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欧阳黔森 | 《黔村行记》之 《风景这边独好》
多彩的贵州,神奇的高原,这是对黔地最简洁而又最准确的 定义。贵州西有磅礴壮丽的乌蒙山脉, 东有峻峭绚烂的武陵山脉, 北有巍峨挺拔的大娄山脉,南有蜿蜒灵秀的莽莽苗岭。这四座山 系,支撑起了这块高原的万峰成林。在这千山万壑之中,多彩而 神奇是对其最好的诠释。
于我,讲述有关武陵山脉、乌蒙山脉、大娄山脉的文学作品 非常多,而有关苗岭山系的作品却少之又少。于苗岭,我是再熟 悉不过了。我在这一块土地上走村过寨,目睹了这里无比绚烂的 民族风情,领略过这里无比秀丽的山山水水。也许是这一块土地 曾经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反而让我的笔不敢轻易触及纸 张。这样的记忆是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长时间的回味, 只有这样, 我的笔所触及的那些记忆,才有可能鲜活起来,而这样的鲜活, 不是我写得好,而是事实本身更精彩。于是,再次走进这一块土 地,就成了我急不可耐的想法。有了这样的想法,任何事也阻拦 不了我,心动则行动,我就是这样的人。首先从苗岭的主峰雷公 山开始。
雷公山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东南部,地处雷山、榕江、剑河、 台江四县之间,面积七十一万亩,原称“牛皮大箐”,苗语称“方 薅别勒”,意思是雷公居住的地方,海拔二千一百七十八点八米。

它不仅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也是人类宝贵的 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称为“当今人类保存最完好的 一块未受污染的生态文化净地,是人类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 理想王国,是世界十大森林旅游胜地之一”。
雷公山是清水江和都柳江的分水岭,天然植被优厚,雨量充 沛。年均降雨量一千六百毫米。不同的地质成因,不同的成土母质, 产生不同的地表土壤。其土类中以黄壤为主,占总面积的百分之 七十四点七,土属中以硅质黄壤为多,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五 点九八。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又是许多古老生物的“避难场所”, 生物种类近两千种,其中,植物一千三百九十种,列入国家濒危、 珍稀重点保护植物四十三种,如秃杉、红豆杉、银杏、马尾松等。 药用植物四百六十二种,名贵草药三十余种,有天麻、杜仲、党 参、当归等。保护区内还有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国家保护动物黑熊、 猕猴、大鲵、穿山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