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及时资讯 > 详情

“笔触聚焦新时代·展现贵州新风采”主题实践活动圆满举行

贵州省作家协会网 | 2025-09-19 21:48

9月15日至18日,由贵州省作协和黔南州委宣传部联合主办、《山花》杂志社和黔南州文联(作协)承办的“笔触聚焦新时代·展现贵州新风采”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黔南)主题实践活动在贵州黔南圆满举行。

活动汇聚了来自云南、重庆、江苏、上海、广西、湖南、安徽、浙江等8省(区、市)的文学力量——包括鲁迅文学奖得主海男、李元胜、胡弦、陈仓在内的10名省外知名作家,与李寂荡、孟学祥、墨绿青苔等30余名贵州本土作家组成采风队伍,分赴贵定、龙里两县深入走访,以文学视角解码地方发展脉络,用鲜活文字为黔南文化传播和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龙里采风,从红色遗址到产业热土,书写赋能篇章

9月16日清晨,龙里组作家迎着晨光开启了此次活动的采风之旅。

作家们来到龙里河大桥,站在桥上远眺,朵花湖(窄冲水库)跃入眼帘。桥下,河水潺潺,两岸稻谷金黄、山峦苍翠。

朵花湖(窄冲水库)远眺图

诗人郑瞳走在龙里河大桥上,用手机拍下河桥相映的画面,惊叹道:“朵花水库真美,水是真绿,天上的云像在我脚下一样浮动。”

鲁迅文学奖得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李元胜,平时除诗歌创作外,还涉足小说、散文、随笔写作,同时兼具知名生态摄影师、博物旅行家身份,出版过旅行笔记《旷野的诗意》《昆虫之美》。他站在龙里河大桥上,表示一定要到桥下的河谷去看看,不然会有遗憾。

采风队伍随后来到龙山镇朵花文化礼堂,作家们听取余下村村主任徐方林介绍该村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工作时,李元胜来到河边散步,以一名博物旅行家的视角,观察到河中有红腹溪石斑鱼游动。

他说:“贵州是一个拥有绿色生态资源的地方,这几年的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红腹溪石斑鱼对水质要求非常高,说明这里的生态好。贵州很适合旅游,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新晋的网红打卡点‘十二背后’也值得一去。”

在龙里河大桥旁合影

午后,龙里工业园区的企业正忙碌着,能听到各种机械的作业声。作家们先来到贵州恒力源实业集团,参观刺梨精深加工生产线,了解刺梨鲜果从加工到精深研发的全链条环节以及企业发展历史,品尝新鲜的刺梨原汁。

随后,走进贵州桔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和智控中心,了解板材制造全流程。桔瑞森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板生产加工基地,在2025年由中国木业网主办的“‘创新破局 乘势笃行’中国板材产业峰会暨金匠榜颁奖典礼”上,该公司一举斩获“刨花板十大品牌”称号。

诗人梅培源说:“产业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人的奋斗和创新,值得我们去书写。”

在贵州桔瑞森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大门前,采风队伍合影留念,随后前往黔货出山电商产业园参观。

在黔货出山电商产业园参观

9月17日清晨,采风队伍来到谷脚镇观音山红军战斗遗址,聆听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作家吴付刚现场补充了不少与观音山红军战斗遗址相关的红色历史知识。

当天,正值龙里“刺梨金秋·乐享丰收暨首届刺梨臻品品鉴交流”活动日,采风队伍辗转到谷脚镇茶香村“十里刺梨沟”,参加了现场发布仪式,并与嘉宾、果农详细交流,龙里刺梨产业得到了作家们的称赞。

龙里“刺梨金秋·乐享丰收暨首届刺梨臻品品鉴交流”活动现场

广西作协副主席、广西文学院副院长刘春算过一笔账:“我刚采访了一户果农,他说他家刺梨年产量2万斤,1斤刺梨可卖3-4元,那一年收入还不少。”同时,刘春感慨,在龙里,他不仅领略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美风光,还感受到当地文化与经济蓬勃发展的多元气象。

作家李元胜、赵燕飞与果农交流

在刺梨蓬前,鲁迅文学奖得主、诗人、小说家陈仓接受记者采访,他说:“三年前我来过一次贵州,当时听到一句广告语,说‘贵州是平的’,很是诧异。到了贵州,感受到了贵州人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韧精神,打造出一片‘高速平原’,展现出改造生活、改造世界的磅礴力量。这次来,我又算开了眼界,别小看这小小的刺梨果,它背后可是一个别样的大产业、大世界。在这里,我深刻感受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刚采摘的刺梨鲜果

《湖南文学》副主编、作家赵燕飞说:“我们来得真巧,遇到这里举办丰收节,漫山遍野的刺梨,可谓硕果累累。”

烈日当空,采风队伍随即前往平坡村。在平坡苗画传承人兰开军的介绍下,大家了解到,平坡村的农民画师中,既有从事苗画创作30余年的非遗传承人,也有80多岁的老人,还有返乡创业的90后青年,她们农忙时劳作,农闲时创作。在她们的画中,能看到勤劳、朴实和热情的精神品质,也能感受到她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平坡苗画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为背景,不仅在国内享有盛誉,还走出国门,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和马蒂斯”,展现了中国农民画的艺术魅力。

在打朗苗寨,广西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锦璐接受采访,她说:“贵州龙里是一个超乎我想象的地方,它的活力、它的清新、它的质朴都让我大开眼界,大感意外。龙里人非常善于将科技与生态深度融合,成功将当地优质的生态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和经济资源,这一‘科技+生态’的发展模式,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万物共生的美好图景。”

