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采风活动 > 详情

用情感之笔描摹贵州画卷 | 文学名家行走铜仁山水间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10-30 09:20

“贵州是一个来了还想来的地方,因为它充满了魅力……”多次来贵州采风创作的著名作家陈仓,踏着秋色告别贵州时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了这么一番话。

10月21日至24日,在由贵州省作家协会和铜仁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学名家走进铜仁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采风创作活动中,包括陆春祥、任林举、朱辉、陈仓4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以及杨海蒂、田瑛、王国伟、周家望、马行、吴佳燕、李梦薇等文学刊物主编、编审在内的文学名家,在铜仁市万山区、松桃自治县、江口县采风创作。黔东大地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深深地印刻在名家的心间。名家们盛赞铜仁是一座创作富矿,未来他们的文字将把所思所想呈现出来,传播铜仁的气象,传递贵州的温度。

生态人文:山水相依的抒写

参加这次“文学名家走进铜仁新时代文学实践点”采风创作活动的大咖,部分曾多次到过贵州,对贵州已由陌生变成共情,以至于这次来贵州,就像回乡看望父老乡亲一样。

陆春祥(右)与朱辉在松桃苗王城


陆春祥曾出版散文随笔集《病了的字母》《九万里风》《字字锦》等40余种。20年前,他以疗养职工的身份到贵州荔波。“当时我住在一家民宿,民宿的门口种着一片格桑花,抬眼望去,一片片云彩悠悠飘过,好有诗情画意。”陆春祥说,那次他很有心得地写了一篇名为《荔波的云》的散文,贵州就这样以一种画卷般的印象刻进他的脑海里。

在松桃待开发的红石林景区,望着远处如黛的群山和身边优雅飘扬的巴茅草花,陆春祥满是憧憬:铜仁的自然生态是清秀的,如今已是秋季,仍绿意盎然。他说,他和肖江虹、冉正万等贵州作家有时会在全国性的采风活动中相遇,很羡慕他们在这般美好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杨海蒂(左一)、李梦薇(中)、吴佳燕(右一)在松桃苗王城


《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第一次到贵州是2014年,11年间她数次到贵州采风创作,见证了贵州的发展。长期关注生态题材的她,对贵州的自然生态有着深刻感受。松桃待开发的红石林景区的“三生石”,给她很大震撼。在她看来,“三生石”是一个奇景,也是爱情的象征。“三生石”周围的巴茅草四处漫开,随风摇曳的草花给人梦幻的感觉,还有那些野菊花、野棉花、火棘等植物,让她感觉走进一部电影大片的外景地当中。

“原生态的风景,难得一见。真想留在这里,不想走了。”杨海蒂说,贵州的旅游是全域旅游,一路美景不重复。在松桃瓦窑苗寨,四面花鼓的激越和妖娆又掀开另一番奇景。心潮翻涌不已的杨海蒂说,松桃苗族的四面花鼓走出铜仁、走出贵州,反映了贵州的文化润心。

马行(左一)和吴佳燕(左二)在倾听铜仁市作家协会主席龙险峰介绍松桃文化

记者与《中国石化文学》执行主编、名家马行已是第3次相遇。他对考察探访的每个细节都很认真,且善于互动。走在松桃未开发的红石林景区,他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吸引。无论是火棘还是巴茅草抑或一些不知名的野花,他都觉得大自然赠予人类的这份礼物无比珍贵。

马行突发奇想:那些散发出浓郁香气的野花,可以提纯成香水,那一定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东西。他朝着空中吸了吸鼻子:“这是贵州生态的气味,是贵州秋天的、贵州高原的最好气味。所到之处,泥土、花草、树木甚至连云彩,都散发着生态的美好气息。”

文学名家在松桃瓦窑苗寨与四面花鼓的鼓手们合影

近两个月,著名作家陈仓3次到贵州采风创作,贵州给他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的手机,不停地记录着他所看到的事物。“这些巴茅草,这些火棘果,与这些红色的石头唇齿相依,俨然一幅共生共荣的美丽画卷,让人过目不忘。”

朱砂古镇:工旅融合的典范

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朱辉此次已是第3次到贵州。20年前他到过安顺的黄果树瀑布、黔东南的镇远古镇,每到一地,都有文章见诸报端。此次到铜仁,万山汞矿工业遗址给了他强烈的感受。朱辉少时曾在一家国企当过工人,他所在的企业,也是一个和朱砂古镇差不多的地方。他一到这里,就感到非常亲切。他说,贵州人知道什么东西是最珍贵的,因此该保留的就保留下来了。朱砂古镇,如今已是中国工业旅游的示范基地。

万山汞矿曾经的邮局、理发室、食堂、供销社、图书室、派出所等场景,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得以重生,“那个年代”这个名字,成为万山矿产资源枯竭后成功转型的一个标签。朱辉说,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的与旅游结合焕彩重生,而有的被荒废埋没了。“像朱砂古镇这样保存完整的,我没见过。我觉得朱砂古镇为那些工业遗存提供了一个‘复活’的思路。”

