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欧阳黔森 | 《黔村行记》之 《高原醒了》(六)
我说的下一个村,实在太远了,这要在以往,非要两天才能到达,在百度地图导航上,也有五百八十公里,需要六个多小时。 我要去的这个村叫楼上古寨,它位于武陵山脉腹地的石阡县。这 个古寨我分别在二〇〇五年和二〇二〇年到过。二〇〇五年,我 在楼上古寨拍摄向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献礼的长篇电视连续剧《雄 关漫道》,这个古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所以选择楼上古 寨为拍摄地,是因为它古朴、古老,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房屋和装 饰,是一个保留得非常完整的原生态古寨。我对这个古寨有着深 厚的感情,毕竟在那里拍摄了二十多天。二〇一〇年春,时值全 国百名作家走访贵州,我主张安排了楼上古寨作为走访点。那是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当我带着百名作家走进楼上古寨的时候, 乡亲们夹道欢迎,那真是一个快乐的日子啊!有几位村民走过来 热情地和我打招呼,他们都还记得我,几个十多岁的少年还追着 我喊,那个红军叔叔又回来了。在《雄关漫道》拍摄期间,作为 编剧和制片,我是穿着红军服装在这里给导演、演员讲戏、讲党 史。那时候这些小孩只有五六岁, 不想他们还如此清晰地记得我。 那次离开楼上古寨后,一晃就是十年,一直希望再次造访楼上古寨,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二〇二〇年,我终于再次重访了 楼上古寨,那时候正值新冠疫情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游客,不过, 这并不影响他们摘帽出列。现在又是三年过去了,现在如何了? 我特别想知道。
而现在我所在的古村落普梯村,位于乌蒙山脉的腹地,与云 南省边境咫尺相望。今天要到达楼上古寨,必须经过六个地州市 和十二个县区的地界,即黔西南州、安顺市、贵阳市、黔南州、 黔东南州、遵义市,再达到铜仁市的石阡县。这样的路途,在以 往是不可想象的,贵州的高速公路网可以颠覆我们的这个不可想 象,真是天堑变通途,给我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到达石阡县时,已经是子夜时分,闲话少说,赶快睡觉。
第二天起来却没能前往楼上古寨,因为吃早餐的时候,经过 与当地乡村振兴局的一位同志交流,决定去任家寨村。原因很简 单,我问了楼上古寨的产业情况,他说,目前楼上古寨主要以种 植辣椒为主导产业。我说, 有没有辣椒深加工?他说没有。我说, 人均收入如何?他说,一万三左右吧。我说, 种辣椒能种成这样, 很不错了,这次我来,主要是看农村产业发展的情况,楼上古寨 就不去了。他有些不甘心地说, 楼上古寨很漂亮呢!变化也很大, 也不远,就二十多公里。我说,贵州很多地方都是因为种辣椒而 脱贫,在乡村振兴当中,如果我们仅仅靠辣椒种植,这是远远不 够的,你看有哪些村在村办企业中干得好的,你带我去看看。他 说,我们县有很多村都干得不错,大沙坝乡的任家寨村干得很不 错。我说,要得,我们就去任家寨村看一看。这就改变了我调研 走访的行程。不过,楼上古寨我还是要去的,只是不在这一次的 行程里了。
据介绍,任家寨村位于大沙坝乡西北部,距集镇十公里,距石阡县城二十公里,全村辖八个村民组二百八十六户一千一百零 二人,其中建档立卡户七十四户二百八十二人,已实现全部脱贫。 该村长期存在“好山好水好田坝、穷人穷村穷产业”的矛盾面貌, 长期存在着思想观念落后的状况。这些年,任家寨村全力攻克深 度贫困堡垒,探索“组织共建、决策共商、优势共扬、全民共股、 社会共治、成果共享”为主要内容的“六共”机制,持续推进“村 社合一”,为有效解决“村级组织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困难 和村、社‘两张皮’”问题,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壮大村集体资 产,提高村集体带动群众致富能力,闯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 兴之路,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争强的局面,村级集体经济资产 从二〇一六年的零收入蝶变到二〇二二年三千二百八十余万元的收入。
