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佳作 > 详情

(连载)欧阳黔森 | 《黔村行记》之 《高原醒了》(四)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07-08 16:40

二〇一六年八月,三宝彝族乡被列为极度贫困乡,贵州省委、 省人民政府部署,以省、州、县、乡、村“五级联动”成立三宝 乡极贫乡镇定点包干脱贫攻坚指挥部,组建前线工作队驻乡指导  开展工作,经过深入分析、反复论证,在二〇一七年六月,最终  确定把“整乡搬迁”作为三宝乡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采取在晴  隆县城集中安置方式,大力实施新市民计划,通过产业配套、教 育帮扶、医疗保障、就业培训等措施, 力争让三宝乡贫困群众“在 县城住上新房子,在老家分到钱票子,充分就业过上好日子”。

有了目标还要有科学的方法、有力的措施、具体的抓手,在 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后,指挥部以“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 培训、监督检查、追责问责”这“五步工作法”为全力推进整乡 搬迁、战胜深度贫困、完成目标的重要方法,可以说,“五步工 作法”正是打赢三宝极贫乡脱贫攻坚战的制胜法宝。

三宝乡整乡搬迁,可以说是全国脱贫攻坚战中的壮举。一个 乡成建制地整体搬迁,可以说,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农民变市民,这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在晴隆县设立三宝 社区,可谓是集全省之力来解答这个课题。

对于搬迁来说,怎样安居最为重要,围绕着“整乡搬迁”的 奋斗目标,为了三宝乡群众“搬出尊严”“搬出自信”,花了近 一年的时间,累计召开“群众会、院坝会”等一百余场,达成最 广泛的共识。科学选址是安居的基础,最终在县城西边最好的一 块地段,以一千三百四十亩的规模建设了“阿妹戚托”特色小镇 安置点。这个地段毗邻国道、临界高速,在“二十四道拐山地旅 游景区”辐射范围内,具备较好的发展空间。主体建筑群充分尊 重三宝彝族乡彝、苗两大民族风俗习惯,整体按照彝、苗两大元 素风格布局,打造彝乡苗寨,盘活三宝乡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阿 妹戚托”这张名片,同步配套社区商业、民宿酒店、文化演艺、 小微创业园等,实现“群众增收”和“家园美丽”双促进。

为免除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经充分研究动员,分两批将三 宝学校七百二十四名学生搬迁到县城第三中学寄宿制学校就读, 新建第四幼儿园、第六小学、第六初级中学、特殊教育学校,进 一步保障搬迁学生就读。

搬得出、稳得住,就业是基础。社区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 通过建设安置点产业园、小微创业园、新增公共服务岗位、生态  护林员,开发建筑、环卫、家政、保安、旅游等行业就业岗位的  方式,多渠道保障群众就业创业。为引导搬迁群众改变传统生活  方式,尽快适应城市新生活,按照“一户一培训”的要求,制定  出台了《三宝彝族乡易地扶贫搬迁“新市民”培养实施方案》,  分期分批对有劳动力的三千一百五十一名新市民进行“订单式” 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搬得出、稳得住,还要能致富,发展产业是根本。紧扣“不 愁吃、不愁穿”基本要求,用好用活省级财政统贷统还的极贫乡 (镇)脱贫攻坚子基金政策。在迁出地,投入基金三千两百万元,采取“公司加合作社加农户”模式,成立三宝彝族脱贫攻坚平台 公司,按照耕地、宅基地两百至四百元 /(亩 ·年)、林地八十 至一百元 /(亩 ·年)对搬迁群众土地进行保底流转,统一实行 公司化经营、项目化运作,引进贵州唛纳生态养殖公司、晴隆畜 牧业开发有限公司、普白珍稀植物公司等在全乡范围内发展肉 牛、土鸡、天麻三大产业,盘活迁出地,让搬迁群众“在老家分 到钱票子”。在迁入地,投入基金两亿四千八百万元,建设产业 园,引进服饰鞋帽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解决搬迁群众稳定就 业,同时结合山地旅游配套社区商业,布局旅游业态,将“阿妹 戚托”小镇建设成民族文化旅游脱贫示范点,让贫困群众在传承 和发展民族文化中增收脱贫。目前,产业园已入驻企业八家,可 提供一千个岗位,已解决五百八十四名搬迁群众就业,带动“居 家就业”两百七十二人。

