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佳作 > 详情

(连载)欧阳黔森 | 《黔村行记》之 《高原醒了》(五)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07-18 16:44

据了解,普梯村地处兴义市乌沙镇西北部,位于云贵两省交 界处的黄泥河畔,与云南省富源县的十八连山镇隔河相望,在精 准扶贫才开始实施阶段,这个村被划定为一类贫困村,经过短短 三年的扶贫攻坚后,于二〇一七年出列,成了生态美、百姓富的 模范村。

我们首先来到普梯村的普梯组,它坐落于龙泉河畔,村庄处  在山腰斜坡地带,村内道路、巷道多为石梯坎连接,这也是“普梯” 名字的由来。这个村民组都是布依族,现有居民九十八户四百零  四人,是一座集古生物化石、少数民族特色古墙古建筑、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天生古桥、原生态古井,简称“六古文化”为 一体的自然村落。

普梯组的这些古墙民居全部建于民国年间,规模大、数量多, 当时这里的民居建筑材料分为三部分,基础部分为当地自然山石, 外墙部分取材于当地水稻田泥土,内部建筑主要为当地的优质杉 木。外墙的稻田泥土经过村民用脚踩踏夯实后,用线切成土砖垒 砌而成。这些泥土呈黄色,因此呈现出一片金黄的颜色,在青山  映衬下,尤为美丽壮观。

普梯村现在仍保留着茶马古道贵州至云南的连接段,该段古 道由石梯铺设,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是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 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可 以说,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 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这条古道蕴藏着挖 掘不尽的文化遗产。

在这茫茫青山中,还生长着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金丝榔,据最 新统计,普梯村里有三百余亩一千四百余棵,其中,百年以上的 有四十余棵,五百年以上的有十余棵。之所以今天还有这么多古 树,也得益于当地布依族群众把金丝榔当成寨子的风水树来保护, 他们认为,敬山、敬水、敬树就是在传承文明,保护好金丝榔林 木就是保护财富。

金丝榔属于榉木的一种,榉木又分为红榉、血榉、白榉、黄  榉等,而金丝榔是榉木中的极品。这种木材的树皮灰褐色至深灰  色,其木材致密坚硬、耐腐力强、纹理美观,不易伸缩与反翘,  因老树材常带红色,故有“血榉”之称,是供造船、桥梁、车辆、 家具、器械等用的上等木材。《新修本草》和《全国中草药汇编》 记载榉树的树皮和叶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止血、利水、安胎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便血、妊娠腹痛、疮疡肿痛等症状。古时 候上自士绅门第,下至平民百姓,均种植榉树于房前屋后,取意 “中举”之意。

一九九八年,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树种,乌沙镇便对普梯村 的天然榉木林进行了保护专题调查。在普梯村河沟边和山背后存 在着一片幼树与古树共存的榉木天然林,为保证榉木幼树不受人 为因素的破坏,能正常地生长,使得其发挥长远的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保证榉木古树不被乱砍滥伐及防止偷盗行为 发生,因此特对榉木天然林进行专门调查,以制定保护措施和规 划。根据《贵州省县级森林资源调查工作》,对乌沙镇普梯村、 普梯村民组寨门口、河沟、山地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普梯村针 对村里的林地做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因此设立了榉木自然保护 区。

在普梯村普梯组开院坝会的时候,村民们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台湾富商偶然来到普梯组,看中了  最大的两棵金丝榔树,当时他承诺给普梯组的群众,每家一台电 视机,另外还帮助他们将水泥硬化道路修通到村寨门口。在当年, 这可具有极大的诱惑了。就在富商认为十拿九稳的时候,村里经 过讨论,一致拒绝了这位富商。在村里人看来,虽然我们现在很 穷,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绝不能买卖。金钱、物质财富只要发  奋努力都可能会得到,但古树被挖走,那可是什么都换不回来的。