到达任家寨村口时,远远就看见村支书彭俊站在村口,他手 上拿着几瓶水,见我下车后,他走上前递给我一瓶说,主席,请 你尝尝我们村的矿泉水,味道很不错。
正好我有些口渴,我说,好,我尝尝你们村的水,是不是在 “王婆卖瓜”。
说这个话我是有底气的,以前我还是地质队员的时候,每天 就在高山峡谷中行走,饿了,就摘几颗野果子吃,渴了,找一眼 山泉一条小溪,毫不夸张地说,当年我喝过的那些山泉和地下水, 绝对不会比今天市面上的任何一款矿泉水水质差。
我拧开瓶盖,咕嘟咕嘟地喝下大半瓶水,扭头对彭支书说, 不错,你们村的水口感很好。
彭支书说,最关键一点是,不管雨下得多大,也不管是什么 季节,我们村的矿泉水,清澈度和出水量的大小都不受影响,我 们统计过,每天的出水量达到了两百八十八吨,每天可以灌装上万瓶水。
我们一边向村里走去,彭支书一边向我介绍着矿泉水的情况, 当时钻出矿泉水后,村里马上就将水样报送省市相关部门进行检 验,经省水样检测中心进行一百零九项指标检测显示,结果各项 指标均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还是富锶性天然矿泉水。
祖祖辈辈生活在任家寨村的人都没有想到,在这地下居然会 有这么大一笔财富,这笔财富就是地下矿泉水,它的发现也很有 些机缘巧合,就在二〇一六年四月,贵州省地矿局一〇三地质 队在这个村做地勘资料,取样时在曹家园组地下二百七十米深 的地方,钻出了大量的地下矿泉水。有了资源就要利用好这一 资源,在乡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村支两委及监委会带头组 织创办了石阡县大兴源泉山泉水专业合作社;村支两委身先士 卒,先后贷款六十万元用于大兴源泉山泉水专业合作社的初期建 设,同时发动乡内孙家坪、余家寨村采取保底分红的入股方式分 别入股三十万元。通过全民参与入股的形式进行,全村自筹入股 资金一百八十四万三千元,到十月运营前共计入股资金达到两 百一十四万三千元。
自从二〇一七年十月十六日水厂开始投产运营以来,提供 二十六人直接就业,二〇二〇年加大水厂厂房面积,新增一条小 瓶装水生产线,年产值增加至两千五百三十余万元。从合作社成 立以来,累计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盈利四百二十万余元,分红资 金三百七十万余元。
看过了矿泉水厂,彭支书又带着我来到他们村的八月瓜基地, 我们站在一处山头上,向下望去,全是一排排的种植区,绿意盎 然,稍近一点还能看见刚刚长出来的小果子。
彭支书介绍说,这里就是我们村的八月瓜基地,一共占地一千八百余亩,里面有观光区、采摘区、苗木繁育区、技术研究 试验区,另外还有高标准稻田区、蜂糖李种植区和红心蜜柚种植 区。从基地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农家肥等有机肥,到如何控制 水源以及土壤中的有害杂质含量,再到实行科学技术化管理,合 理种植,剪枝和蔬果等等。彭支书身材魁梧,一张黝黑的国字脸 显得有些憨厚,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不善言辞的,可是,他一开口 介绍起任家寨村,那真是如数家珍,口若悬河,仿佛换了一个人 似的。
据介绍,从二〇二〇年九月至二〇二二年十二月,铜仁市科 学技术局通过项目实施,在合作社基地试验区开展“八月瓜植物 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研究。二〇二二年初, 在东莞市东西项目资金帮扶下,团山大田二十亩八月瓜基地试验 滴灌项目,这样,既保障八月瓜品质,又保障了数量。二〇二二 年五月,县农业农村局又通过技术培训,开展推广八月瓜和大豆 混种技术研究。到今天, 八月瓜基地种植的有八月瓜六百五十亩、 青脆李一百八十余亩、红肉蜜柚一百四十余亩等精品水果。三年 以来,八月瓜实现产量六十七万斤,实现产值一千三百四十万元。