采风过程中,作家们既触摸到红色历史的温度,也感受到产业发展的速度和乡村振兴的热度,纷纷表示,将以文学的视角,把龙里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发展之兴转化为鲜活的创作素材,让文学成为龙里生态产业、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放大器”——既为龙里文旅品牌吸引更多关注,也为文学创作注入鲜活的产业题材。

贵定采风,在三线建设记忆与非遗生态中,打捞创作灵感

与龙里组同期,贵定组作家于9月16日开启了一场独特的采风之旅。

首站走进三线建设3535厂、3610厂。斑驳的厂房墙体上,“好人好马上三线”的红色标语仍清晰可辨,一座座红砖砌成的厂房,记录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人们攻坚克难、支援国家建设的热血故事。

在贵州际华三五三五服务厂(旧址)门前合影

参加活动的贵州青年作家熊生庆刚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逐水船》,该书勾勒了“三线建设”背景下小人物的人生百态,刻画了多个鲜活的角色,展现了他们在生活磨砺中的坚韧生命力。

他表示:“此次活动,收获很大,我将继续书写好与三线建设相关的故事!”

贵定县沿山镇腊利梯田(鸟瞰图)

贵定县腊利梯田风光

“太治愈了,蓝天、白云、金色的梯田就像在童话里一样。”离开老工厂,作家们辗转来到腊利梯田,金黄的稻穗在阳光下随风摇曳,村民们背着竹筐、扛着镰刀穿梭田间,忙着筹备秋收,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海男说:“每次来贵州,都觉得贵州的水文化丰富而多变。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像贵定腊利溶洞的出水景观,就非常震撼。在水的面前,我们人类是很渺小的,唯一要做的就是保护利用。腊利的梯田和村庄,就是保护利用的典范。”

《安徽文学》编辑部主任、作家夏群行走在田垄上,她说这是她第一次来贵州,两天的采风为她带来了强烈的创作触动:“贵州的人文地理、风俗民情独具韵味,民族特色更是极具感染力。腊利梯田所呈现的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画面,也让我深受启发。接下来,我将把这次采风的感悟融入创作,让这些珍贵的见闻通过文字被更多人看见。”

田间新鲜的瓜果和灶台上的烟火气,让这片土地充满活力,同时也刷新了她的认知。“人这一辈子,就是在制造和捕捉记忆。”浙江文学院(浙江文学馆)展陈外联部副主任徐静说,这些鲜活的瞬间,是身体记住的,是文字要去承载的。她将把在稻田边、在山野间、在人民生活中触摸到的天真与活力,带回书桌,化作新时代的文学印记。

9月17日清晨,采风重心转向贵定的文化肌理。采风队伍先后来到盘江镇音寨村陶泥馆、蜡染体验馆、研学基地、匠人小镇。

作家张扬、夏群与当地蜡染匠人交流

在蜡染体验馆,靛蓝色的布匹在匠人手中逐渐显现出精美图案。从贵州财经大学毕业的布依族姑娘邱良君,家住盘江镇清定桥村,她返乡创业已有4年,是个痴迷于豆染技艺的小老板。她的店铺就开在匠人小镇与研学基地里面,不错的收益让她的脸上写满了笑意。女匠人现场为作家们展示豆染技艺流程,神奇的手法赢得了大家的不断点赞。

作家孟学祥感慨:“我写过牙舟陶,不管是牙舟陶还是蜡染,都体现了非遗传承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都值得我们去书写!”

当日下午,大家还举行了座谈交流,省内外作家就贵州文学队伍建设、文学创作畅所欲言,提出了宝贵建议。

作家胡弦在贵定的乡间道路上采风

“贵州的文化现象值得关注!《山花》这本文学期刊能成为中国的文学名刊,除了多代文学家的努力,还包含着地域人文的时代肌理。”座谈会上,鲁迅文学奖得主、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说,“贵州的诗人不时在《扬子江诗刊》亮相作品,作者中包括李发模、李寂荡、姚辉等著名诗人,也包括像袁伟这样的贵州年轻诗人,他还是第二届江苏省‘名师带徒’文学工程的入选者。”

作家们交流采风心得

网络作家墨绿青苔表示:“希望通过此次交流,推动黔南文学创作在新时代的土壤中不断生长,让更多省外作家深入了解贵州、宣传黔南,共同书写无愧于时代的文学篇章。”

四天的贵定行,作家们不仅收集了三线精神、非遗技艺、生态产业等丰富素材,更以文学敏感度挖掘出地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深层关联,为后续创作积累了大量鲜活细节,也为贵定文化资源的文学化表达提供了新思路。

文心聚力,以新时代文学实践点为纽带,长效赋能贵州文旅融合

此次活动中,省内外作家以脚步丈量黔南大地,用心灵感受地方脉动。他们不仅收获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还以文学为纽带,为贵定、龙里两地的文化挖掘、品牌塑造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据悉,自2022年贵州省作协推进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工作以来,始终以实践点为桥梁纽带,通过签约省内外作家、组织300余名创作者深入基层采风,产出了一批反映贵州风貌的佳作——累计在《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小说选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作品100余篇。

这些作品不仅为贵州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助力提升贵州文化影响力。同时,省作协还依托实践点平台开展丰富的文学文化交流活动,为作家创作提供灵感源泉,吸引更多优秀创作者汇聚贵州,推动文学人才培养,为贵州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文/省作协组联部
图/多彩贵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