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家佳作 > 详情

《人民日报》| 周家望:坤舆之声

贵州省作家协会 | 2025-11-11 19:00

编者按

在“文绘绿水青山 笔抒时代新篇——文学名家走进铜仁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活动的浸润下,文学名家与铜仁的双向奔赴持续结出硕果。今日,我们欣喜转发周家望老师发表于《人民日报》的作品《坤舆之声》,字里行间满是对贵州山水人文、发展脉动的深刻体悟与生动描摹,尽显名家笔力与黔地魅力。

后续,本公众号将以本次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转发推送参与活动作家的贵州题材作品,以及省内外聚焦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学佳作,让更多人通过文学之窗读懂贵州的生态之美、人文之厚与时代之新,让文学为贵州发展注入更持久的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2025年11月8日第8版副刊

坤舆之声

我一直想有一面属于自己的大鼓。那里面有最令人振奋的声音,“咚咚,咚咚咚”,这可能是和心跳最同频共振的乐器吧?我觉得这才是实至名归的大地之声。

  我是什么时候喜欢上鼓的,已经记不清了。是小时候在地坛庙会上看花会表演的鼓点儿?还是在钟鼓楼文化庙会上,看“大金牙”传人唱拉洋片时敲打的“什不闲”?要不就是学校里鼓乐队从我面前经过时吹吹打打的神气劲儿?总之, 一听见鼓点儿,就觉得浑身的骨头节儿都跟着蠢蠢欲动。

  再后来,我迷上了京剧,舞台右侧的文武场里都有鼓。文场的鼓,叫单皮,像个倒扣着的小洗脸盆儿,用鼓楗子一打,清脆激越,是整个乐队的指挥。武场的鼓,分南堂鼓和小堂鼓,南堂鼓个儿大,敲起来沉郁雄浑。当年,杨宝森唱《击鼓骂曹》时,饰演的“鼓吏”祢衡在舞台中间击的鼓,就是南堂鼓,上宽下窄,浑身朱红色,远看像个烧红了的大煤炉子。梅兰芳唱《抗金兵》时,饰演的梁红玉击鼓抗金兵,也是用的南堂鼓,战鼓声声,催促台下的国人,抵御日寇救亡图存。

  鼓声最使人激动的,自然是武戏时,对阵的武将全身披挂,背扎靠旗,提刀使枪。刀枪把子一开打,在节奏铿锵的鼓套子烘托下,各显盖世武功。舞台上勾勒出的古战场杀伐场面,让人看得热血沸腾,这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一半就来自侧幕激越的鼓声。除了《击鼓骂曹》《抗金兵》外,京剧里用到战鼓的时候还有很多,比如《群英会》孔明草船借箭的时候,船近曹营,孔明便命击鼓呐喊,故弄玄虚。比如《古城会》中,张飞在城头击鼓三通,督着关羽斩蔡阳于马前。再比如谭派名剧《定军山》中,老将黄忠就曾唱道:“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至于以大鼓命名的曲艺就更多了,比如京韵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乐亭大鼓、梨花大鼓……各具其妙,各有传承。

  艺术源于生活,戏曲舞台上的鼓,无疑是古时战鼓的再现。战鼓在古代战场上地位十分重要,我从来没听说过敲着锣进兵,打着鼓撤退的,都是“闻鼓则进,闻金则止”。当然,古战场之外,我国的许多古城和大多数寺庙,也都设有钟、鼓二楼,既作报时之用,又是一种庄严的礼器,体现着秩序和法度。古书有云:“鼓所以检乐,为群音之长也。”意思是鼓可以做统领乐队的指挥。

  更多的时候,鼓还是人们庆丰收、祈祥福的不二之选,最善于往人的心缝儿里敲:新疆各族人民用的手鼓,满族同胞用的太平鼓、八角鼓,朝鲜族用的杖鼓,瑶族用的铙鼓,傣族用的象脚鼓,壮族用的蜂鼓、铜鼓,藏族用的热巴鼓……可谓精彩纷呈。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贵州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镇的“瓦窑花鼓”,这项苗乡非遗,用的是四面鼓。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大鼓有4个鼓面,人们可以围着大鼓边歌舞边击鼓。所谓“花鼓”,其实就是花样式击鼓,形似舞蹈。这和西北大地上的安塞腰鼓又有异趣之美。

  “瓦窑花鼓”有位苗族鼓王,名叫龙云辉。他不仅会击鼓,也会制鼓,对鼓文化更是研究得入木三分。坐在正大镇麻塘村“鼓”香“鼓”色的村委会大楼外,龙云辉攥着鼓槌,跟我打开了话匣子:“苗家最早的鼓,据说也是用猛牛的皮制成,敲击时发出牛吼似的声音。野兽一靠近苗寨,人们就猛击大鼓,野兽听到就逃跑了。后来苗家庆丰收,用上了双面鼓、四面鼓,鼓架还是用杉木,鼓皮用黄牛皮,但工序复杂多了,要经过十几道工序才能制成。它代表着我们苗家‘一年四季,鼓舞四方’。前些年,我们又研制出了八面鼓和八面鼓舞,经常到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巡演。我们这些大山里的花鼓艺人,也一路敲着瓦窑花鼓,看到了更大的世界。”

鼓声阵阵,鼓舞四方,大地之上响荡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期望。

(作者:周家望,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日报社编委、五色土编辑部主任、高级编辑)

来源:人民日报