彭支书接着说,基地坚持“以党员带动基地、以基地推动产 业”的发展战略,努力营造“市场牵龙头、龙头连基地、基地带 农户”的龙头型产业体系,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扩建地、连农户、 重产销、促发展,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积极性。
我打断彭支书说,我想看看你的八月瓜深加工工厂。
他指着不远的地方说,就在那里,我们这就去。一边走,他 一边介绍说,借助村“两委”组织、政策、资源等优势,采取 开展技能培训、编制申报项目、帮助吸纳资金进入合作社等方 式,为合作社发展做好人力支撑、土地流转、市场拓展等服务,并帮助成立“妇女互助队”,合作社流转土地一千八百余亩, 解决了在册劳动力一百三十余人就业难题。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 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等优势,通过整合人力、资金、 土地等生产要素,谋划推动企业发展,同时加强与贵州轻工业研 究所、贵州农业职业学院等单位技术合作,研发八月瓜精油、八 月瓜果浆、八月瓜口红、八月瓜唇膏等,提高产业附加值,积极 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努力培养发展农业新产业、新生态。政 府项目资金和村集体资金注入专业合作社,群众以“股东”身份 自觉参与产业发展,形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格局, 有效破解村干部在产业发展中责任心不强等问题。组织引导农户 采取土地租金折价入股或现金入股方式参与,实现农民变“股 东”,有效破解村民在产业发展中参与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该村 两个专业合作社共有一百四十九户农户参股,吸纳群众入股资金 三百二十万元,持股三千二百股。
参观完村里的八月瓜深加工厂生产线后,我们在八月瓜成品 展示区坐了下来,品尝了他们的八月瓜果酱。这种果酱保留了八 月瓜原生的味道,这种味道一入口,即满口芳香,让我的味蕾回 到了久远的儿童时期,那个时候,山沟沟里、山坡坡上,都有野 生的八月瓜,一到九月,我们即漫山遍野去寻找八月瓜,采摘回 家。有一句童谣至今没有忘记:“八月瓜,九月炸,十月生娃娃。”
这是八月瓜的属性,说的是八月瓜在九月的时候就成熟了, 包裹着果实的皮就裂开了,露出了乳白色的果瓤,十月份的时候, 果瓤就自然掉落了。
八月瓜鲜果的果瓤芳香弥漫,入口即化,可是它的籽比石 榴籽还多,说白了,就是子多肉少,很影响口感。不过,它的 芳香弥补了这一缺陷。像这种去掉子的果瓤,吃起来确实令人爽口沁心。
我说,八月瓜鲜果能卖多少钱?
他说,批发价十五元一斤。
我说,我偶尔在贵阳的农贸市场买到过八月瓜的鲜果,大约 二十元一斤,你们的批发价还不低呢。
他说,八月瓜成熟后,鲜果因为有炸裂的现象,采摘后最多 能保存半个月。
我点点头说,这八月瓜不炸裂,还吃不得,苦涩,只有炸裂 了,吃起来才满口的香味。
他说,这正是八月瓜的缺点,不到这个短短的季节,谁也吃 不上。
我说,对,它不像苹果、草莓、香蕉,随时可以吃到,最好 的东西就是这样,它的芳香能让你欲罢不能,却转瞬即逝。
他举了举手里的果酱瓶说,这个东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 原汁原味,零添加,采取急速冷冻的办法,可以持续半年,保持 它的鲜味。就是有点贵,四十五元一瓶。
我一边品尝着八月瓜果酱一边说,现在的苹果酱、草莓酱, 一瓶也是几十元,要我来选择,我一定选择的是八月瓜果酱, 四十五真不贵。就是要做好宣传和推广, 我相信,只要有人吃过, 就不会忘记这样的味道。只要有,他就会购买。
他说,我们现在还不敢大力宣传和推广,我们的果酱基本上 供不应求,一旦有人下大单,我们还真不敢接,信誉第一啊。
我说,那就扩大生产啊。
他说,我们八月瓜种植基地的产量就这么多,已经饱和了, 要扩大种植基地,就要流转其他村镇的土地,有难度。
我说,市场需求决定一切,这有什么难度?难的是产品不好,卖不出去,既然卖得出去,就可以大力推广嘛。现在不是在乡村 振兴局的协调下,银行有惠农的产业贷嘛。
他点了点头说,是的,下一步我们有这样的打算。
我说,你们挣了钱,是怎么分配的?我记得万山区敖寨乡的 中华山村合作社的分配是“六二二模式”,对这种模式的报道, 还上了《人民日报》的头版,标题叫《成了合伙人,幸福来敲门》。 你看过没有?
