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作协与《中国作家》杂志联合开展走进遵义新蒲主题实践活动
“半城阳光半城绿,一河歌舞一河诗。”著名作家徐贵祥行走于遵义市新蒲新区的湿地公园,面对碧水蓝天、白云绿树,诗意从心中油然而生。9月22日至26日,贵州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杂志社、中共遵义市委宣传部联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包括徐贵祥在内的10余位文学名家走进遵义新蒲,踏访沙滩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考察绿色生态、特色产业,展开抒写转折之城的文学篇章。
文学名家聚焦新蒲
本次活动以“沙滩文化润新城 文学名家看遵义”为主题,旨在通过文学表达,挖掘新蒲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解读新蒲新区踔厉前行、擘画未来的行进密码,以真诚实在的感情和细腻优美的文字为遵义放歌,为贵州点赞,为时代塑像。
名家造访黎庶昌故居
此次活动的采风团队名家云集,阵容强大,大多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获茅盾文学奖的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军事文学委员会主任徐贵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包括王祥夫、李春雷、任林举、许晨、陈仓,以及文学名家鲁顺民、王威廉、傅逸尘等。此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团成员叶浅韵,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纪实版主任佟鑫亦是采风团队的重要成员。
活动期间,名家们围绕不同创作选题,分组深入新蒲多个地方考察调研,寻找创作线索,捕捉灵感火花:到沙滩村探访源远流长的沙滩文化,到芳华里3536文创园体察“三线建设”的时代韵味,到城市湿地公园感受生态文明建设的别样风采,到虾子镇中国辣椒城考察蒸蒸日上的辣椒产业。作家们将以“小切口、有温度、暖人心”的叙事方式,展现多彩贵州的人文之韵、产业之魅、发展之彩,并走进遵义医科大学开展“文学的启迪——名家进校园”活动,就文学与读书话题跟大学生展开对话。
名家探访“三线建设”工业遗址
位于黔北的新蒲新区有着浓郁的文化成色和厚重的历史根脉。沙滩文化代表人物黎庶昌故居和锄经堂,红军长征经过新蒲留下的40余处红色遗址,061航天基地“三线建设”工业遗产,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些资源使得新蒲新区成为艺术家采风创作的一片福地。
近年来,贵州省作家协会与遵义市积极携手合作,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文学活动。如在正安县建立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签约著名网络作家月关,以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囤为题材创作网络小说《归流》。从2024年12月起,先后举办两次文学名家走进遵义系列活动,并承办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活动周·中国文学新力量专场”走进贵州遵义活动,邀请白庚胜、柳建伟、东西、刘亮程等30余位文学名家及一批优秀青年作家,走进新时代文学实践点开展创作实践,推出了《红城辣椒别样红》《遵义三日》等精品佳作,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举办文学名家看遵义系列创作实践活动,见证贵州人民的奋进力量,正是我们文学界传承遵义会议精神,体现信仰、情怀和担当的独特形式。”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欧阳黔森与名家交流时说,文学名家在遵义采风创作的优秀作品,将转化为激发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精神动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风韵展现气度
新蒲新区是遵义中部经济崛起的“火车头”,是遵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文化教育中心、黔北综合交通枢纽。沙滩文化、三线文化、特色产业等“珍珠”串成的人文风景线,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家们的目光。一栋栋古韵弥漫的建筑,一个个披着历史烟尘的文化名人,一个个关于辣椒王国和生态文明的故事,汇集在名家们的思维深海里。
名家在沙滩村锄经堂考察调研
在新舟镇,名家们参观了黎庶昌故居、锄经堂、沙滩文化牌坊等文化地标,实地感受“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沙滩文化独特魅力。黎庶昌故居木质结构的院落,陈列规整的书信手稿、老照片、生活用品等实物,生动还原了晚清外交家、文学家黎庶昌的人生轨迹。而锄经堂作为沙滩文化的重要载体,曾是郑珍、莫友芝等文人讲学和著述的场所,堂内留存的古籍文献、碑刻题记,见证了沙滩文化的兴盛历程。在沙滩黎氏第十五代后人、遵义师范学院教授黎铎看来,每年在此举办的“沙滩九九重阳晒诗会”,是沙滩文化的赓续和传承。作家们仔细聆听黎铎的讲解,心中荡起阵阵涟漪。
