脱贫攻坚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