他说,前几年我看过这篇报道,中华山村的“六二二”模式, 即是年底纯利润的百分之六十用于贫困对象,百分之二十用于村 集体积累,百分之二十用于管理人员的奖励。他们的这种模式适 合于脱贫攻坚期间,现在是乡村振兴阶段了,我们的“二四二二” 分红模式更加合理,即百分之四十作为滚动发展资金,百分之 二十按全村现有人口进行分红,百分之二十为管理人员的报酬,
百分之二十脱贫户再次分红。加大滚动资金的发展,有利于企业 的市场竞争能力。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也许是八月瓜的 香甜,让我的大脑忙于回味儿时的记忆,与他交谈了这么久,却 忘记了我在采访中惯常的“四问”,看看时间不早了,我赶紧问 他,你们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多少?
他说,去年,我们村的人均收入是一万五千八百元。
听他这么说,我一脸的诧异,今天在我眼见为实的采访中, 从所获得的信息来看,应该是能超过了两万元的。有了这样的判 断,我猜想原来他们的贫困程度一定很深。我赶紧问,你们村脱 贫摘帽之前是多少收入?我这样问,是想得到是脱贫前和脱贫后, 数字上的巨大差异。
他说,我们村不是贫困村。
我一下子愣住了,不是贫困村?再次得到明确答复后,我自 嘲了一句,原来我来到了不是贫困村的村庄。
他说,我们虽然不是贫困村,当年也不富裕,我们这里是“好 山好水好田坝”,历来划定贫困村的人均收入红线,我们村的人 均收入都超过那么一点点。可是,相对于富裕村来说,我们还是 “穷人穷村穷产业”。现在好了,我们有了自己的村集体产业, 人均收入才逐年大幅度地提高,到了现在的一万五千八百元。
我说,原来到底是多少呢?
他说,我们村没有办企业之前,人均收入一直在七八千左右。
我点点头说,如果一直保持在七八千的人均收入水平,你们 当然成不了贫困村。说老实话,你们村当初是不是做梦都想成为 贫困村?贫困村的扶持力度大呀!
说完,我一直笑嘻嘻地盯着他看,看他怎样回答我的问题。 我为什么是笑嘻嘻的呢?其实这有点故意开玩笑的意味。因为有 一个贫困村的故事流传很广,颇具讽刺意义。说的是以前有一个 村庄,原来是贫困村,后来不是贫困村了,村里工作还不知道怎 样干了,往后退吧,不行,往前走吧,太难。于是村班子开了一 个诸葛亮会,得到的结果是要想再往上提高人均收入,不是太难, 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几年好不容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人 均收入提高到超过贫困村的红线,这一下好了,不是贫困村了, 咋个办?于是大家商量决定,由村主任带队去上下游说。不久, 村主任高高兴兴地带回来了立功喜报,他在村群众大会上宣布,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又是贫困村了!这个故事流传开来, 传开了,故事就会有演绎,演绎到了乡镇甚至县区,最后成了县 长在干部大会上宣称,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又成了贫困县 了!有了这样的故事,我便有了开玩笑问他的缘由。
他说,想?怎么没想过?这个想根本解决不了问题。自从精 准扶贫以来,来不得半点虚假,我们就是想成贫困村也成不了嘛! 说实话,我们看到一些贫困村,这些年噌噌地就上去了,发展得 比我们还好,收入比我们还高,我们不是贫困村的村,实事求是 地说,压力还真是大啊!
