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欧阳黔森 | 《黔村行记》之《脚尧之路》
脚尧村位于雷山县东北部,坐落在苗岭主峰雷公山北麓 一千三百八十六米的半山腰上。是雷山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寨,农 业耕作层在一千三百到一千五百米之间。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 十二摄氏度,有“围着火炉吃西瓜”的戏称,有“三月还下雪,九月又飞霜”的景象,有“春时种一坡,秋时收一筐”“雾当被 盖地当床,秋风扫地四壁荒。蕨当主粮灰当盐, 有女不嫁脚尧郎” 的无奈。解放前,脚尧村被称为老虎坡,最初只有七户人家。这 些人都是迫于无奈,要么是逃荒,要么是躲避战乱,来到了这个 荒无人迹的深山老林。我想,这“老虎坡”之名,就是这七户人家叫开来的。可想而知,但凡还有点出路,谁愿意来与老虎为伴 呢?当然,现在早已没了老虎,可是这里自然条件的险恶,可比 老虎对他们的威胁更大。他们祖祖辈辈过的是“一年辛勤半年粮, 半年蕨巴半年苕”的苦日子。为了生存, 大部分的村民外出讨饭, 也因此被人们称作是“讨饭村”。这里常年云封雾锁、山寒水冷, 年日照时间仅为一百天左右,年平均气温仅为十二摄氏度。受气 候影响,稻田亩产仅一百五十公斤左右,“吃饭”一直是困扰着 他们的最大问题,贫困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整日勒得他们喘不 过气来。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脚尧人的生活得到了 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自然环境过于恶劣,缺乏科技知识,加上 “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未改变,脚尧尚是个用钱靠贷款、吃 粮靠供给、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各 项富民政策指引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脚尧人民为了生 存,穷则思变、不屈不挠、苦干实干、攻坚克难。以村支两委为 组织核心,在致富带头人老支书吴秀忠的领头作用下,脚尧村开 始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艰苦奋斗历程。
由于山高水冷,粮食年年歉收,这种状况逼着脚尧人去思考。 他们开始从优良稻谷品种做文章,苦苦寻找一种适合高寒山区的 稻种,力图提高稻田产量,解决粮食问题。脚尧人先是大面积改 种一种叫麻谷的品种,希望获得丰收,没想到,麻谷这样的优良 品种,在别的地方产量很高,在脚尧却几乎颗粒无收。麻谷是一 种十分挑剔气候和土壤的品种,根本就不适应脚尧这样的高寒山 区。这个品种不行,就再来一个品种,他们又找到了一种叫“三 龙矮”的稻谷良种。这个品种适合高寒山区,不等于适合脚尧这 种日照短,且雨季长的气候。那一年,脚尧村的稻子正抽穗扬花时,一场山雨袭来,谷子要么霉变发黑,要么不灌浆,成了瘪壳。 无米下锅是当时的脚尧面临的最大困难,幸好,国家及时发放了 救济粮,脚尧村才度过了那些艰难的岁月。
1982 年,分田到户后,在党员和村干的带领下,脚尧人 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掀起了大搞劈山造田热潮,经过五年的 艰辛努力,全村造成新农田四十亩、旱地三十六亩,户均二点 一九亩。之后的几年里,脚尧人先后引种“农育 1744”“西 农 175”“遵籼 3 号”等耐高寒产品试种,人均生产粮食增至 四百二十八点五公斤,人均收入增至一百四十三元,这才解决了 无米下锅的问题。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肚子填饱了,怎样让荷包鼓起来?村两 委带领群众着手发展经济,增加村民现金收入,解决用钱难的问 题。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大山,打起了山的主意。有一天他们惊奇 地发现同是一种野果,脚尧产的就比山下产的甜,从那时开始他 们知道,脚尧的山上土质肥沃,适合搞种植;尤其这里昼夜温差 大,利于水果积蓄糖分。于是他们除了种好水稻外,又开始尝试 在山上种梨子。这里海拔高,梨子比别的地方成熟得晚,等市场 上的梨子卖光了,他们才开始挑着梨子下山,再去换粮食。
他们也尝试了种茶叶,谁曾想,这些种不好庄稼的耕地,却 是茶叶生长的理想场所。1986 年,在吴秀忠的带动下,脚尧村 全村都种上了茶叶,面积从最初的六亩发展到了一百三十多亩。
多年来苦苦经营的稻田一直没有多大起色,意想不到的是失 之东隅,收之桑榆,他们刚把目光转向了山里,就取得了巨大成功。 因此,脚尧人民放弃了传统种粮,大力发展茶叶种植,把茶叶作 为发家致富的产业,通过大力发展茶叶,1992 年脚尧村人均现 金收入达到一千一百二十三元二角一分,首次突破了千元大关。