陈仓(左二)向众名家展示他淘到的朱砂矿石

在朱砂古镇被开发的废矿洞里,陈仓像个孩子似的寻找含有朱砂的矿渣,最后觅到了一颗泛着点点红光的宝贝石头,高兴异常。“两千多年的开采冶炼史,970公里的巷道,太伟大了!”陈仓说,当矿产资源枯竭,万山人琢磨着如何借助旅游这个赛道,让昔日辉煌的工业遗址得以重生。朱砂古镇是一个很典型的工旅融合的旅游景点,而一些当地群众依托遗址把朱砂饰品做成畅销的旅游商品,值得点赞,值得书写。

《花城》杂志原主编田瑛称自己是个“老贵州”,他曾多次到贵州行走。他对朱砂的认知,始于他写的湘西题材的赶尸小说。他说,古代湘西人的尸体防腐技术,依赖的是朱砂。“因为我在作品中写湘西人使用朱砂防腐,因此到了万山的朱砂古镇后,感到十分亲切,似乎让一种漂浮的想象落到了实处,有了根。”田瑛说,尤其是走进已成为旅游景点的矿洞里,望着那些冷峻沉默的矿渣,似乎触摸到了朱砂的千年开发冶炼史。

田瑛(前)和众名家在松桃苗王城采风


朱砂古镇像一颗石子,在陆春祥的心湖里激起阵阵涟漪。陆春祥说,朱砂是篇大文章,人们从中可挖掘出历史文化、炼丹文化、玄文化、佛文化等,而这些文化都是有根脉的。“经过现代的勾连,万山人又把朱砂‘救活’了。”

听说贵州省文联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担任总制片人及编剧的电视剧《沸腾的群山》,反映的就是万山汞矿的发展选择和发展路径,作家们在肃然起敬的同时,对工业遗存的利用的认识更深一层。与地质有着深厚感情的马行表示,万山汞矿不仅对于工旅融合有启示,对文学创作启示意义也很大。

多彩贵州:时代潮涌的写照

田瑛10年前曾在从江的小黄村采风半个月,后来还到过贞丰,每个地方都写了散文发表在报刊上。他说,2012年重阳节他到茅台镇采风后,写了《一个饮者的朝圣之旅》的散文,通篇没有“茅台酒”“赤水河”的字样,但字里行间都散发着浓郁的酱香气息,谁看了都知道是在写茅台。

周家望(左)与杨海蒂在松桃红石林景区

“中国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到全国各地采风,每次都喊上我。我写的文章取材和角度都很巧,他们很喜欢。这次到铜仁,我还要到思南去探访红薯产业。”田瑛得知思南有一家红薯企业,一年可以做10个亿的产值,顿感兴趣。他说,因为小时候挨饿完全靠红薯来填肚子,所以记忆非常深刻。他表示,即便写红薯,他也是选取一个很巧的角度,把思南的红薯写好、写活。

数次踏访贵州,陆春祥用“历史的、红色的、生态的、自然的”4个关键词,总结贵州给他的印象。他认为,每一个关键词都可以做大文章,按照关键词的脉络深入下去,会发现更多、更妙、更美的素材。他说,这一点,他得向好朋友叶辛看齐。“半个多世纪的行走,叶辛已把自己当成了贵州人,因此他写的许多东西尤其是散文很有贵州的味道。”

任林举(前)在万山朱砂古镇采风

此次铜仁之旅,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任林举单线行动,选择聚焦江口食用菌产业。9月份才造访遵义的他称,铜仁地灵人杰,自然与人文底蕴深厚,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可以说是一座文学富矿。

2021年是陈仓的“贵州行元年”,此番铜仁之行已是他第4次到贵州。第一次到贵州,目的是考察为什么贵州是“平”的。“贵州怎么是平的呢?来了之后去看大桥、隧道,觉得太震惊了。没有想到大山连绵的贵州,竟然把路修得那么惊天动地。”陈仓说,贵州的很多大桥都是世界级的。他回忆,那次来贵州,欣赏到了平塘“天空之桥”的美景,并在那里的民宿住了一个晚上,有幸得以品味了贵州大山深处的夜色。“贵州的很多大桥,都能成一景。”他说。

文学名家在松桃苗王城采风留影


陈仓认为,“贵州是‘平’的”讲的就是贵州的不平坦、贵州人的不平凡。上两次来,他写龙里的刺梨,写遵义的辣椒,这次,他表示要好好写写铜仁的工旅融合。

10年前马行第一次到贵州,那次他和自然资源部的团队到欧阳黔森曾工作过的103地质队做地质采风。“那个地质队出了欧阳黔森、冉正万等好几个很活跃的作家,这是一个传奇。”他说,大家都是从北方来到贵州的,感觉贵州的山水生态很神奇,人文风情也都很有特色。那次去了万山,这次再去,发现万山发展日新月异。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记者:陆青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