他说的这种情况,确实存在,有些没有被划定为贫困村的村, 其人均收入也只是超过了贫困的红线,有些只是高于临界点上, 有一些略高于贫困红线,这样的村就不能享受贫困村一系列的脱 贫措施,因而原来的贫困村经过脱贫攻坚,其收入超过原来不是 贫困村的人均收入,是客观存在的。
这样的事实存在,确实是一个存在的问题,不过,这样的问 题,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可以迎刃而解。有一句话,我们必 须弄通做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工作上台阶、见实效。这句话不难理解,确保脱贫攻坚成果是底 线,拓展和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才是重中之重。乡村振兴战略不仅 仅是只针对脱贫村,而是事关所有乡村的振兴,而乡村能够振兴 的关键,是上台阶、见实效。这正是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这就意味着你原来是不是贫困村已不要紧,要紧的是在乡村振兴 战略中,大家都处于同一条起跑线上。
我拍了拍彭支书的肩膀说,不要压力大嘛,你们这里好山好 水好坝子的,从来都不是贫困村,这多好啊。原来的每一个贫困 村,原本也不愿成为贫困村,都是自然条件所限,你要相信以前 这些贫困村肯定都羡慕你们村的。
彭支书点了点头说,我们村的自然条件是要好一些,那些山 多地少的村,祖祖辈辈都是羡慕我们的。现在啊,我们有好多地 方还要羡慕他们呢。
我说,这不是都好了吗?有了这个互相羡慕,多好啊!有互 相羡慕的,说明了什么?说明都过上了好日子嘛。这不是都说了 嘛,我们贵州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嘛!你是支书,你 应该比我还了解,实事求是地说,有很多原来的贫困村,即使现 在脱贫了,其人均收入还是低于你们村的。当然了,也有很多原 来的贫困村,现在远远高于你们村的人均收入。
他笑了笑说,这个我当然知道。
我说,江口县的黑岩村,你知道吧?
他说,早有耳闻,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发源地,全国防贫 监测预警保障机制发源地,这“两个发源地”是黑岩村最响亮的 两张名片嘛!
我说,黑岩村的人均收入就低于你们村。他们原来可是远近 闻名的贫困村,二〇一四年,他们村贫困户的人均年收入仅仅只 有一千七百多元,实施精准扶贫以后,在二〇一七年黑岩村实现 整村脱贫出列,二〇一九年底完成了脱贫“清零”任务,去年, 他们村的人均收入达到了一万三千八百余元。他们村离你们这里 也只有一百多公里,半个月之前我去过,你有时间也去看一看。 接着,我给他介绍起了黑岩村,以及黑岩村的一些做法。
在精准扶贫全面实施以前,黑岩村一直被贴着落后与贫困的 标签。田间种苞谷,地里栽红薯,要想吃得饱,全靠老天好—— 这虽是黑岩村的童谣,但却是黑岩村的真实写照。因为基础设施 落后、地理位置边远等客观外部因素的限制,黑岩村群众生产生 活极其艰苦。村民组几乎都在半山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常 年缺水、土地贫瘠,传统农业发展靠天吃饭,严重凝滞。在这一 现状下,村集体经济更是无从谈起,以致越来越多的村民只能外 出打工。那时候的黑岩村是名副其实的“打工村”“空壳村”,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村民长期处于贫困线下。
穷则思变,可再怎么变,受自然条件所限,还是一个穷字当 头。穷则思变是一个积极的因素,这个因素决定了黑岩村人不是 “等、靠、要”,也不是消极的“你要我脱贫”,而是在穷则思 变的希冀中发出了“我要脱贫”的强烈心声。有了这样的穷则思 变,就有了希望,而好机会永远会给有希望的人。二〇一四年, 黑岩村迎来了千年不遇的好机会,精准扶贫全面实施展开,黑岩 村人等的就是这个时光。也正是他们具有穷则思变的思维,抓住 了这个千载难逢的脱贫机会。黑岩村人为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 贫政策,率先琢磨出一套精准的管理办法,这就是为贫困户“建 档立卡”,实现了识别程序精准、管理过程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成为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发源地。也正因为是这样的精准,短 短的三年后,黑岩村就将贫困村的帽子丢给了历史。
