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详情

杨献平 | 赤水即景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03-18 14:41

站在赤水河边,背后是依山而建的赤水市区。傍晚的日光斑驳照耀,整个城市的祥和美好之间,也充满叮叮当当、热闹火辣的人间烟火。眼前的河水果真是赤色的,水中泊着几艘船,全身也是赤色的。这使初来乍到的我觉得,赤水市到处都是赤色的。这赤色,是红旗的红,是热血的红,更是信仰之红。

雄奇的往事总是引人联想,也使得后人心生敬慕。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书写了光彩神奇的篇章。面对眼前奔流的红色大河,我不禁想起毛泽东同志的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吟诵之间,顿觉振奋。

赤水河因其“流卷泥沙,每遭雨涨,水色浑赤”而得名,也曾名叫赤虺河。明人杨慎有诗作《赤虺河行》:“赤虺河源出芒部,虎豹之林猿猱路。层冰深雪不可通,千寻建木撑寒空。”

次日一大早,我迎着赤红色的朝阳,沿赤水河向依山傍水的葫市镇出发。沿途河水滔滔,山野苍翠,云蒸雾集,一道道蜿蜒的山岭披着厚实的绿装迎面而来。在一道沟口停车,我一眼就看到了亭亭如盖的桫椤。这古老的蕨类植物,如一张张绿伞,娇羞或者柔柔地站在诸多的树木之间,但它的叶茎一致向上,好像是在恳请日月星辰给它们热烈的拥抱,也像是心怀宏愿的人向着天空努力生长。

举目之间,赤红色的石崖分列于两边山上。沟内河水叮咚,水质清澈,藻荇摇曳其中,宛如陶醉的舞者。水中沙石一眼到底,颗颗粒粒,或白或红,或大或小,皆洁净如玉,在漾动的水波之下,惹人怜爱。

鸟鸣清幽,在头顶婉转,也在赤色山壁间回响。走到一处形似二龙戏珠的大小水潭边上,探身一看,两块巨石之下,藏着一泊幽静之水,当地人称之为黑龙潭。上游的水不断注入潭中,发出哗哗响声。巨石之外的水潭略小,游鱼很多,在水底飞快游动。

靠近山坡的地方,有流水倾泻,像是天空垂下的柔美丝绸,飘逸在这幽秘山谷。水漉漉的红色石崖缝隙之间存有少量泥土,滋养了诸多的青草、荆棘和不知名的野花。其中还生长有金钗石斛。这是赤水特产之一,多生于悬崖峭壁,以及砂石密集处。

河谷正中有数块巨石,也都呈赤红色,在日光之下,好像猛士的热血。再向上,蓦然看到一面巨大的红色石崖,绿树掩映之间,巍然壮观,好像一张宽阔而平整的幕布。这横切的山壁,似乎在造山运动时忽然被什么东西斩断,继而迅速隆起,继而以横绝天下的姿态,凛然于大地之上。

峭壁左侧,从天而降的水,在空中飞溅,洁白而壮观。这崖壁之上,一定还有更大、更多的山峰,也有着诸多的生灵活跃其中。要不然,水从何来?难道真的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除了李白诗句,我一时找不到更恰切的词句表达眼前所见。正在惭愧,忽然想到,“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以及宋人刘子翚“路穷岩瀑挂,爽气净尘纷”与此景也颇为吻合。这丹霞瀑布柔媚、轻盈,好像大娄山在赤水之地的一只晶莹剔透的“水袖”,挂在绝壁之上,以洁白、优美的身姿,向着不远处的赤水河致意。此情此景,我又觉得,唐人张九龄诗句“万丈洪泉落,迢迢半紫氛”似乎更为贴切。

从眼前的丹霞绝壁与流云飞瀑,回身看向来时的长谷,只见巨石陈列,森林蔚然,平缓处有数个水潭连在一起,好像一连串珍珠。许多长在丹霞石崖之下的桫椤,连同无边的青草和荆棘、野花等,形成了一个奇绝之界、幽境别所。我站在一块形如案板的丹霞石上,深吸几口空净之气,然后大喊几声,只听回音悠远,在无数的丹霞石面上跌宕不息。

不觉已近中午,天空上飘着一团阴云,使得日光不甚明朗。去丙安古镇的路上,只见田舍安坐于山坳,周边绿树环绕,高坡上尽是青青草木。稻子站在水津津的田间,被风吹得摇头晃脑。有些农人在其中劳作,有些在场院前后走动。这样的景象,唯美而又令人恍惚。

不一会儿,丙安古镇到了。这个古镇的房子都是吊脚楼,山坡是红色的,下面的江水亦然。90年前,遵义会议后,红军曾在这里北渡赤水河。站在刻有“丙安红军渡口”的石碑前,我的脑海浮现红军官兵迂回行军与敌军激烈战斗的场景。他们的身影在这山间、河滩之上奔走,创造了前无古人的光辉战例。

站在铁索桥上,看着滔滔奔流的赤水河,我注意到在丙安古镇前方,赤水河竟然是清澈的。我不由得发出惊叹。当地朋友说,赤水河历来就是这个样子,有的地方积沙和石头多了,河水就流得慢了;加上这一带没有从山上流下来的水,河水自然会变清。面朝两边青山,在吹拂的河风中,我似乎听到了穿过时空的呼喊,好像也看到众多冲锋的背影。转身离开的时候,我满怀崇敬向赤水河与青山深深鞠躬。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