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培训 > 详情

《小说选刊》贵州改稿班暨贵州省第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圆满结业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09-24 20:25

9月24日,《小说选刊》贵州改稿班暨贵州省第八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在贵阳金阳大酒店举行结业典礼,为期12天的集中学习与研修圆满结束。

图片1.png

本次研修班由《小说选刊》杂志社与贵州省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贵州文学院具体承办,40名来自贵州各地的中青年作家参加了培训。研修班课程丰富多样,既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解读文学热点与创作规律的“大课讲座”,也有对学员原创作品进行逐一点评指导的“小组改稿”环节,还组织学员前往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化屋村开展现场教学。

图片2.png

回顾整个培训讲座,各位专家学者都带来了精彩纷呈的内容:

顾建平的《汪曾祺的文学启示》,剖析汪曾祺的文学创作风格与理念,为学员们揭示其文学创作的独特魅力与启示。王棘的《从生活中来,到“作品”中去》,以生活为创作源头,结合实例解析如何规避“生活流水账”式写作,帮助学员挖掘日常中的文学性,实现从生活观察到作品成型的突破。李浩的《文学设计方案》,分享文学创作中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帮助学员更好地构建文学作品的框架与内容。俞胜的《Ai时代文学何为?》,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以及文学创作应如何应对时代的变化。

图片3.png

张颐雯的《当下小说写作的几个问题》,针对当下小说写作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与讲解,为学员的小说创作提供指导。张哲(尔雅)的《经典小说的阅读与影视改编——从<百年孤独>和门罗说起》,通过分析《百年孤独》和门罗的作品,探讨经典小说的阅读方法以及影视改编的相关问题。郑翔的《“精读堂”特别讲座:从浙江当下小说创作的现状与问题看中国文学当下小说创作的现状与问题》,以浙江当下小说创作情况为切入点,分析中国文学当下小说创作的现状与问题。俞东越的《超现实中的现实逻辑——细读卡夫卡<变形记>与果戈理<鼻子>》,深入解读卡夫卡《变形记》与果戈理《鼻子》中的超现实元素与现实逻辑,帮助学员理解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手法。

图片4.png

谢廷秋的《文学创作与批评:从鲁迅、张爱玲谈起》,从鲁迅、张爱玲的作品出发,探讨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方法与要点。戴冰的《小说创作杂谈》,分享小说创作中的各种经验与感悟,为学员的小说创作提供借鉴。李寂荡的《细节与纵深》,强调文学创作中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细节展现作品的深度。冉正万的《如何写对话》,讲解小说中对话的写作技巧,帮助学员提升对话描写的能力。肖江虹的《故事的诞生》,分享故事创作的灵感来源与创作过程,让学员了解故事是如何诞生的。王代莉的《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强调在文学创作中要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严守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

这些多元的课程搭建起了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使学员们不仅深化了文学认知,还精进了创作技法,在实践中汲取灵感,为作品注入时代气息与生活底蕴,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双重提升。

图片5.png

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助推“四大文化工程建设”》作为研修班的最后一讲。欧阳黔森强调,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挖掘贵州文化宝库中的丰富资源,包括以遵义会议精神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阳明文化为精华的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点的多彩民族文化以及蕴含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价值的屯堡文化等。他指出,贵州在“四大文化工程”建设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长征文化整体呈现的“双子星”,搭建了重大研究研讨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优秀剧目和文艺作品,并通过“村超”“村BA”等活动以及国际传播轻综艺等形式,让贵州文化走向世界。未来,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高质量推进文化研究阐释工作,以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持续为贵州立心、为发展赋能。

图片7.png

结业典礼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学员代表奚婧、苏明强分享了学习收获与感悟。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文学院院长戴冰对学员们的学习成果予以肯定,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创作中继续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随后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图片6.png

此外,为确保学习效果,研修班设置了结业创作环节,学员们将在培训结束后,结合所学所感完成一篇新的文学作品,以作品检验学习成效。结业创作不仅是对研修成果的一次集中检验,更是学员们将理论所学转化为文学实践的重要契机。这些饱含思考与感悟的作品,将承载着个人的成长印记,也彰显了研修班培育文学力量的初心。

本次研修班的优秀结业作品,将会获得多重优质平台支持:不仅可在《贵州作家》杂志及贵州省作家协会官网展示,更能依托贵州文学院的专业渠道,被择优推荐至省内外知名文学刊物。这些佳作既是学员间思想碰撞、技艺互鉴的宝贵成果,更将为贵州文学的创作生态注入鲜活力量,期待更多深植地域文化根脉、承载时代精神温度的精品力作从中诞生。

供稿:贵州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