脚尧人民始终将茶叶作为走出贫困、发家致富主导产业。那 时候,他们不懂什么叫做调整产业结构,却清晰地明白要走“山” 之路,做好“山”的文章。他们逐渐从单一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种 养殖业推进,弃“粮”经“茶”,实现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身。
截至 2020 年底,脚尧建有茶园四千余亩,有茶叶公司四家,茶 叶加工厂七家,茶叶年产值六百余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种 植专业村。目前,雷山全县茶园面积达十六万三千亩,其中投产 面积达十三万七千八百亩,产量达五千吨以上,年综合产值突破 十亿元。茶叶成为了全县的产业支柱。这里长期云雾缭绕,气候 凉爽,很适合高山茶的生长,且茶叶几乎无病虫害困扰。好山出 好茶,雷山也因茶叶系列产品获批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 安全示范区。
有一种精神叫脚尧精神。感觉到这种精神所给我的震惊是在 一千六百米的高度上。于我而言,于贵州而言,于这个高度本身 而言,说到震惊两字,似乎有些故弄玄虚之嫌。可就在那个时候, 我心中升腾起的两个字就是震惊!曾为地质队员的我,征服过无 数的高山,从海拔高度来讲,这里不算高。可是,当你是从海拔 一百四十七点八米的地方,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蹚过了一条又 一河,来到眼前这座茶山时,你不能不感慨。我见过无数的茶山, 还没见过这么高的茶山。之前,我是知道脚尧茶的,特别是像银 球茶这样的品牌,名气不小。在崇山峻岭中,在这样的高度上种 出的茶叶,可谓高山茶,在白云深处,在这种的优质的自然条件 下生长的嫩芽,可谓云雾茶。如果你无缘品尝,那你肯定体会不 到什么是沁人心脾。
那天,我走在茶山的小道上,抬头看见雷公山主峰在彩云中 若隐若现,太阳雨随着微风飘过来,贴在我的衣襟上,我并不觉得寒冷。太阳实在是太耀眼,天空却是湿漉漉的。爬坡上坎,步 行再快,也并不怎么影响呼吸,而这样的呼吸仿佛是在滤心洗肺。 这时候,无疑是愉悦的,这样的愉悦,体现了你身心的轻盈,这 样的轻盈,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还有阳光和雨水所能赋 予的,它能让你的眼睛看得更远,思维更加清晰而广阔。
有了这样的愉悦,有的人可能会忽视原本该有的疼痛感。我 就是这样的人。我感觉到小腿上也湿漉漉的时候,还不以为然, 常在山上走,哪有露水不湿脚的?当我习惯性地卷起裤腿,以便 更快地步行时,看见小腿上一片血淋淋。我一下愣住了,什么时 候碰刮到什么了?是荆棘?还是突兀的岩石?没有答案,也无需 纠结答案,就是受了点小伤,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在我的小腿上 有着几十块伤疤,这是岁月的痕迹。这样的痕迹,可以说,是对 我这个曾经的地质队员,翻山越岭的岁月最好的诠释。不就是再 多一道疤吗!卷起的裤腿当然不能再放下去,这个时候,裤管与 伤口摩擦,一定会很痛。
我们一行七人从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茶山,顺盘山小道而下, 行走了约两公里,走进了海拔一千三百八十多米的脚尧村。见到 了传说中的老支书吴秀忠的照片,他是脚尧精神的实践者,可惜 的是已于 2010 年去世。凝视着照片上吴秀忠老人那张沧桑但慈 祥的脸时,我的脑海里想起了著名诗人臧克家令人耳熟能详的一 首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吴秀忠老支书显然还活着。在这块地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 没有谁不记得他,只要与脚尧人交流,不出三句话,他的名字就 会情不自禁地让人脱口而出。
2021 年 2 月 20 日,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召开。习近平总 书记讲话指出:
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 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历史充分证明,江 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赢得人 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就能够无往而不胜。 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 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作为奋斗目标 … …
