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佳作 > 详情

(连载)欧阳黔森 | 《黔村行记》之 《高原醒了》(一)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06-06 16:27

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它瘦骨嶙峋,却有着万峰成林的卓绝 风姿。这就是贵州省,是神州大地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  千百年来,这里长期背负着“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窘态, 长期是穷乡僻壤的代名词。在一百二十二万八千八百六十六座山 峰的视觉线上,这里没有地平线,有的只是参差不齐、曲线突兀。

如今,在这万峰成林之中,架起了三万余座桥梁,大小桥梁 连起来超过四千六百公里,几乎可以从贵阳到北京直线跑一个来 回;打通了两千五百三十五条隧道,连起来超过两千六百公里, 比喜马拉雅山脉还要长七百多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八千多 公里,把所有的大小公路连接起来,可以缠绕地球赤道七圈半。 如果把市政道路、串寨路和联户路加起来达四十万公里,超过地 球到月球三十八万公里的距离!贵州由“不平”变“平”,从“绝 对贫”到不再“贫”,实现了从“千沟万壑”到“高速平原”的 精彩蝶变。从此,贵州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标签。

很多贫困地区一下子从经济落后的边沿转变为发展的最前 沿,让更多老百姓共享天堑变通途的红利,让沉睡了千百年的梦 想,在一片沸腾的群山之中渐入佳境,山乡一派生机盎然,高原 醒了,醒在了高原人的梦想里。

这山乡的巨变,于我而言是目睹者和亲历者,有了这样的过程,乡愁始终是我不可磨灭的记忆,有了这样的记忆,不啻让人 魂牵梦绕,有了这样的魂牵梦绕,乡音便常常喊醒我的耳朵。耳 朵醒了,眼睛就亮了,心也就打开了,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站 在高处,放开喉咙唱个痛快!这样的痛快,无疑让我明白了,有 梦、追梦、梦想成真,是那样的大快人心啊!

从小我是在乡村长大的,那个时候我们地质队几乎都在乡间  驻扎,长大后我也成了一名地质队员,走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  村村寨寨,再后来我成了一名作家,走村过寨仍然让我乐此不疲。

长途跋涉就是诗与远方,于我而言,诗就是田园牧歌,远方 近在咫尺。于乡间而言,我的愿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乡间有 着这样的景象:在村庄晨雾的弥漫中有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在 田间耕作的黄昏后有一对对夫妻愉悦地回家,在月亮升起来的时 候,在小院子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一家人围在小 桌上温馨地吃饭……

在我看来,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景象,我们所追求的美丽乡村、 和谐乡村,是不是会被打上一个大大的折扣呢?在我看来,背井  离乡绝非常人所愿。

就是这样简单的愿望,曾几何时,一度让我茫然无措。众所 周知,在一段时间的乡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的现象非常严重, 这个严重,让我倍感失落,深感遗憾。对于一个儿童的成长而言, 缺少父母的陪伴是致命的缺陷,这样的缺陷,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不可估量的。说到这里, 我很愿意再提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曾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非要跟着一起去。曾子的妻子说,只  要你不去,回来杀猪给你吃。孩子一听有猪肉吃,就停止了追赶 的脚步。曾子赶集回来后,立刻磨刀霍霍,妻子见状大为惊讶,  说本是一句戏言,怎可当真? 曾子说,你不当真,孩子当真了,这猪必杀,如果今天我们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轻诺寡信。这 个故事最重要的启示就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办法是,我做给你 看,比说得再多有用,这就是身教重于言教。

如果父母不在儿童身旁伴随他的成长,如何身教?如何言 教?这显然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里, 是一个普遍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的根本所 在,毫不避讳这一问题,并有能力逐步向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是我 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的感受尤为深刻。自从精准扶贫 全面展开,以我在老少边穷地区长期走村过寨、深入生活、扎根 人民的亲身经历,可以说,精准扶贫,普天之下,没有惠及不到 的地方。毫不夸张地说,放眼人类历史上任何变革和改变历史进 程的宏大战役,都不能与这一场对淤积了几千年的贫困症结所开 展的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相提并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总是愿意与乡亲们在一起促膝谈心。我 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是兄弟姊妹,也是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这 样,他们那朴实无华、勤劳善良的秉性,成为我体检自我的一面 镜子;老百姓那最朴素的价值观——饮水思源、感恩戴德,于我 而言,也是感同身受的。有了这样的感同身受,便有了我撰写脱 贫攻坚战的长篇报告文学《江山如此多娇》。这部报告文学是我 在乌蒙山脉、武陵山脉连片贫困区域中进行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 目睹了“精准扶贫”带给山乡的巨大变化,从不同角度讲述了脱 贫攻坚的“贵州故事”“贵州战法”。

众所周知,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习近平总书记在 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举世瞩目 的减贫成就。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九千八百九十九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八百三十二个贫困县 全部摘帽,十二万八千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 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 的人间奇迹!