在交谈中了解到,除了榉木自然保护区,普梯村同时还是兴 西湖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饮用水集中式取水点位置位于兴 西湖大坝上游约两百米处中心区,一级保护区以兴西湖大坝南岸 下游五十米为起点,南跨坝下河面与南岸起点闭合,总面积约八 平方公里。二级保护区界线以兴西湖大坝南岸下游五十米为起点,总面积十二平方公里。另外,普梯村还处于省级风景名胜区鲁布  格风景名胜区的深谷湖景区境内,在这个原始深谷湖里,湖水两  岸峭岩突兀,参差嶙峋,形如流云飞渡,林木繁茂,苍翠葱茏, 一株株雄壮黝黑的古树耸立在两边的峭壁上,树干粗壮、遒劲,  四周奇花异草,景象万千。树丛里生长有血藤、红五加、巴岩香、 白龙须、小黄草、四块瓦和兰草等数十种中草药和名贵花卉,还  生活着黑腹锦鸡、红腹锦鸡、猕猴、飞虎、獐子等珍禽走兽,真 是一个动植物的天然宝库。

在普梯村的山上,生长着珍贵的金丝榔林木,而在这片林木 之下,还埋藏着堪称国宝级的文物,那就是曾经发掘出土过数量 众多的贵州龙化石,以及多种三叠纪海生动物化石。所以,除了 榉木天然保护区和水源保护区之外,普梯村还是国家地质公园(贵 州龙)保护区,并成为贵州龙化石的重点保护区域。

在乌沙镇一百三十九点三二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因岔江、 革里、革居、谢米、泥麦古等地的地层中,广泛分布着乌沙安顺龙、 兴义鸥龙、杨氏幻龙、海百合等丰富的海生动物化石,有九十余 平方公里被规划为贵州兴义国家地质公园景区。

乌沙镇境内的普梯、岔江、革里、革居、谢米、泥麦古等地, 鱼龙类、鳍龙类、海龙类、长颈龙类、鱼类等足类,海百合、虾 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化石分布广泛,数量巨大,属种丰富,保存精 美,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贵州兴义是我国最早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的产地,早 在一九五八年,发现于兴义市顶效镇绿荫村的鳍龙类肿肋龙科分 支——胡氏贵州龙,揭开了我国海生爬行动物研究的序幕。

一九五七年五月,地质部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的胡 承志先生从云南到贵州,在浪慕山发现一种类似于蜥蜴的小型爬行动物化石。这种神秘的古生物化石引起了他浓厚的兴趣,因为 在他的记忆中并没有见到过,更别说对其进行详细分类了。他随 即采集了八块化石带回北京交给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 研究所所长杨钟健教授。其后贵州博物馆的曹泽田等人再次来到 同一地点,经过一番努力,又采集到另外七块标本带回北京。经 过杨钟健的仔细研究,识别出来这是一种从未命名的肿肋化石, 属鳍龙目中的“老八代”(贵州土语,辈分老的意思),在中国 甚至整个亚洲都是首次发现,并将其命名为“胡氏贵州龙”,以 纪念贵州龙标本的贡献者胡承志。他还根据胡氏贵州龙进化的特 异程度,推断胡氏贵州龙的地质年代为中、晚三叠纪。此后,国 内科研人员在同一地区采集到大量贵州龙化石的同时,又发现了 不少鱼类化石,分别命名为“东方肋鳞鱼”“贵州中华真鳄鱼”“兴 义亚洲鳞齿鱼”等。