行政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乡村工作是国之 大者,这项工作做得不好,将动摇国之根本,这个根本归根到 底就是人民。吴秀忠就是这千千万万个行政村党支部的优秀支 部书记之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始终把人 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牵挂的还是脚 尧的人民群众。
在小小的荣誉展厅,我看到的那一张张荣誉证书,就是脚尧 人光荣的奋斗历程:1997 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脚尧村“红旗文明 村”、1998 年省委省政府授予脚尧村“全省农村两个文明建设 红旗村”、1999 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脚尧村“全 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1999 年国务院授予脚尧村“民 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005 年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授予脚尧村“全国文明村寨称号”。2006 年黔东南州委、州人 民政府确定脚尧村为“州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之一, 2007 年这个昔日“讨饭村”“三靠村”,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 到五千五百一十二元,实现了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电 视“五通”;2013年,实现人均现金收入一万三千二百零八元五角, 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2014 年至今脚尧村持续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穷则思变,敢闯敢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脚尧精神 的核心关键词,这是在上世纪末脚尧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 下,通过因地制宜,战天斗地、苦干实干从而凝结出来的精神财 富。有了这样的精神,那么梦想成真、化茧成蝶的美好就会向你 招手。脚尧人由此彻底改变了一贫如洗的面貌,创造了雷公山贫 困区域脱贫致富的人间奇迹。
吴秀忠的三儿子吴先锐个子不高却很结实,一张安详的脸 上有着坚毅的目光。他见我小腿受伤,赶紧拿出了酒精擦拭消毒, 并用纱布包扎好,这样便可以让我放下裤管,不再担心摩擦到 伤口。
我们一行人就坐在他家的院坝里聊天,听他讲父亲吴秀忠的 故事。老支书吴秀忠去世后,吴先锐当选为村主任,2016 年任 村支部书记,2021 年任村支部副书记至今。
吴先锐讲起脚尧村的过去,可谓了如指掌。脚尧村地处半山 腰上,看得见水,却用不着水,人畜饮水全部靠肩挑背驮。没有 充足的水,一切无从谈起。1987 年,大家开了个院坝会,决定 先解决人畜饮水这个长期困扰脚尧人的问题。在短短的三天时 间内,村寨群众就自筹资金四千元。在县水利部门的大力支持 下,脚尧人投工投劳苦干一个月,终于把山中清亮甘甜的泉水引 进了各家各户。有了水,没有电也不行。以往,脚尧人靠松脂照 明,好一点的用煤油灯。脚尧山上的茶青,都要挑到县茶叶加工 厂销售,这跋山涉水走五十多里山路,等到达市场,茶青可能早 变成了蔫叶。因此,通电一直是脚尧人的梦想,也是急需解决的 一大困难,可是,要梦想成真,告别煤油灯,实现生产用电,的 确不容易。1985 年秋收过后,开院坝会发动群众动用了历年做副业积攒下来的所有资金,购买了一台三千瓦的发电机组,但由 于功率不足,发电量根本没办法带动家电,只能勉强用于照明。
1992 年村里又召集群众大会,筹集建设资金四万四千元。帮扶 单位县政协派人蹲点指导,县供电部门大力支持,并派遣技术人 员现场勘察设计,修建了一座十二千瓦和五千瓦各一套的小型水 力发电站,这才解决了茶叶加工用电问题。1997 年,在“村村通” 电网工程中,给钱也没人愿意把所需的电杆抬到山崖上的脚尧村。 看着这么险峻的高山,这么崎岖陡峭的山道,不要说肩挑几百斤 的电杆了,就是空脚空手行路都难。除了脚尧人,没有人心里不 发怵的,毕竟命比钱重要。可是,脚尧人没有选择,他们带上手 腕般粗的麻绳,碗口大的杠子,从山脚下的黄里村把几十根大电 杆硬是抬上了山。1998 年,脚尧村完成了农网改造,确保了全 寨家家户户的照明和生产加工用电。有了充足的电,农机设备进 了山寨,各种家电也进了山寨,脚尧村群众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集体经济也有了好兆头,大家一合计就乘势建成一个生产能力达 两吨的茶叶加工厂。