你只有贫困过才会知道,不再贫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你只有贫困过,才会倍感珍惜,才会自觉地牢记使命、感恩奋进! 于是,黑岩村人又琢磨出了一套如何有效进行防贫监测预警保障 的机制和办法。脱贫后如何有效防止返贫,进而实现与乡村振兴 战略全面接轨?黑岩村为脱贫出列后的乡村振兴提供了“黑岩样 本”。据黑岩村村支书雷江坤介绍, 他们村在二〇一七年脱贫后, 村干部普遍认识到贫困发生是一个动态过程,开展动态管理很有 必要。黑岩村作为全县最早开展防贫监测预警的试点,坚持脱贫 与防贫相结合,实施“网格化”管理、常态化监测,建立集“监 测、预警、保障”为一体的防贫工作机制。
我在村委会办公室的墙上,看见一张“网格员”的责任表, 上面用红、橙、黄、绿四种颜色标注了四类重点人群的状态。所 谓四类重点人群,即重点监测对象,是指人均年收入低于现行标
准下的家庭、因病因学刚性支出远大于收入户、因灾突发大病突 发事故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户、民政兜底保障户。具体来说, 监测对象的纳入程序包括:农户申请、入户核查和部门比对、村 民小组及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级公示、乡镇复核、县级备案。
当一户村民被识别为重点人群后,便会纳入常态化监测系统 中,由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村党员、组长的网格监测队伍, 针对重点人群的收入水平、保障力度、负担情况等进行常态监测。 其次是多重预警,做到贫困风险早掌握。当纳入监测系统后,各 部门会经常筛查比对。雷支书打开监测系统页面给我展示,在这 个系统中每一户的详细信息都清晰可见,其中每一户的信息又分 为预警信息、基本信息、帮扶政策、帮扶信息等,预警类型根据 贫困程度依次分为红色、橙色、黄色预警。
在任家寨村与彭支书聊黑岩村,居然聊了一个多小时,他一 直没有插上嘴,看着他欲言又止的样子,我的思绪终于从黑岩村 回到了任家寨村,我赶紧闭上嘴,眼睛看着彭支书,那意思很明 了,你想说什么就说。
彭支书说,他们的产业做得怎么样?
我说,产业也做得很好,否则以他们村的自然条件,要想人 均收入达到一万三千八百元,几乎是不可能的,与你们村相比, 只有两千元的差距。
接着,我扳着指头与彭支书算起了账,黑岩村精准扶贫前, 贫困户的人均收入只有一千七百余元,到现在一万三千八百余元, 其增幅达到了一万二千元;任家寨村不是贫困村,精准扶贫前人 均收入你说的七八千左右,那么我们按照人均六千五百元来计算, 到现在人均收入是一万五千八百元,其增幅是九千三百元。
彭支书诚恳地说,黑岩村我一定会去看一看的,学习学习。

听说他们种猕猴桃、百香果、蜂糖李等山地特色精品水果,他们 进一步做深加工没有?
我说,目前他们还没有深加工的工厂,这一点你们村走在前 面了。你们的村集体企业是我看过的很多村庄中, 干得非常好的, 你可以不谦虚地说说,你们未来几年的人均收入预期。
他说,争取两万左右吧。
我笑起来说,叫你不谦虚,你又谦虚了吧?以你这样的增幅, 说不定人家黑岩村会超过你们村哦,两千元的差距不算大。
他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说,这不是谦虚,预期是预期,毕竟还 没有落实,两万是比较有把握的。
我站起来一边与他握手告别,一边说,我也问过黑岩村的雷 江坤支书,他说他力争到达两万元,而你是有把握达到两万元。 我与你相约,下次我再到你们村的时候,期待你给我一个惊喜, 两万五千元,怎么样?这样的惊喜不算太难吧?
彭支书还是谦虚地说,我们力争,我们力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