一九九五年四月下旬,经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教授赵喜进、副研究员金帆、助理研究员君昌等组成的专家组鉴  定,将其中二百二十六件定为国家级珍贵文物,其中一级龙化石 十七件,二级三十五件,三级一百一十二件,二、三级鱼化石  六十二件。《光明日报》同年五月二十一日头版头条以《世界罕  见的重大科学发现,贵州龙化石被认定》作报道后, 国内外广播、 电视、报刊亦进行了大量报道,从此贵州龙成为大名远扬的大明  星。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 二〇〇〇年在乌沙建立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中国、美国、意大 利等国的研究人员于二〇〇八年九月一日至四日,对乌沙三叠纪 海相地层古生物进行考察后认为,乌沙地区三叠纪海生动物化石 不仅精美、奇特,是举世罕见的“自然遗产”和资源,而且更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不仅是我国而且是世界上罕见的珍 稀化石标本,正如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史前生命与环境 研究所地质博物馆馆长、教授江大勇所说的“我们博物馆研究的 ‘贵州龙’绝大多数是乌沙出土的”一样,已受到国际科考界的强烈关注。

我是地质队员出身,对于这样的话题尤为感兴趣,记得在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盗卖化石猖獗。我的同行中,曾有人把学 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了挖掘、盗卖化石的行列中,获取暴利。 之后,在国家强烈打击盗卖化石的专项行动中,轻则罚款、重则 判刑的人不少。说实话,在当时的贵阳花鸟市场,我也曾经购买 过不少的海百合、贵州龙、东方肋鳞鱼、中华真鳄鱼、亚洲鳞齿 鱼等,目的是让这些珍贵的化石不流向国外,后来,出于地质职 业的爱好,收藏了几件外,其余的都捐献给了一〇三地质队矿物 博物馆和贵州地矿局地质矿物博物馆。一九九五年之后,兴义、 关岭一带的三叠纪动植物化石群被列为国家地质公园,盗卖化石 才逐渐得到了有效遏制。

有了这样共同的话题,院坝会开始热闹起来,大家七嘴八舌, 纷纷发言。

我开玩笑地说,你们这里地上有宝,地下有宝。你们说说老 实话,当年你们是不是也挖掘过化石?盗卖过化石?这东西当时 可贵了,一件化石可能就是你们几年的收入。

村支书郭成林说,那时候我还不是支书,但是我知道,在我 们村就没有挖化石和贩卖化石的。地上的宝和地下的宝都是老祖 宗留下来的,我们村的老辈人历来就告诉我们,敬山、敬水、敬 树,只要是地上和地下的东西,不能随意攫取。

我点点头说,是啊,敬畏大自然,就会得到大自然的回报,这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你们现在不是也过得很好吗?

郭支书说,感谢党中央的政策好,我们村在二〇一二年以 前,人均收入只有二千一百三十元,实施精准扶贫后的第一年, 我们村就增加到了三千二百五十元,到二〇一七年,达到了 六千八百九十元,退出了贫困村的行列,到二〇二〇年,我们村 已超过万元,达到了一万一千二百八十元,到去年的二〇二二年, 我们村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五千五百零六元。

看着郭支书那张自豪的脸,我想起了一句话,一个村富不富, 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郭支书就是带领村民 致富的领头羊。

我拍了拍郭支书的肩膀说,你这个领头羊不得了啊,你们 既保住了绿水青山,坚持住了保护生态的底线,还能达到人均 一万五千多的收入,了不得啊!

见我说起郭支书,村民七嘴八舌也说起了他。

郭成林于一九七三年一月出生,自从他在普梯村工作以来, 带领全村群众发展特色种养殖产业增收致富,从二〇一二年人均 收入不到三千元至二〇二二年人均收入超过一万五千元,从省级 一类贫困村实现整村脱贫出列,可以说,郭成林与村民们一起见 证了普梯村这十年日新月异的乡村巨变,他先后被授予“全省脱 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贵州 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等荣誉称号。

十多年前,郭成林靠经营自家的两辆客运中巴率先过上了小 康生活,年纯收入就已经超过二十万元。他率先致富了,并没有 忘记乡亲们,作为一名党员,他的理想是带领全村人致富。可是 当时的普梯村路不通、水不通,电也不稳定,村民们基本没有稳 定的收入来源,住的也普遍是漏风漏雨的旧土房。