有了水,有了电,随着脚尧村农业综合开发能力的加强,农 产品产量逐年增加,每年秋收后,光靠肩挑背驮,显然已经远远 满足不了山货下山的需求。交通闭塞,不通公路成了严重阻碍脚 尧生产发展的又一重要瓶颈。如果说,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 脚尧人的致富之路就成了一句空话,通路无疑是脚尧人迫切希望 得到解决的最大问题。
在这一带的广大农村里流行着这么一句话, “人民群众富不 富,关键要看支部强不强”;在众多的村党支部里也流行着一 话,“要致富,先修路”。脚尧村是雷公山区村这一级所在地较 早通公路的村寨之一。这是因为脚尧党支部太强,特别是党支部书记吴秀忠实在太强悍。他振臂一挥说: “我们没有退路可走,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那年,上级部门挤 出五十五万修公路的扶持款给了脚尧村,但对于脚尧村三十三户 六七十个劳动力来说,要想修通十一点五公里的盘山公路,根本 不可能。1997 年雷公山的冬季来了,村支书吴秀忠召集党团员 村组干部开会,出谋划策。大家一笔账一笔账地细算,要修通这 条公路,至少需要二百五十万元的资金。而且,就是全村七十来 个劳动力农活都不做了,全部投入到修公路中去,最少也要二十 年。二十年,这是脚尧人等不起的,更是耽搁不起的。摆在大家 面前的事实,令人沮丧甚至恐慌。陆续开发的一千零三十七亩优 质果品基地,到世纪末就会已进入盛产期了,每年可收获高山梨 二百万公斤以上,产值可达四百多万元;新种下的一百三十六亩 高产茶园,两年后也将进入盛产期,年产量可达一万公斤以上, 产值可达四十多万元;魔芋产量每年都有十五万公斤左右,产值 二十多万元;还有多种其他产值达到十万元的农产品。面对这一 系列的数字,没有公路,全靠人扛马驮,成本太高,缺乏市场竞 争力,这将直接损害群众的利益。所有的人都沉默了。在这关键 的时刻,村支书吴秀忠想出了一个办法: “靠人力是行不通了, 要靠机器,买推土机来干。”吴秀忠说的这句话并非是要凭空蛮 干,这是他多次带领村干实地考察推土机上山的线路,并请技术 员来勘测的结果。吴秀忠拿出获得省级“红旗文明村”的奖励金 十五万元,带着聘请的驾驶员宋文明直接去河南购买推土机。这 一去一来,在路上心里急、吃不好、睡不香,十多天整个人就瘦 了十五斤,几乎脱了形。1998 年 3 月 24 日,当吴秀忠回到雷公 山山脚时,吓了大家一大跳。看着支书吴秀忠为修路操心成这样 了,大伙都很痛心,纷纷说,支书先上山回家睡觉,这里还有大家哩!吴秀忠瞪圆了红肿的眼说:“睡!哪里睡得着。”他手一 指推土机:“这东西不上山,这心就踏实不了。”
让吴秀忠不踏实的是坡长近一公里,却达到了坡度六十度的 陡峭山崖——“猫鼻梁”这条险峻的小山路。一般人手脚并用, 也不见得就能轻松而上“猫鼻梁”,七吨重,这么大的一堆铁, 咋个上得去哟?咋个办?就开个“诸葛亮会”,而宋文明看着愁 眉苦脸的大家,像吃了大力丸浑身是胆成了赵子龙,他豪迈地说, “上得去”。于是这样的景象在“猫鼻梁”上演了。七十多个强 壮的汉子,一部分人在前面用绳子拉,一部分人在后车用木棒助 推,有点像“蚂蚁搬大虫”的样子。驾驶员宋文明像一名将军, 时而下车指挥,时而上车不断加大油门。经过两天的苦战,这台 重逾七吨的推土机终于过了“猫鼻梁”。第二天,轰轰的开山炮 炸响起来,推土机轰隆隆地叫着不停地推拉山石。经过两年的努 力,一条全长十一点五公里的道路已开出了路坯,还有四公里无 法开掘,是因为这一路段要经过临村大龙村的部分土地,只能暂 时停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省、州、县领导到脚尧调研,并派 县四大班子领导和西江镇有关领导到大龙村做了大量思想工作, 使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并筹措资金共计一百零五万元,于 2003 年 4 月 8 日再次开工。轰轰的开山炮再次响彻了雷公山,推土机 轰隆隆地再次叫个不停地施工。经过五个多月的奋战,脚尧村终 于在 2003 年 10 月中旬圆了“公路梦”。
在村办公楼前的公路旁,一座木质结构的凉亭里摆放着那台 修路功臣推土机。凉亭的基脚用青石板镶砌铺垫,顶上盖着小青 瓦,四周用小木条围护,由此可以体会到脚尧人对这台老推土机 的重视。脚尧村人竖立起块木碑,上面写道:
他是一名老战士,在脚尧村“服役”近十年,是脚尧精神的历 史见证者,是脚尧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最大功臣,脚尧人亲切地称 呼他为“脚尧功臣号”。
……
2003 年 10 月,通过“脚尧功臣号”和脚尧人日夜奋战, 历经 5 年多的艰苦建设, 11.5 公里的脚尧公路通车,从此,脚尧经济发展 进入快车道。“脚尧功臣号”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 为了让脚尧村 的子子孙孙牢记“穷则思变、敢闯敢试、不屈不挠、苦干实干”的 脚尧精神,让脚尧精神永放光芒,脚尧人承诺世世代代照顾好这位 脚尧老人。