贵州脱贫人数,易地扶贫搬迁人数均为全国之最,截至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贵州实现九百二十三万贫困人口全部 脱贫、六十六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九千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一百九十二万人搬出大山,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贫困的标签,谱 写了脱贫攻坚战创造的“中国奇迹”贵州精彩篇章。

在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巨大胜利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高瞻 远瞩、深刻洞察时代发展大势,鲜明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 一重大历史战略。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 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近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  村现代化的意见》公布。《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  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  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是以习近平同  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此擘画了  发展蓝图、规划了实践路径,开辟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境界,开启  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这个极其重要的新发  展阶段,如何解决好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如何充分激发“三农” 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潜力和后劲,让“三农”成为稳定经济社会发  展大局中的“压舱石”,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和时代担当。

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的胜利,有的人认为是不是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歇一歇、喘一口气了?当初,我也 这样认为。我目睹了精准扶贫以来,奋斗在一线的脱贫干部们, 可以用一句最令人动容的话来说,那就是鞠躬尽瘁。可是当全面 推进乡村振兴的号角在身后响起,嘹亮的冲锋号吹醒了扶贫干部 们疲惫的身躯,他们跃出战壕,奋勇前进!

共产党人就是这样,每当在历史的大变革、大进程中,睿智  而务实地把握住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责任,他们总是能从巨大的胜 利中走向更大的胜利。当睿智成为一种为天下人谋幸福的战略时, 这便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这种精神像钢一样坚韧不拔,是普 天下强者的象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正是从不断的锻铸中不  断的热轧冷却中,聚集了无穷的力量,从而开始了一个志士必不 可少的严峻考验;钢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下,脱胎成型,竖起,它  是擎天大柱,横起,它是立地栋梁;钢正是在这样的考验下,才  有了阳刚之气,才有了有棱有角的性格,也才有了千古名言—— 百炼成钢。钢的肌肤是坚韧的, 坚韧得一敲上去就响起当当之声。 这是典型的英雄性格,这种性格就像高尔基笔下的海燕,他们在  暴风雨中振臂高呼: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钢原本是铁中的  精英,刀尖上的锋芒。钢的英雄形象, 只有在危难之时方显身手, 三千度的熔点,才显示它炽热的本色,这时候,它柔软如水却不  是水,这鲜红的洪流出熔炉而坚且毫不动摇,这是钢的精神,钢  的个性。

是的,在危难之时钢就会显出钢的本色,这是英雄主义,这 是乐观主义,这是理想主义。当一个人拥有了这样的精神,他将 战无不胜,无坚不摧,这便是当代的共产党人。共产党人不缺这 样的钢铁战士,在这场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这种精神在老百 姓的泪光里,在共产党员的形象里。

那么,追寻钢铁战士们的步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便 是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那么,再次走村过寨、深入生 活,走进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一线,便成了我的不二选择。心动 则行动,从大娄山脉到乌蒙山脉、武陵山脉,再到苗岭山系,行 程近八千公里,历时六十余天,进入了七个地州市,三十六个县 区,五十多个乡村,采访对象达一百余人。在与老百姓促膝谈心 的时候,常常是在震撼中度过。“震撼”这个词,作为作家来说, 一般不会轻易使用,因为,有些眼睛看见的震撼,是文字无法充 分表达的,仅仅使用“震撼”这个词来讲述,这是一个作家欠“功 夫”的表现。如果作家的描写,能触动人的心灵,能给人留下不 可磨灭的记忆,一定不是落在纸上的那两个字——震撼,而是你 的讲述能否一唱三叹,而这一唱三叹的根本,不是我讲得好,而 是事实本身更精彩。那么现在,就讲一讲我的所见所闻。


供稿:省作协创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