二〇〇四年他和爱人驾驶自家的客运中巴,出车五十余次, 载着村里的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部分村民,去到顶效镇绿化 村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当时绿化村在大面积搞桃树种植产业,年 年都举办“桃花节”,收入十分可观,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也因此更名为桃花村。大家看了桃花村的变化后都羡慕不已,回 来的车上大家都表态也要跟着搞。

但是,经过统计,全村如果要栽种十万株桃树苗的话,按照 最低价格,成本也需要二十六万元,可村里人掏空了腰包也才凑 了五万多元,无奈之下,郭成林用自家的中巴车作抵押,终于换 得了十万株桃苗。这十万株的桃苗全部栽好后,为保障桃树健康 成长,他还自驾六十多次到市、县、镇的农业技术部门请专家为 村民们传授修枝、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追肥等技术。

二〇〇八年,郭成林又鼓励一百九十二户桃农入股,成立了 普梯村金果林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多方联系客商,设计“艳 红桃”包装箱,采取送货上门和定点销售等方式销售艳红桃,同 时请新闻媒体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帮助农户销售桃子四千多吨,  收入九百七十多万元。这一年,村级直接销售艳红桃二十多万斤, 集体经济增加十万余元。

也是在这一年,普梯村遭受了百年难遇的大旱,碗口粗的桃 树干死了很多,郭成林心急如焚,多次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旱 情,请求帮助。旱情结束后,他暗下决心要把村里最低处的黄泥 河的水引上坡来,为村民长期所用。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在 二〇一二年,终于解决了一级提灌和二级提灌建设问题。上级各 部门总计投资一百八十万九千七百元,他带领村里的群众投工投 劳进行引水工程建设,累计上工近数千人次,黄泥河水终于爬上 一千三百多米的高坡,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问题和桃、梨树的灌溉问题。

截至二〇一六年,全村有近万亩桃树果林。二〇一七年,郭 成林带领村支“两委”一班人,抓好 “组组通”三年大决战机遇, 白天盯工地,夜晚访农户,经过三个月的战斗,如期修通通组公 路十公里、串户路十八公里,使全村通组路硬化率达百分之百,  串户路硬化率达百分之九十八以上,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同时还对二十六户农户实施“危房”改造,对十一户农户老土墙 危房进行修复,安装太阳能路灯四百二十一盏,新建文化广场,  配套建设了党员活动室、篮球场、图书室、卫生室等,完善了村 级组织活动场所。也就是这一年,普梯村退出了贫困村的行列。

二〇一八年,结合普梯村土墙人家建筑群、金丝榔古树群、  天然溶洞、峡谷风光、茶马古道等自然资源,普梯村又在梯田发 展了两百余亩多种花色的三角梅花卉种植基地,种植了五十余亩 的魔芋种植示范基地,打造农旅一体化,并筹措资金一百万元, 注册成立了黔西南州鑫鸿商贸公司。该公司不仅经营收售艳红桃, 还开办特色农家乐、旅游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带领农户发展 农业生态旅游。在精准把握政策的条件下,整合村内各项可用资 金,以入股分红方式帮助六十余户贫困户每年增收共二十余万元, 并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院坝会以后,我们转移到了一家民宿酒店的大厅里,一边喝 茶一边继续座谈。这种座谈,其实是很随意的,就是大家拉拉家 常。说话间,陆续来了十多位村民,一时间热闹起来。其中有一 位叫曾付国的人,一进来就用土话说“欢迎来我屋头玩”。

我也用土话回问他,这是你屋头?

他说,这就是我屋头。

我说,这是一家民宿酒店嘛。

他说,这是我投资的,就是我屋头嘛。

我说,这就是你屋头?你是普梯村的人?