短短几年时间,家家添置了小汽车,山货随时运进运出,给 脚尧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使脚尧村率先走上了“小康村”的 道路。至今,全村实现了“五通”(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 话、通网络) ,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脚尧村 积极夯实农业基础条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努力打造生态农 业,绿色农业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脚尧人不断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和快速发展; 近年来,脚尧村更凭借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依托着西江千户苗 寨的旅游市场,依靠着国家的政策,引领村民走上现代农业产业 示范之路。他们还积极发展绿茶产业,现该村有茶叶公司四家, 茶叶加工厂七家,茶园四千余亩,茶叶年产值六百余万元,脚尧 村因此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茶叶种植示范村。同时,脚尧村还积极 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目前有特色种养殖户十五户,种植有天 麻二千余亩、魔芋八十余亩。如今,脚尧村辖三个村民小组, 四十四户一百九十二人,至 2020 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二万三千八百元,成为树立在雷公山上的社会主义的小康典型。 随着产业的纵深发展,脚尧村已逐步建成了“茶旅结合、特色养 殖、绿色庄园”的现代特色农业观光区,基本实现了“乡村产业、 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
“多亏了穆书记,现在我的红茶供不应求! ”村民匡远刚指 着正在发酵的一批茶说,第一书记帮大家改变了之前自产自销的 方式,如今“合作社 + 公司”帮村民提供技术、带客销售,大 家干劲十足。
匡远刚是雷山县西江镇脚尧村的村民,他口中的“穆书记” 名叫穆修群,是 2021 年 5 月主动请缨,从雷山县直机关工委来 到脚尧村任第一书记的。
据介绍,现在的脚尧人继续发扬新时代“脚尧精神”,在乡 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一种新时期适合于贫困山区的产业融合 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他们已经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创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 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为全 县乃至全州实现乡村振兴树立了新标杆。
近年来,脚尧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 产业体系,已经形成了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 脚尧人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他们大力发展现代高 效绿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 和效益,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海拔一千三百八十多米以 上的脚尧村,几乎看不见金色的谷粒和草垛,闻不到稻穗的飘香, 但可以看见满坡满岭的绿色茶园。老支书吴秀忠曾说:“调结构、 换思想,壮大产业、生态互补,脚尧人秋天的颜色都变了,由金 黄变翠绿了,我们只要收一茬清明茶,就当我们脚尧人打一年的粮食了。”所以,吴秀忠老支书等人一直在把握基本粮食生产不 动摇的基础上,向种养殖业摸索前进。从 1984 年到 2008 年的 二十四年间,脚尧村先后发动群众发展种植养殖业,种蔬菜一百 余亩、种折耳根六十亩、种金秋梨一百零三亩、种药材四百六十 亩、办小林场六百九十亩、办小草场一千亩、办茶场一千七百亩, 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家家饲养猪、牛、羊, 户均存栏达到七头, 使传统的单粮食产业发展成为多种产业并驾齐驱的混合型产业。