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紧扣新市民基本生活、户籍管理、  住房权益等,实施一系列的保障措施,对搬迁新市民落实“城乡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政策, 贫困人口参保率达到百分之百,在县内及州级公立医院住院实行 “先诊疗、后付费”,合规费用报销达到百分之百。在安置点投 资三百六十万元,规划建设县人民医院“阿妹戚托”小镇分院。  创新开展了农村低保转城市低保工作,目前办理了五百九十二户  两千六百八十二人;创新并推行居住证管理制度,实现新市民居 住证办理全覆盖,使搬迁群众同等享受县城居民各项权益;启动 了实施新市民“安居险”,夯实新市民财产、人身权益保障;拓 宽了养老保险参保渠道,搬迁群众可以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养 老保险或者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对两种险种账户合二为一,让搬 迁群众享受同城化待遇。

可以说,这样的解答课题,充分说明了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 位的执政理念,深入人心。从二〇一九年到二〇二一年,我曾经 无数次到过三宝社区走访,在采访中,从搬迁群众那一张张扬起 的笑脸中,深切感受到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时至 今日,有一年多未到三宝社区了。乡村振兴局的同志介绍说,整 乡搬迁,可谓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管当前,更要管长远。搬 得出、稳得住,关键还要能致富。

现在看来,搬得出已经不是问题了,稳得住也不是问题,要 致富,在我看来是任重而道远。那么再次走访社区居民,便是 我的不二选择。我首先去的,是文安洪师傅家里,文师傅今年 四十八岁了,自从几年前搬迁到县城以后,最初一直以打零工为 主,后来街道成立了一家物业公司,文师傅凭着娴熟的技能,成 功应聘成为该公司维修组的组长。几年时间中,他又成立了一支 小施工队,现在,他成了我们俗称的“包工头”。

我问文师傅,每个月收入多少?

可能是因为房间里面人比较多,文师傅听后有些腼腆地笑起 来,不自觉地搓着手,似乎不好意思说出口。这时候,我看向周  吉同志,希望从他那里得到真实情况。他是我省文联财务处副处 长,三年前下派到这里的扶贫驻村干部,任三宝社区的第一书记。 既然他都来这里三年了,应该了解文师傅家庭的收入情况。他对 文师傅说,不要不好意思嘛,我来替你说,你文师傅一个人的月 收入基本上达到万元,如果再把你爱人的牛肉馆收入算进来,那  么你们家每个月至少有两万元左右的净收入。

文师傅似乎像露了财一样,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他感 慨地说,年轻的时候我也出去打过工,那时候比现在累得多,可 每个月到手的那点钱,又哪能和现在比?今天的收入换做以前,根本是不敢想的啊!

见到的第二位搬迁户是吴为康,他是一位很年轻的小伙子, 二〇一七年才搬进县城来的时候,根本还不知道自己要干些什么, 后来在乡村振兴局、街道和社区等部门工作人员的关心帮助下,  成功申请到了小额无息贷款,用于发展本地黑山羊养殖产业。

我问他,今天养了多少只羊?

小吴说,接近五百只了。

听他这么一说,我很惊讶,扳着指头我给他算了一笔账,以 一只母羊六十斤、公羊七十斤,每斤羊肉三十五元来计算的话, 那么一只羊可以卖到二千一百元至二千四百五十元,如果一年卖 出一百只羊,那么这一年的毛收入至少有二十余万元。

小吴点点头,又补了一句,我一年不止卖一百只羊,至少 一百五十只,多的时候两百只都有。

这话一说,大家都由衷地笑了起来。

产业振兴是三宝社区群众的物质基础保障,有了这样的保障, 才谈得上稳得住、能致富。参观三宝工业园区内的贵州建隆新能 源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过程中,了解到这是一家专业致力于电动 三轮车、电动四轮车、电动汽车等系列产品研发、生产、销售、

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高新科技企业,已获得十五项实用新型专利及   一项发明专利,并已形成年产八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规模。拥   有一万五千平方米的厂房,整车装配有四条流水线,冲压、焊接、  涂装、总装四大工艺齐全。公司可解决就业三百人,惠及了搬迁   户的就近就业问题。近两年来,这家公司相继荣获“脱贫攻坚模   范企业”“就业扶贫车间”“省级就业扶贫示范基地”“黔西南   州先进就业扶贫基地”“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等称号。

解决搬迁户就近就业的企业,还有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责任 公司,它坐落于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内,厂房达三千平方米,生 产线十二条,年产能力可达三十万件,实现年产值三千余万元。 作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招商引资项目及创业孵化示范基 地,从投产以来,这家公司提供了附近三百余名搬迁群众的就业 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三宝乡整体搬迁户的就业问题,同时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产业扶贫和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