他说,我不是普梯村的人,但我是兴义当地人。

我说,那你是乡贤,来助推乡村振兴了。

他嘿嘿地笑了起来。

据郭支书介绍,曾付国是“来屋头玩”品牌创始人,是贵州  尚思众淼乡村投资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贵州食稼牧粒农业科技 有限公司创始人。他在不远的拉扯村,将村里闲置的房屋高标准  改造成集餐饮、休闲、娱乐、会议、社交于一体的乡村生活馆。  “来屋头玩”是一句兴义人的方言,在这一带的乡村,乡亲们只  要看见有客人来,就会热情地招呼“来屋头玩”。他巧妙地利用  这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方言,把乡村生活馆命名为“来屋头玩”。 这句话的用意很明显,就是吸引客人来,以地道乡村美食和黔西 南人独特的文化,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我说,不用你“拉扯”,我今天不是来了吗?

他说,要不请领导去拉扯村看看我的乡村生活馆?

我说,这次来不及了,这普梯村的生活馆不也是你投资的吗?

他热情地拿出手机,打开手机里的图片让我看。我接过来一   看,只见拉扯村乡村生活馆的门头有一副对联,写着“乡村振兴   把拉扯拉扯大,共同富裕享生活生活美”,横批“记得回家吃饭” 几个大字格外醒目。

我一一翻动着手机上的图片说,哎,游客还不少嘛。

他兴奋地说,慕名而来的游客真是络绎不绝,我们的老火炖 鸡汤,黑毛土猪烧制的腊肉,老石磨碾出的豆腐,香椿木槽打制 的糍粑,老土罐煨出的古树茶,都是我们当地特色的农家美食。  今年春节以来都是客流高峰,超出我们预计,大家要加油忙起来,让游客吃到最地道的美食。我们还依托村寨里的绿色农产品开发 新菜品,带动更多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业中,让食客吃得放心、 吃得满意。

我开玩笑说,这么说,你挣得盆满钵满喽?

他连连摇手说,不是我一个人挣钱。“拉扯 ·来屋头玩美好 乡村生活馆”是由拉扯村民组全体村民一起参与的乡村振兴项目, 挣了钱大家都有。

我说,在普梯村也是一样的吗?

他说,那当然,通过村企合作建设乡村生活馆,不仅可以让 村民吃上“旅游饭”实现增收,还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投入乡村 振兴中,他们来到村里投资产业、孵化乡创品牌、提供就业岗位, 可以形成利益联结长效机制。

据介绍,在兴义市乌沙镇的普梯村,贵州尚思众淼乡村投资  运营有限公司正结合普梯发展实际,按照“规划统领、产业引领、 节约集约、民生改善、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乡村修复原则,  围绕“一村一品”,制定“一村一策”,致力将普梯打造成富有 当地特色的民族文化村。未来,普梯将是集民族节庆旅游、康养  旅居、民族文化手工艺品体验、民族文化网红打卡为一体的乡村 生活目的地,让普梯成为美好乡村体验中心。让游客在这里享受  到民族文化的盛宴,打卡古生物化石群、少数民族特色古墙古建  筑群、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天生古桥、原生态古井这“六古 文化”,让更多人爱上普梯村。

我说,你这是“三变”,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 股东改革。这是多渠道促进村民增收。

郭支书说,我们充分尊重村民意愿,通过充分挖掘当地民俗 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企业 + 合作社 + 村民”的合作模式。

我环视眼下这十多位村民说,你们愿不愿意啊?

他们说,人家来帮助我们,我们当然愿意啊!

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

一个穿着布依族服装的妇女笑得特别灿烂,我指着她说,请 问你贵姓?

她说,她姓李,叫李美。

我说,李美,你还真的很美,名不虚传啊。你家里几口人啊? 有几亩地啊?

她说,家里七口人,有十多亩地。

我说,人多力量大,有十多亩地,那你家大有可为啊!你家 现在的收入能达到多少?

她有些腼腆地笑了起来说,不多。

我说,不多?你家肯定高于一万五千元的人均收入吧?

她说,二〇一二年以前,我家搞烤烟种植,年人均收入只有 四千五百余元。

我笑了起来说,二〇一二年以前,你们村人均收入不到三千 元,你都四千五百元了。你说说,你们家今年的人均收入是多少?