脚尧的今天,伴随着老一辈的精神,他们从不故步自封,绝 不“吃老本”,而今,年轻的一代继续勇往直前,继续承接家业, 积极创新品牌,继续打开市场、壮大产业。随着市场和科技的发 展,脚尧的传统茶叶不断升级,在中国茶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逐 渐扩大。他们坚持品质、打造名牌、持续创新,围绕茶叶展开的 三产融合也越发深入。以脚尧茶业公司吴先海、富尧茶业公司吴 先斌为代表,他们在继承父业的基础上,敢于创新品牌、敢于拓 展市场、敢于升级转型。
脚尧村两委积极实施“能人 + 党员 + 村干工程”,把党员 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带头 人培养成村两委干部。加强无职党员培育,确保每名农村党员掌 握一门以上农村实用技术,有一条以上稳定的收入渠道,不断提 升党员带富能力。
他们深入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组织党员和致富能人 “走出去、请进来”,学习先进理念,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 程教育阵地,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农业新技术;在 村内建成小康家庭培训基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创业致富能 人,实地集中讲授、基地现场讲解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开展优秀 乡土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工作,用好用活“时代乡贤”“文化巧匠”“土专家”“田秀才”。通过努力,目前全村十三名党员 个个是乡土致富能手,家家有产业,并示范培育了五十五名致富 能手,一百二十余人掌握了茶叶、魔芋、天麻等种植技术,在茶 叶产业的基础上,带动全村发展折耳根、魔芋、天麻、黑毛猪养 殖等产业。通过技术培养、产业带动,脚尧村在雷山经商办企业 二家,在其他乡镇、村办茶叶加工厂四家, 在本村办加工厂五家, 在雷山县城及以外买房子二十二户,真正过上了名副其实的小康 生活。
脚尧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 持开发与保护、修复并重, 将“生态 +”理念融入产业发展之中,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生态经济,带动观光农业、体验 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蓬勃兴起,探索出了一条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一村富,不算富,带动周边群众一起富才是富。脚尧人秉持 老一辈的精神,在自己发家致富的道路上,带动周边村寨,乃至 全县其他乡镇、村一同发展壮大茶叶产业。致富能人吴先海、吴 先斌分别成立的雷山县脚尧茶叶有限公司、雷山县富尧茶业公司, 通过公司党支部与脚尧村、乌尧村开展支部联建,采取支部共建 模式开展结对帮扶,即公司的一名党员与一个茶农党员和一个茶 农贫困户结对,共同帮扶发展。以吴先海为代表,他坚持“带动 壮大雷山茶叶产业、全力助推群众脱贫致富”为根基,采取“公 司 + 基地 + 合作社 + 农户”的茶叶产业发展模式,带动雷山县 西江镇脚尧村、乌尧村、羊吾村等十二村通过发展茶叶产业实现 脱贫出列,带动贫困群众四百二十户一千六百八十人脱贫,为雷 山实现整县“减贫摘帽”作出巨大贡献,该公司也被评为“贵州 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贵州省省级扶贫龙头企业”,2018 年被贵州省扶贫办评为雷山产业扶贫企业的标兵。
脚尧村为了使生态保护和发展互相协调,他们首先在产业上 选择生态茶叶为主,种植药材为辅的生态绿色发展道路。他们充 分利用现有耕地和荒山荒坡种茶,不毁林炼山开荒种茶,单块茶 园面积控制在五十亩以内,维护生态平衡。目前,已形成“林中 有茶、茶中有林,果中有茶、茶中有果,茶中有禽、禽中有茶” 的典型生态茶园。脚尧发展产业立题意高、定位准确,既考虑到 当前又着眼于长远,突出产业发展与维护生态平衡并重,实现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和生态互补效益。
在茶叶产业上,脚尧人民大胆探索“茶叶产业 + 农业观光” 的乡村茶旅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脚尧茶叶资源优势,以农业 观光为突破口,推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与体验度假深度结合, 完善茶园观光步道,兴建度假农庄,逐步建成了“茶旅结合、特 色养殖、绿色庄园”的现代特色农业观光区。