薏仁米是这一带的特色农业产品,在搬迁户的搬迁地曾大量 种植,经过评估,整合几家薏仁米加工小作坊,成立了贵州薏芝 坊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三宝工业园区建厂,进行深加工,  提升竞争能力。二〇二二年,这家厂收购了农户薏仁米一万六千 零三十六吨,收购金额达一亿三千零八十九万元,目前销售产值 达到一亿三千万元,市场和价格逐渐向好发展,前景可观。这一 时期向脱贫户五百一十五户、二千三百一十七人分红一百八十万 元,带动脱贫户就近就业,工厂工人月平均工资四千五百元,年 人均增收五万四千元;另外,带动薏仁米种植基地农户两万五千 户,辐射带动全县六万亩薏仁米种植,年户均增收一万零八十元, 向当地务工人员发放工资共达九百六十九万六千八百九十元。公 司成立至今,先后荣获“全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先进集体”“贵州 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等荣誉。

为了高质量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招商引资一 家民宿酒店,投资两亿元,在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内建设打造了 中天智选假日酒店,酒店内非管理层的员工,百分之九十均为三 宝乡的搬迁群众。

晴隆县森林覆盖率高,是天然氧吧。有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 位二十四道拐公路、三宝彝族火把节等优质文化资源,拥有自然和人文双重生态,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但是在以前,由于县 城内缺乏现代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酒店,大部分游客只是短暂 的半日游,对当地的经济助推作用并不明显。现在,这家酒店对 当地文旅产业的带动效果明显,成为黔西南州及周边重要的商务 活动首选地。

由于参观了几家企业,时间有些晚了,干脆就入住了这家民 宿精品酒店,在与酒店服务员卢花花交谈时,了解到她是三个孩 子的妈妈,搬迁前她在家务农,生活不仅苦,收入更是微薄。她 说,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比起以前在山里干农活,在酒店的工 作很开心、很幸福,生活也更有保障。另一位服务员罗碧云,一 谈起今天的生活,更是笑得合不拢嘴,她说,以前一家人的经济 收入全部都靠丈夫外出打工,夫妻父子长期分离不说,日子还过 得紧巴巴的,一年到头,地里面不管是种苞谷,还是薏仁米,收 成都不足八百斤。一日三餐永远都是苞谷饭、酸菜豆米。只有逢 年过节,才敢杀一头年猪,打打牙祭开开荤。现在,不仅每月按 时领工资,还能在家门口上班,罗碧云很满足。可以说,这一家 民宿精品酒店,让来自搬迁点的当地群众在“搬得出,稳得住, 能致富”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一步。

晚上,周吉带着我在灯火辉煌的阿妹戚托小镇里行走,街道 上的特色小吃摊点琳琅满目。这时,我想起了今天中午见到搬迁 户吴为康时的情景。当他说到满山跑的黑山羊时,自豪地说,我 们这里的山大,植被好,可以说,我养的羊,它们吃的是中草药, 喝的是矿泉水,这样的肉质,太好吃了!我说,我吃过黑山羊, 确实好吃。有了这样的记忆,我便问周吉,这里有卖黑山羊的小 吃店吗?他说有的,我带你去。

到了黑山羊馆,我们坐了下来,点了一个火锅。我从包里掏

出一瓶酒来对周吉说,今天是星期天,休息日,你来这里扶贫三 年了,很辛苦,今天算我慰问你,我请你喝酒。

他说,谢谢主席,我不能喝酒,在这里扶贫的干部按规定都 不能喝酒。

我赶紧把酒收了起来,指着火锅说,这黑山羊我买单。

他说,你来到这里了,应该是我买单才对。

我武断地说,我比你大二十岁,都说,长者赐,不可辞。

虽然没有喝酒,但是我们也酣畅淋漓地大吃了一顿黑山羊。

第二天的清早,我叫醒了驾驶员,准备驱车前往黔西南布依 族苗族自治州的兴义市。驾驶员小王有些犹豫地说,周吉说,他 要来送你。

我说,他这么忙,就不拘此俗礼了,我们走。

到了兴义市,我走访了几个村,觉得意犹未尽,我对乡村振 兴局的同志说,我知道兴义市有一个南龙古寨,那里我去过,还 有没有类似这种的古寨?

他说,有,叫普梯村,有五百年历史了。

我说,那好,我们就去普梯村。


供稿:省作协创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