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采风活动 > 详情

《小说选刊》贵州改稿班暨贵州省第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赴黔西化屋村采风

贵州省作家协会网 | 2025-09-22 10:17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要求,探索文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9月19日至20日,《小说选刊》贵州改稿班暨贵州省第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组织作家学员前往黔西市化屋村、大关镇开展采风实践。

秋日的乌江畔,山水如画。通过实地走访和交流,作家学员们在山水之间、村落之中、历史遗迹之前,与人民生活零距离对话,深切感受到新时代乡村的蓬勃生机,也进一步坚定了大家以文学记录人民、讴歌时代的使命担当。

《小说选刊》贵州改稿班暨贵州省第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在黔西化屋村合影

走进化屋村:山水与乡愁激荡灵感

化屋村是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赴贵州考察的第一站,也是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站在乌江源百里画廊观景台,俯瞰全村全貌,青山环抱,碧水悠悠,整齐的村落与昔日“深度贫困村”的印象形成强烈对比,让人心潮澎湃。大家感叹道:“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贫困发生率高达63.6%的深度贫困村。”参训学员蒋振炜边拍照边说:“这不仅是一幅山水画,更是一部浓缩的乡村振兴史。我看见的不只是美景,更是化屋村群众从贫困走向幸福的轨迹。文学要做的,就是把这种轨迹写成一首长诗。”

走进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新居和热闹的扶贫车间。讲解员介绍村民们从“旧棚”走向“新居”的故事时,青年作家李梦云不由写下笔记:“从自给自足到产业兴旺,这就是人民生活的时代跃迁。人民的笑容,就是最有力的叙事。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把这种真实的幸福传递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乡村振兴的意义。”一位正在车间里忙碌的村民笑着对作家们说:“以前吃穿都难,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心里踏实得很,这日子啊,是越过越有盼头。”

在环(东风)湖步道徒步时,阵阵清风吹来,乌江江面波光粼粼。学员们纷纷谈起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里的生态不仅养眼,更养心。”学员周仕秀感叹,“生态环境的改善在这里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生活在此的人们每天都能触摸到的真实。我的写作,要让这份真实被更多读者感受到。”“这里的山水是生态之美,更是思想之光。”

作家们与村民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夜幕下,篝火熊熊,作家们与村民载歌载舞。火光中,苗族同胞热情的歌声与作家笔记的翻动声交织在一起。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体验,更是一种心灵对话。正如作家杨骊总结:“乡村文化不仅滋养了我们,也通过文学的传播走向更远的地方。今晚的火焰和歌声,会在我的创作里化为最温暖的一章。”

探访大关镇:文化与精神交汇

在大关盐号陈列馆,青砖老墙,旧时工具,仿佛在无声诉说盐业的辉煌与百姓的辛劳,厚重的历史让人瞬间“穿越”回往昔。作家孔德林感慨:“盐,不只是生活必需品,它见证了百姓生计与社会变迁。文学要把这些被遗忘的细节重新讲述,让乡村文化在今天焕发新的生命力。”

流经化屋村的鸭池河

在鸭池河红军渡口,青年作家田兴家望着碧波潋滟的水面,低声说道:“红军渡过的是江河,也是人民的希望,民族的命运。他们的身影仿佛就在眼前,他们的坚韧与信念,是最值得书写的文学力量。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的延续。文学的使命,就是把这种精神力量接力下去。”

作家们一致认为,化屋村的振兴与大关镇的红色文化,共同勾勒出乡村发展中的物质力量与精神支撑。文学既是历史的承载者,也是现实的激励者,它能够把乡村的文化底蕴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精神能量,转化为鼓舞人心的文字与故事。这也让参加采风的作家学员们意识到,历史文化的厚重与革命精神的伟力,共同构成了贵州文学创作的重要母体。

文学与时代同频共振

两天的行程,让作家学员们收获的不仅是创作素材,更是对文学社会价值的再认识。化屋村的巨变告诉人们,文学可以为乡村形象“代言”,通过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关注和支持乡村振兴。大关镇的红色文化启示大家,文学能够为乡村发展注入精神动力,把历史的记忆与现实的努力紧密衔接。

“我仿佛看见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走进我的小说。”青年作家石庆慧动情地说,“他们的奋斗、他们的笑容,才是真正的文学灵魂。文学的意义就是让他们的故事被更多人读到。”

作为本届高研班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此次采风活动旨在通过“课堂学习+现场教学+民间交流”的方式,引导作家学员们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文学创作与乡村振兴紧密交织,形成“人民生活—文学表达—文化传播—乡村发展”的良性循环,推动创作出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正如作家周小霞所说:“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和政策的支持,也需要文学的参与和讲述。文学就是另一种力量,它能为乡村发展注入灵魂。”


来源:贵州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