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详情

(连载)阿来 | 十二背后(一)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06-09 15:03

去十二背后。

去以前仅听说过一回的十二背后。

十二背后不是抽象的数学猜想,不是神秘的数字游戏,是一个实在的地名,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

一片发育充分的喀斯特地貌中,道路起伏蜿蜒,视野里是雨后青山。连绵如屏的,孤拔而起的,灰色的石壁,层层叠叠,显出苍老的容颜。坡度平缓一点,就长满了青草,长满了灌木,和更高大的乔木。针叶树,无论是松,是柏,是杉,都笔挺如炬;阔叶树绿冠开张,姿态万千。山间平坝,缘溪,临塘,都辟为层层水田,稻子将近成熟,饱满的穗子低垂,显出了浅黄。稻子的高处立着玉米,低处的芋撑开巨大叶片。天刚晴又雨,一线阳光照亮水面,一些雨落在山前。

如此山重水复,不由得要想起徐霞客,他黔省长途行脚时所作的笔记如在目前:

“度桥北,又溯流而西,抵水之北来东折处,遂从岐北向溯小溪行。始由溪东,已涉堰由溪西,已复西北逾冈,五里,抵铜鼓山。”

徐霞客当年游黔,从广西进入,行迹在南,不在我从四川进

入的黔北。我将抵达的地方,是十二背后,也不是铜鼓山。但山屏水萦,越岭过溪时的感觉却如此相似。那种山叠水环,那种疑无路时的曲径通幽与豁然开朗的感觉几乎一模一样。所以,《徐霞客游记》中那些文字才会从记忆中突然醒来。

“其处山坞南辟,北界石峰耸立,皆有洞,或高或下,随峰而出。西界则遥山自北而南,蜿蜒如屏,连裂三洞,其门皆东向,而南偏者最高敞。”

这也是黔北群山最典型的特征,石灰岩断层不时出现,壁立在绿树与群峰中间。还有幽深洞穴,从崖上吐出悬泉,张挂一道飞瀑,把清凉的喧声与雾气散布山间。更有洞隐身于崖脚,从绿树中溢出条清冽水流,萦绕在山间小坝,又从某个落水洞潜回地下。亮光散尽,回声深长。

山、水、崖、洞、树、田,其间是人的居所,叫村,或叫寨。“其前有数十家当其下,即铜鼓寨也。是洞名铜鼓洞。”

我抵达的地方自然不是铜鼓,黄昏时分,三山夹峙,两河蜿蜒,一河潜出山峡,一河溢于深洞,小河相汇处,倚山面水耸立一座寨子,石砌成基,构木为楼,二十多户人家,寨前河边,荷塘半枯,芦竹盛开。这个地方就叫双河。到达的时候,正是亮灯时分,层叠的木楼投影于寨前的人工水景中,好一个幽静的清凉世界。

真是来到了“背后”,喧腾急切的世界背后,高温灼烤的世界背后。

徐霞客游黔,在三百多年前。他终日饱览青山绿水,似这样的日暮时分,却每每为食宿无着所苦:

“五里,过一寨,排门入,居人颇盛。半里,复排一门出,又行田塍中。一里半,叩门入旧司,门以内茅舍俱闭,莫为启。久之,守一启户者。无茅无饭而卧。”

“又半里,复得一村,入叩之,其人闭户遁去。又西得一堡,强入其中,茅茨陋甚,而卧处与猪畜同秽。”

如今,天上地下,航空线高速路纵横交织,酒店民宿星罗棋布。再无须“人迹板桥霜”临歧问道,再不必“鸡声茅店月”叩门借宿。

关于十二背后这个地名,有说是十二道岭背后,有说是十二条溪背后,还有说是十二个洞的背后,十二个坝的背后,十二道石崖的背后,无论是什么的背后,所有十二的背后,总说的是此地天远地荒。但今天,从遵义市出发,一个多小时车程已到了双河寨前。开发十二背后的女老板梅尔出来相迎,沿石阶而上,经过一株喷香的桂树,再经过一株也在开花喷香的柑橘,已经在坡上寨中了。再经一株挂果的板栗树,右拐,进门洞,入一望台,石板铺地,某张石板上介壳类化石构成漂亮的纹理。靠墙悬一副古意十足的对联:“学稼尚怀经世志,隔墙爱听读书声”。今天的书家写不出如此诚恳的笔意,也没有这样深挚的耕读情怀。细看落款,才知是曾国藩所书,写于同治九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