如今,脚尧村变成了“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乡村,村民 过上了“闻得见花香、住得进新房、看得见产业、数得出票子” 的小康生活。
脚尧村坚持以党组织为核心,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 领作用,围绕“党建强、乡村兴、群众富”的目标,通过党带群、 强带弱、企带村,把党组织建在合作社、产业链上,把过去党员 群众单打独斗转型为组织化经营,实现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 收”,推动村美民富产业兴。
他们始终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 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大力推进脚尧村党支部标准 化、规范化建设。通过村两委换届,从党员致富能手中选优“领 头羊”,打造一个运转高效的村级班子、一支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形成了一个“五好双超”村(即:班子协作好、党员管 理好、组织生活好、制度落实好、作用发挥好,集体经济积累超 三百万元、盈利超一百万元)。同时,他们把壮大党员队伍作为 农村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来抓,注重把致富能人、外出经商人员 培养吸收入党,全村从最初二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十三名。
村党支部牵头兴办了“雷山县脚尧富祥合作社”。村党支部 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实施“金种子”带富计划,十三名党员 通过“一帮一”“一帮多”与脚尧村民开展帮带服务,通过开展 “一户一技能”活动,通过帮技术、教管理、共同占市场等办法, 手把手培育成为“土专家”“田秀才”,推动全村发展一体规划, 产业一体带动,每亩茶园每年可为农户创收三千至四千元,最高 达六千元,促进农村基层党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全面提升, 助力乡村振兴。
弘扬新时代“脚尧精神”,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充分发挥党 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 切的”,带领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脚 尧村能有今天的发展,离不开基层党支部桥头战斗堡垒的引领, 也离不开每一位党员干部发挥的先锋模范作用。脚尧村每一位党 员干部在完成自家产业生产,做好产业带头的同时,还负责村内 各项基本事务,引领全村共同发展。为响应脱贫攻坚政策,在村 党支部的牵头下,脚尧村创新性地开展了“十户一体”抱团发展 模式,由村内党员分别带领十户左右的农户组建了产业发展、社 会治安、环境卫生等若干联创主体,由先进带后进,由富带贫。 该发展模式使全村的经济效益极大提高,村内环境卫生治理和乡 村治安管理也随之进一步提升。没有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有力组 织,脚尧村不可能有今天的山乡巨变。可以说,基层党支部的引领,在脚尧村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实现美好生 活共同富裕梦的坚强引领者和战斗者。
可见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 振兴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 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为推进 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而持续奋斗。事实充分说明,人民才是 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才是真正的英雄。推进乡村振兴,不能离开 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人民是敢闯敢试、敢叫日月换新天 的践行者,一定要把党组织的主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有 机结合,有效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在群众中掀起主动参与乡村 振兴的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