黎铎还有两个身份,即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遵义沙滩文化研究促进会会长。他向名家们阐释沙滩文化“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的核心特质,展示了黎庶昌受教于郑珍、出使欧洲,到晚年回乡重修锄经堂、整理地方文献的经历,生动还原了黎庶昌文人风骨与家国情怀兼具的一生。
名家集中展开研讨
“沙滩文化”是清代中后期黔北地区崛起的重要文化流派,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人物,在经学、史学、文学、金石学等领域成就卓著,“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的美誉由此生发。
来自昆明的叶浅韵感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沙滩文化”的辉煌,郑珍、莫友芝等学者让偏远的贵州山村成为学术重镇。她说,沙滩文化的精髓在于“开放包容、敢为人先”,昔年学者们突破地理局限,以学问连接天下。今天的新区建设是以新的方式延续着文化基因。传统和创新是发展的两翼,她期待每次到遵义都可见到崭新的风貌。
多次到贵州其他地方但第一次到遵义的任林举,诧异颇多。他认为,在黔北之地,沙滩文化深深地影响着整个贵州,影响着贵州几代人的认知和朝向,这一点无疑具有很大的文学表达价值。新蒲有生态文明温度,整个新蒲、整个遵义、整个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目共睹,是传统文化的有机延伸。新蒲有工业文明的厚度,其“三线建设”的遗存与现代化的气象交相辉映,由此他想到一个题目——《云上新蒲》。他认为,大数据的引领成就了贵州的蒸蒸日上,遵义新蒲作为其中一员,在大数据这个赛道上疾步而行的身姿十分亮眼。
文学合力描摹时代
7月26日,徐贵祥带领名家团队走进遵义医科大学,作题为《读书与写作》的专题讲座。徐贵祥以自身的成长与写作经历为线索,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文学与医学在关怀生命、洞察人性方面的共同使命。他结合代表作《历史的天空》《老街书楼》等作品的创作背景,阐述了文学如何通过叙事与想象传递人文温度,以及医学如何在实践中体现伦理与慈悲。
徐贵祥(左一)、李春雷(左二)在新蒲新区考察调研
此前一天,他与李春雷一同考察新蒲新区的人民公园,清澈的湖水,葱郁的树木,优雅的天鹅,漫步的市民,给名家留下很深的印象。望着蓝天白云、湖水栈道,徐贵祥才思泉涌:“半城阳光半城绿,一河歌舞一河诗。”在他眼里,新浦作为遵义一个正在开发的区域,有着很多优势,其中生态文明建设让人浮想联翩。“生活在新蒲,其实是很幸福的。”他说。
徐贵祥是中国文学的代表人物,曾获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双年奖、赵树理文学奖等多种奖项。站在新蒲新区的天鹅湖边,他说他还没想好要为这片土地写什么,但他会在细致的考察调研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以此呈现新蒲的崭新风貌和时代气韵。
徐贵祥曾多次到贵州采风创作,考察调研沙滩文化时,他觉得沙滩这个小山村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华民族命运的联系如此紧密,这让他感到非常震惊。黎庶昌、莫友芝、郑珍等先辈在这个小山村里面所做的事,其实是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勇闯新路的一个折射。尤其是沙滩文化先驱李恂,他为后人打开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徐贵祥(左)与李春雷交流创作心得
来自石家庄的李春雷说他已是贵州的老朋友,贵州的9个市(州)他都走了一遍,对贵州有着诸多认识和体会。他说,贵州给他的最初印象是落后,这些年走访贵州,他发现贵州已完全蜕变。历史文化虽然不算悠长,但根基深厚。比如阳明文化、屯堡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它们如同大树那样枝繁叶茂。“这些年贵州以文旅为抓手,带动了发展,提升了贵州在全世界的美誉度。贵州的好山好水是贵州的、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它的魅力让人们着迷。”
李春雷在读初中时就读过贵州作家何士光的小说《乡场上》,他称“读了不下几十遍”,他的文学认知、创作技巧等方面的开拓提升,得益于何士光的作品。“《乡场上》很精致,人们内心深处的变化和时代背景的交融,入木三分。”
考察调研过后,李春雷总结说新蒲有三个颜色:新蒲是红色的,红色文化基因让新蒲的成色更深;新蒲是绿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它的支撑点;新蒲是金色的,因为它正走在蓬勃兴旺的大道上。
图、文: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