她说,我家现在除了烤烟种植,又种中草药、小黄姜、茯苓、 薏仁米等,还养了三十多头猪,今年收入接近二十万。

我说,接近二十万?十七万也是接近,十八万也是接近,到 底好多嘛?

她扳着指头算了算说,是十九万六千元。

我说,怪不得,我不问,你还不露财呢,这么高的收入,你 们家远远超过了村里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二万八千元。

郭支书接话说,应该超过这个数字,有些收入她还没算进来。

比如说她是村里的常务干部,每个月还有二千九百四十五元的 工资。

我对李美说,一年你们家又多出三万五千三百四十元了,你 们家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了三万元了。这都还是保守的算法,比 如你们家房前屋后鸡啊、鸭啊、鹅啊总养得有吧?

她点点头说,这些东西家家都有。

我说,这些也是钱啊,也要算收入。

大家都笑了起来,纷纷说,现在生活好了,杀只鸡宰只鹅的, 自己不养,也是要花钱买的,这样说确实算收入。

看起来大家心情都很愉悦。这时候,一张年轻而英俊的脸出 现在我的眼前,看得出来他想开口说些什么,却始终没有说出来。 我当然是觉察出来了的,干脆就问他,你有什么说的?

他说,我叫马奎,就是这个村的人。

我说,你是这个村的人?我怎么感觉你像城市里面的人呢? 长得细皮嫩肉的。你不说,我还以为你是副县长呢。

他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解释说,不是,我就是个农民。

我也笑了起来,对大家说,你们看看,这里的山水就是养人 啊!一个男同志都长得像美女一样好看。

大家“哄”的一声,都善意地笑了起来。

等笑声停下来后,我问了马奎的现状,他家现在有五口人, 二〇一二年前,他在家种植玉米、小麦类传统农作物,因为缺少 劳动力、耕地少的原因,当时全家年人均收入仅仅只有两千元 左右。二〇一四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全面实施,他开始有选择 地根据自身土壤的特点,尝试种植红薯,不到三年,他前后流 转同村的土地达到了一百二十余亩,年纯收入早已超过万元,成 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带动群众就近务工达到了一百人次。

二〇一八年,马奎夫妻设立了一个快递点,还兼顾家装行业。

我说,你还搞装修?

他嘿嘿地笑了起来说,现在我们农民生活都好了起来,新房 子都需要装修。

我对他伸出大拇指说,你这是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 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

听我这么一说,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扬起了笑脸。

我说,最后一个问题,你家人均收入能达到多少?

他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说,我家父母烤酒,还养猪,去年 我们家应该有二十万元收入吧?

我说,好啊,你们家人均都超过三万了。说完,我环视在座 的其他村民说,都是三万多的人均收入?哎,你们有没有一万多 收入的?来,说说看。

一位叫张涛的村民说,我家六口人,年均收入刚刚达到村里 的平均收入,一万五千元。

我说,你们家为什么只有一万五千元呢?

他说,我刚刚回来。

我说,刚刚回来?就收入少,这不是必然的理由啊。

他说,我之前在兴义的街道上经营夜宵摊点,这几年疫情来 了,生意不好做。

我指着他说,哎,这倒是算一个理由,现在不是疫情过去了 吗?你可以继续搞你的夜宵摊了啊,怎么想着回来了呢?

他说,现在普梯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起来了,我想在村里开设 农家乐。

我说,这就对了,现在回乡创业赶上了好时候,乡村振兴嘛, 有很多惠农政策,你了解这些政策吗?

张涛说,我知道,原来很难贷到款,现在可以贷款了。

我说,好啊,你是个明白人,只有吃透了乡村振兴的各种政 策,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郭支书跟着说,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形成绿色安全、优质 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我站起来说,郭支书,有你这样的明白人,我看啊,我们普 梯村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说着,我对大家拱拱手说,我们就 此别过,我还要赶到下一个村去。谢谢你们!这个地方太漂亮了! 我还会再来的。


供稿:贵州省作协创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